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模拟试卷及答案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模拟试卷及答案

来源:智榕旅游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模拟试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鲜腴(yú) 俯瞰(kàn) 枯燥(cào) 重峦叠嶂(luán) ....B.迂腐(yǖ) 琐屑(xuè) 倔强(jue) 瞠目结舌(chēng) ....C.遏制(è) 丘壑(hè) 拙劣(zhuō) 接踵而至(zhŏng) ....D.蹒跚(shān) 溺水(nì) 黏土(nián) 恹恹欲睡(yàn)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B.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D.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几年来,中小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已经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B.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眼花缭乱。 C.苏老师耐心地指出并纠正了我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使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感悟人生的真谛。 5、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这个句子的谓语是“吹动”。)

B.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C.“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相同。)

1 / 8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整个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6、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④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⑤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A.①③④⑤② B.⑤④①②③ C.②⑤④③① D.③②⑤④① 7、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2)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其二)》) (3)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

(4)____________________,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5)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 (6)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7)《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娄公盛德

(娄)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

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

子②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

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

“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

2 / 8

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③远矣!”

(注)①遽:急。②田舍子:乡巴佬。③逮:及。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尝与李昭德偕行/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B.及同列/及郡下(《桃花源记》) ..

C.数挤令外使/使老有所终(《大道之行也》) ..D.诚知人矣/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弟守代州 .

A.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B.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C.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4.文章主要写了关于娄师德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漫啜秋光浓似酒

叶静

(1)独自走出去,我发现秋天最摄人魂魄之处,当在于那空明的秋光。 (2)一个秋晚,我独自走在山路上,太阳在西山岗上跳荡,欲落未落,从树林的空隙间透出来的亮光,格外惹眼,像闪光灯突然打开,要把松林和果林定格在一幅未命名的油画中。秋林在沉静中打发黄叶归去,满目是金色的眩光。听到的是秋天沉实的脚步声,鼻尖前弥漫着浓浓的秋香:成熟的草木的香味,果实的香味,菊花的芬芳,就连蝴蝶的翅上也凝满素馨。秋天的灵魂,全在于一个“清”字。

3 / 8

(3)一个背着草捆的老人,沿着斜坡慢慢走下山来,我不知道他那捆草的用途,却从那微青微黄的草色上,看见了秋天的成色。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积蓄着寒风到来之前的温暖:收获一只瓜,割取一把草,团起一筐落叶……尽管燃烧和取暖已经不需要柴草和落木,但在乡下,草和农民,秸秆和季节,乃至谷壳和收成,都贮满秋天的深切情怀。柴扉遮掩着的,是古典的诗意与现代的失落感。

(4)秋光入目,如浓浓的琼浆入口,令人陶醉。天地原来只是一只巨大的海碗,盛着清冽的酒醴,任你啜饮。山鸟彼此鸣和,这种俚俗的语言已经跟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差无几了;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银杏树上,显露出缀满白果的枝串,松鼠从这枝腾跳到那枝,褐狐一般的身影,似乎已在空中划出了线条。果实的光芒是我第一次看见的,就像我第一次目睹画家画柿子、石榴,满纸上只有线条,那种温柔的曲线,是旋律,是思路,是时光的足迹。

(5)老人继续缓缓地走下山去,背上庞大的草捆越来越像一座山。刚才还有些微青的草色现在一点也看不见了,全是金黄。田野在他面前铺展开来,成为一块画板,老人也许就是一团墨,一滴巨大的浓墨。一个身影在秋天能够成为一滴墨,这是他自己所不知道的。

(6)一条小河在我脚边歇息着,清清潭水似乎不溢不漫,总是那么含蓄地保持着它的素养。野生的猕猴桃攀枝扯蔓,坠下的椭圆形果实散发出童年嗅惯的香味。这是一种自己能酿出酒香的野果,它用熟透的浆液,用时间混合着耐心来发酵,用布袋似的容器,盛放着原生态的精华。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我从祖父坟前走过,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

(7)祖父在世时,有年秋天歉收,补种荞麦。那年秋天,荞麦大丰收,祖父沉醉在红杆绿叶的麦地里,捋下几粒籽实放到嘴里嚼,嚼出满嘴白粉。而后开始收割,再大捆地背着麦棵子回去,我看见祖父的背影一如眼前背草老人的形象。

(8)秋天的分量,只有他们用肩背称量得出来。 (9)秋天的浓度,只有他们用呼吸测试得出来。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第(2)段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漫啜秋光”?请简要概括。

4 / 8

2.文章除了写祖父,为什么还侧重描写背草捆儿的老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按要求赏析句子。

(1)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从修辞角度)

(2)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赏析加点词语) ..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5 / 8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shān)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⑫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________——_________——母亲捞起螃蟹——________ 2.读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 3.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 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那雾,不知从何处而至,愈来愈浓,以至你看不清咫尺之遥的事物。 不知何时,那缕清风,那片阳光,驱散了混沌,明媚了眼前的世界。 雾,它可以困扰你的视线,却不能束缚你的行动,更无法裹你的神往。 请你以“穿过迷雾”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符合要求。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或套作。④作文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6 / 8

参考答案:

一 C B C C C

工欲善其事; 岂不罹凝寒; 征蓬出汉塞; 运筹帷幄之中; 谁家新燕啄春泥; 老骥伏枥;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 1.A 2.D

3.娄公有高尚的德行,我被他包容却不知道,我不及他太远了

4.娄师德笑对李昭德的嘲讽;教辞行将要赴任的弟弟,遇事要忍耐;举荐狄仁杰。 三

1.(1)写了太阳西下的情形及落日照耀下树林的色彩。 (2)写秋天成熟的草木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和芬芳。

2.(1)衬托祖父的形象,“背草捆儿的老人”这一形象和祖父互为印证。说明像他们这样勤劳、坚持、有耐心的人,才会获得人生的丰收,得到温暖。 (2)老人也是秋光中一道风景,对老人进行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利于揭示主旨。

3.(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傍晚时分的蝉声动听优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秋光的喜爱之情。

(2)“犟种”一词表面上是说那些没有被风吹掉的僵桃,实则是形容祖父的倔强,写出了祖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不屈服的精神。

4.(1)强调只有辛勤地劳作,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才能度过难关,才能获得人生的丰收。(2)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中心。

7 / 8

1. (1)母亲翻找螃蟹 (2)母亲发现螃蟹 (3)母亲放下螃蟹 2.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3.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表现了母亲的善良;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

4.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四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