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学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学案(1)

来源:智榕旅游
《归园田居(其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 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 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

1、 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 反复诵读,感受五言诗的魅力,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4、 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时安排: 1学时

一、作者: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 (朝代) 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二、明确诗句意思(解释加粗的词)

少无适( )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 )中,一去( )十三年。羁(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 )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 )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 )。

三、诗歌分析

1、这首诗可以分为哪三层意思?

1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情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

四、拓展训练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 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③曲:隐僻之地。墟曲:犹乡野。 ④披:拨开。

⑴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⑵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

2

参考答案:

一、 东晋 田园 五柳先生

二、 迎合 气质,性格 尘世的罗网,指污浊的官场 离开 束缚 安守本分 昏暗,模糊不清 依稀可见的村落 高处,顶部 鸟笼,这里指仕途 园田或自然本性

三、1、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8句),写回归田园前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 第二层:(9—18句),写回归田园后的生活情况。 第三层:(19—20句),回归后的愉悦心情。

2、诗人通过描写田园生活情况,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险恶,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 “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物象的描述,体现诗人对官场的厌恶。 通过对“方宅”“草屋”“榆柳“狗吠”“鸡鸣”“户庭”“虚室”等物象的描写,洋溢着诗人回归大自然后的愉悦、欢快的心情,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四、⑴ 本诗中,诗人表达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⑵是从正面写“静”。乡村的偏僻,极少应酬,虚掩的柴门,幽静的居室,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与纯朴的乡邻们披草来往,共话桑麻,不是世俗的“人事”;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