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找准切入点,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找准切入点,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来源:智榕旅游
找准切入点,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人文性凸现了,语言感悟增强了,合作学习实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尤其是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读占鳌头”、“以读代讲”等,已是众多语文教师的共识,并能将这种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阅读是“为了读而读”的无效阅读,注重了读的形式,却忽视了读的本质目的,本末倒置,造成了大量的仅仅处于“表层朗读”的阅读假象,使语文课堂教学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上却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呢?

一、聚焦“精彩”点,读出文本的意味。

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是经过编者的精挑细选,甚至是匠心独运的深层次加工。许多课文里都有精彩的字词语句,它们就像撒落在文本中的颗颗珍珠,熠熠生辉,成了师生阅读感悟的精彩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看似寻常,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词语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曾听一节苏教版第六册第12课《荷花》公开课,学生自读感悟第2自然段后,教师抓住精彩字——“冒”展开教学:

师:自然段中,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生动传神,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觉得“冒”字用得妙,因为“冒”写出了荷花从下面长出来的迫不及待。

生:我也觉得“冒”好,因为“冒”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写出了荷花的活力旺盛。

师:“冒”用得确实传神。但如果让你做小作家和作者比一比,会用上哪些字来形容此时的白荷花呢?

生:钻。

师:你觉得“钻”和“冒”哪个更好?

生:还是“冒”好,因为“冒”既展示荷花的生命力,也展示它的活泼可爱。

师:就请同学们美美地读出白荷花“冒”出来的生机和活力吧。 (学生美美地朗读,尽情体会白荷花的美丽和活力。)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你们简直变成白荷花了!现在如果你就是这些白荷花,这么急切地冒出来想干什么呢?

生:我想早一点出来跟我的好朋友比高矮,看谁长得高,长得快。 生:我想早一点看到美丽的世界,展示自己的身姿。 „„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冒”字,感受“冒”的生动,读出“冒”的活力,通过换字品味“冒”的精彩,想象“冒”出后的神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

二、找准“动情”点,读出文本的情味。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爱如茉莉》,在第9自然段的朗读指导上很有特色。在这一节中,感情朗读的途径是让学生关注细节,感受语言的温度,体会茉莉般的温情与爱。在交流朗读感受时,教师引导学生

通过“探”字与“照”、“射”等字的比较,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通过这样的比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探”的独特,进而进一步理解作者深化情感体验的表现方式。

师:第9自然段描述了一幅画面,有没有特别的留意?认真读,读完谈留下什么印象。读出声音。哪个画面,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探”字用得很有意思,轻轻柔柔的。

师: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有没有温暖?是几度呀?“探”字有温度吗?(教师板书:探)

生:应该是有的,因为阳光充满了温情。 师:“探”和“照”有什么不同? 生:“探”用的是拟人的写法。

师:为什么用“探”?“照”和“射”都可以呀。 生:这样写比较轻„„

生:改了别的字就不是拟人了。(师生笑) 师:完了吗?

生:用上“探”说明阳光也不打扰这幅画面。 生:“探”字是悄悄的,是有感情的。

师: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破这样的画面。这些景语是有感情的,所以是有温度的。同学们再读一读。(学生齐读。)

„„

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有先入后出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情感体验的铺垫,朗读就不仅仅是停留于技术层面,而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在深入对话、深入交流。

三、深挖“思维”点,读出文本的妙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样的朗读形式虽然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需求和兴趣,但这些都属于外在的刺激,如果在课上只是一味地走过场,只注重读的形式,不注重读的实质,只要学生“熟读”,不要学生“精思”,结果造成了“表层朗读”的假阅读现象。如果教师串联一遍又一遍读的就是这样一些毫无思维力度的梳理情节的问题,完全不顾学生的前期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闭着眼睛都能回答,读时哪里还用得着“思”?没有思维的参与又何来的探究、对话?

四、感悟“留白”点,读出文本的韵味。

人教版《荔枝》,是作家肖复兴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散文。作者将真挚的感情蕴藏在字里行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是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发出的感叹。仔细咀嚼这句话,其中蕴藏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戛然而止的思绪和感情是什么?教学中,教师便可引导学生朗读,揣摩此刻作者想说又未说的话是什么?

师:“荔枝依旧年年红”。是啊,荔枝依旧,不再依旧的是什么呢?联系上文读一读吧,你一定能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感情。

生:是母亲已经去世,荔枝还有,可是母亲没有了。

生:即使荔枝再多、再好,可是母亲,这最爱吃荔枝的人却不在了。

师:是啊,这是一种无奈,荔枝是红了,可母亲呢?母亲又在哪里?把这种感情带进去,读一读,你还能读懂些什么?

生:作者感到遗憾。

生:作者感到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

师:是啊。这时,作者一定是发出长叹,叹自己无能为力,叹自己心中的那份遗憾,再读一读,读出这种感叹。

生: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师:同学们,这样的感情,作者不说出来,比说出来更让人感动,因为言有尽而意无穷啊!再读读这句话吧,把你的理解都读出来。

„„

可以说,这句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作者高超的留白,文章前面的叙事都是为了这句话的表达,作者对母亲的全部的追忆和思念都包含在这句话中。教学中,抓住了这样的关键,也就抓住了文本的关键,文章的韵味就全部呈现出来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通过聚焦“精彩”点、找准“动情”点、深挖“思维”点、感悟“留白”点,让学生的阅读从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读出味道、读出感觉,读出情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