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的统一
郑青
根据奈达的形式对等理论,在翻译时要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尽量与原文对等。根据他的动态对等理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尽量接近原文读者的反应。如果将二者看成是对译者提出的要求,则译者翻译时既要考虑形式和内容,又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是译者应该追求的更高的目标。这个目标高于形式对等,也高于动态对等,因为这两者舍去对方都具有片面性。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原文选自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听到妻子死后的一段独白。这段独白反映了麦克白因为谋杀而使自己的生命失去了意义,感受到了生命的虚无和对未来的绝望。这段独白也暗示着麦克白的悲剧结局。
人生的虚无和对未来的绝望,不仅仅只是麦克白的感受,也是世间很多人的感受。这也正是麦克白的悲剧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之一。
从修辞角度来看,原文在46个音节中用了“a walking shadow,”“a poor player”和“a tale”来比喻人生,语言凝练,具有很强的张力。从诗歌的角度来看,原文采用素体诗的形式,用了五音步抑杨格,每行10个音节。
“拙劣的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伶人,
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
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
都没有一点意义。”
参考译文选自朱生豪的译本,基本传达了原文的内容。但把“struts”和 “frets”译成“指手画脚”,没有传达出两个词的意义。根据《莎士比亚词典》的解释,strut的意思是“to walk with a proud gait or affected dignity”,fret的意思是“to be vexed, to be angry, to chafe”。此外,译文用了69个汉字,也即用了69个音节,大大超过原文的46个音节。译文也没有采用传统中文诗歌的形式,稍显散乱。此三者合起来,如果译本搬上舞台表演,观众得到的感受无疑会与欣赏原剧的观众得到的感受有较大的距离。于是,本人对课堂上的译文稍作修改如下:
“人生啊不过是梦幻泡影,
每个人就如同拙劣演员。
神气活现或是愁眉苦脸,
一转眼就唱罢消失不见。
人生如糊涂蛋讲的故事,
又吵又闹什么也没说到。”
本人的译文在内容上译出了原文中“struts”和 “frets”的准确含义,比参考译文更贴近原文。译文用了50个汉字,即50个音节,更接近原文的46个音节,且保留了原文每行10音节的素体诗的原貌,语言也更显凝练。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他们获得的感受可能更接近原剧观众的感受。
当然,本人的译文还远远达不到奈达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的要求,译文的语言还需要进一步的锤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