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20 分 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 填空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共计 20 分)
1、(4分)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
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2)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_______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①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
②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时,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__。
③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信息过程中____起作用。
2、(4分)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接种菌培养皿长菌情号 型 加入S型菌物质 况 ① R 蛋白质 R型 ② R 荚膜多糖 R型 ③ R DNA R型、S型 ④ R DNA(经DNA酶处理) R型 (1)本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 (2)①③说明__________③④说明_________。
(3)DNA酶具有高效性、__________的特性,DNA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 3、(4分)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禽流感病毒能寄生在活鸡胚内进行增殖,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含遗传物质。同样能侵入活鸡
第1页 共6页胚内利用活鸡胚内的物质形成禽流感病毒。DNA酶只能使DNA水解而不能使RNA水解,RNA酶只能使RNA水解,而不能使DNA水解。
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NA酶,RNA酶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等量活鸡胚两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分别向两组活鸡胚细胞中注射有关物质。 第二步: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了禽流感病毒。 请将相关内容填入下表:
注射物质 实验现象预测(有相关判断(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无禽流感病毒) 质) 第一核酸提取(1)如果______ (1)则RNA是遗传物质 组 物+________ (2)如果______ (2)则DNA是遗传物质 第二核酸提取(3)如果______ (3)则DNA是遗传物质 组 物+______ (4)如果______ (4)则RNA是遗传物质 4、(4分)下表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实验过程和操作 结果 含35S噬菌体+大肠杆菌(培养一A组 段时间)→搅拌,离心→检测放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下层射性 沉淀中的放射性很低 含32P噬菌体+大肠杆菌(培养一B组 段时间)→搅拌,离心→检测放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低,下层射性 沉淀中的放射性高 (1)实验中,35S标记的是__________,该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 (2)从理论上分析,A组的下层沉淀和B组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应该为零。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请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
①在A组实验的沉淀中检测到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B组实验中,32P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长,会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含量__________,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分)如图所示为 DNA 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DNA 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_____。
(2)若 3 为胞嘧啶,则 4 应是_____,两者之间通过_____键相连构成碱基对,上图中共有_____个碱基对。
(3)图中 8 示意的是一条_____的片段。
◎ 第2页 共6页
(4)构成 DNA 分子的碱基有_____种,但由于_____ 的千变万化,因此,构成了 DNA 分子的多样性。 二、 单选题 (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6、(5分)人的最长的DNA分子可达36mm,DNA复制速度约为4μm/min,但复制过程仅需40min左右即可
完成,这可能是因为 A.边解旋边复制
B.只有一个复制起点,但解旋之后可以向着两个方向复制 C.以半保留方式复制
D.复制起点多,分段同时复制
7、(5分)下列与DNA复制和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32
P标记的噬菌体在不含32
P的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1/4
B.含有3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其中一条链上A+T=35%,该DNA片段在第3次复制时,需要78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活的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DNA混合后转化为S型细菌的实质是一种基因重组 D.活的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DNA混合后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只长出S型菌菌落
8、(5分)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被15N标记)的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全部碱基中C占30%,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解旋酶作用于①②两处
B.该基因中(C+G)/(A+T)为3:2
C.若①处T变为A,则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D.该基因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4N的DNA分子占3/4
9、(5分)如图为核苷酸链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a和b均为一个完整的核苷酸 B.各核苷酸之间是通过化学键①连接起来的 C.DNA连接酶可连接断裂的化学键①
D.若该链为脱氧核苷酸链,从碱基组成上看,缺少的碱基是T
10、(5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分别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操作。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各组培养皿的细菌生长情况,最可能的结果是
第3页 共6页实验组初始接种菌号 型 加入活的S型菌中的物质 细菌生长情况 ① R 蛋白质 ? ② R 荚膜多糖 ? ③ R DNA ? ④ R DNA(加入DNA酶经保温处理) ? A.①组中生长有S菌 B.②组中生长有S菌 C.③组中生长有R菌和S菌 D.④组中生长有S菌
11、(5分)下列哪项是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的方法或实验设计思路 A.杂交实验法 B.单独地直接观察不同成分的作用 C.病毒侵染法 D.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12、(5分)某个DNA片段由1000碱基对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40%,若该DNA片段复制过程中共消耗游
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1800,则该DNA共复制了几次 A.2 B.3 C.4 D.5
13、(5分)如图表示细胞内与基因有关的物质或结构,其中i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是
元素(a)→
→e→基因(f)→gi
A.碱基对数目的差异是不同f携带信息不同的主要原因 B.f在i上呈线性排列,f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C.e为核糖核苷酸,h为蛋白质
D.若g中
=0.5,则A占g中总碱基数的比例为1/2
14、(5分)噬菌体的S用35S标记,P用32P标记,用该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细菌(细菌体内含有32S
和 31P两种元素)后,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那么在子代噬菌体中S和P的分布规律是 A.外壳含有35S和32S,头部内只含有32P B.外壳只含有32S,头部内只含有32P C.外壳含有35S和32S,头部内含有32P和31P D.外壳只含有32S,头部内含有32P和31P
15、(5分)对双链DNA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一条链上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上A和T的数目也相等 B.若一条链G的数目为C的2倍,则另一条链G的数目为C的0.5倍
C.若一条链的A:T:C:G=1:2:3:4,则另一条链上相应碱基比为4:3:2:1 D.若一条链的G:T=1:2,则另一条链的C:A=1:2
16、(5分)若N个双链DNA分子在第i轮复制结束后,某一复制产物分子一条链上的某个C突变为T,这样
在随后的各轮复制结束时,突变位点为A-T碱基对的双链DNA分子数与总DNA分子数的比例始终为 A. 1/(N
2i-1) B. 1/(N2i)
◎ 第4页 共6页
C. 1/(N2i+1) D. 1/(N2i+2) 17、(5分)艾弗里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在①-④四份培养着R 型菌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S 型菌的提取物(如下图),结果有S型菌落出现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8、(5分)如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酶①能使DNA双链的配对碱基之间的氢键断开 B.图中可体现出边解螺旋边复制及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C.在复制完成后,甲、乙可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
D.若该DNA分子中复制前有1 000个碱基对,其中A有 200个,则图示过程完成共需C原料300个
19、(5分)研究人员用32P标记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短时间后,进行搅拌、离心,并测定上清液和
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本实验使用的生物材料还应包括不含32P的大肠杆菌等
B.T2噬菌体混合培养时间、搅拌和离心方式等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C.本实验预期的结果是上清液的放射性强,而沉淀物中放射性弱
D.本实验可用于证明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其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
20、(5分)由50个脱氧核苷酸构成的DNA分子,按其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可分为多少种,说明了DNA分
子的什么特性
①504种 ②450种 ③425种 ④遗传性 ⑤多样性 ⑥特异性 A.①④ B.②⑤ C.②⑥ D.③⑤
21、(5分)已知DNA的一条单链中(A+T)/(G+C)=0.8,上述比值在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
A.0.2和0.8 B.1.2 5和1.0 C.0.6和0.4 D.0.8和0.8
22、(5分)肺炎双球菌有R型和S型两类。R型菌无荚膜菌落粗糙,S型菌有荚膜菌落光滑,二者都对青霉素敏感,研究者在S型菌中发现一种抗青霉素突变菌株(PenrS型),并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第5页 共6页A.甲实验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均可恢复健康 B.乙实验后,加青霉素处理仍可能同时出现光滑和粗糙菌落 C.丙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所以生长的菌落可能是光滑菌落 D.丁实验中因DNA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无菌落生长
23、(5分)分析一个DNA分子时,发现30%的脱氧核苷酸含有腺嘌呤,由此可知该DNA分子中一条链上鸟
嘌呤含量最大值可占此链碱基总数的 A.20% B.30% C.40% D.70%
24、(5分)BrdU可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入到DNA复制时的子链中。在特殊染色的染色单体中,若D
NA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则显深色,若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则显浅色,无BrdU的DNA不显色。将某肿瘤细胞置于BrdU培养基上培养至第二次分裂中期,经染色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显色情况,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1/2的染色体显深色,1/2的染色体显浅色 B.1/4的染色体显深色,3/4的染色体显浅色
C.每条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显深色,一条染色单体显浅色 D.一半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显深色,一条染色单体显浅色
25、(5分)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比例决定的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不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 C.在DNA分子结构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
◎ 第6页 共6页
一、 填空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共计 20 分)
1、(4分)【答案】 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 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
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DNA和蛋白质的位置 将噬菌体和细菌分离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32P DNA 【解析】
(1)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是生物界最小的一种非细胞生物,并且结构简单,组成物质中只含有蛋白质和核酸。
(2)赫尔希和蔡斯在实验时,由于噬菌体不能直接生活在培养基中,因此用含32
P和35
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
P和35
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
P和35
S标记的噬菌体.其中32
P表示噬菌体的DNA,35
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 (3)①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和细菌分离。
②由于32P表示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③图中“被浸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4)由于DNA进入细菌中并且产生子代噬菌体,因此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DNA起着作用。
2、(4分)【答案】 培养皿长菌情况 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S型菌的DNA才是转化因子 DNA具有结构完整性才能完成转化(DNA水解产物不能完成转化) 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能显著降低DNA水解(或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解析】
(1)由表格分析可知加入的S型菌的物质不同,所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加入的不同的S型菌的物质,而观察的因变量是看培养皿上长菌情况,即是否出现S型菌。
(2)①中加入的是蛋白质,没有S型菌的出现,③中加入的是DNA,有S型菌的出现,它们说明了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S型菌的DNA才是转化因子。而④中加入了DNA酶处理,会将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结果没有S型菌的出现,这说明了DNA具有结构完整性才能完成转化。
(3)酶都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所以DNA酶也有该特点,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能显著降低DNA水解(或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4分)【答案】DNA酶 有 无 RNA酶 有 无
【解析】
本探究实验研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若是DNA,在DNA酶作用下,DNA水解,将用酶处理过的核酸注射入活鸡胚细胞中,鸡胚细胞中无禽流感病毒;若用RNA酶处理,DNA不水解,注射入活鸡胚细胞中,鸡胚细胞中有禽流感病毒。若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经相同的处理,结果相反。
4、(4分)【答案】噬菌体的蛋白质 DNA是遗传物质 搅拌不充分,没有将吸附在大肠杆菌外的35
S标记
的噬菌体外壳与其完全分离 升高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解析】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第7页 共6页(1)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组成元素是C、H、O、N、S,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因此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①A组中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最后应该分布在上清液中,若在A组实验的沉淀中检测到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没有将吸附在大肠杆菌外的3
5
S标记的噬菌体外壳与其完全分离。
②B组中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在B组实验中,若32P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这会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含量升高。
5、(4分)【答案】5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 氢 4 脱氧核苷酸链 4 碱基排列顺序
【解析】图示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其中1为磷酸,2为脱氧核糖,3和4为含氮碱基,5为脱氧核苷酸,6为碱基对,7为氢键,8为脱氧核苷酸链。
(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即图中5。
(2)若3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C和G配对,因此4应是G(鸟嘌呤)。双链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连构成碱基对,上图中共有4个碱基对。
(3)图中8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在双链DNA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构成双螺旋结构。
(4)构成DNA分子的碱基有4种(A、C、G、T),但由于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因此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二、 单选题 (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6、(5分)【答案】D
【解析】由题意知,长为36mmDNA分子进行复制,如果只从一个位点复制需要的时间是36×1000÷4=9000分钟,而实际复制过程中只需要40min左右即完成,由此可以推出该DNA分子复制时具有多个起点,多个起点同时分段复制,故选D。
7、(5分)【答案】D
【解析】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产生了8个子代噬菌体,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有2个含有32P,所以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2/8=1/4,A正确;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比例为35%,则另一条链上和整个DNA分子中A+T比例也为35%。因此整个DNA分子中,A=T=105个,G=C=195个。第三次复制该DNA片段时,需要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23-1×195=780个,B正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实质是基因重组,C正确;活的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DNA混合后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同时长出S型菌和R型菌的菌落,D错误。 8、(5分)【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片段的结构,其中①是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的作用部位,其中限制酶能将磷酸二酯键断裂,而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能将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②表示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部位。
DNA解旋酶只能作用于②处,A错误;该基因全部碱基中C占30%,则C=G=30%,A=T=20%,所以该基因中
=3:2,B正确;若①处后T变为A,即发生基因突变,因为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性状的改变,C错误;该基因(被15N标记)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得到8个DNA分子,根据DNA
◎ 第8页 共6页
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DNA分子均含有14N,因此子代含14N的DNA分子占100%,D错误。故选B。
9、(5分)【答案】A
【解析】由图中核苷酸链结构模式图可知,①为磷酸二酯键,各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形成核苷酸链。 图中的a是一个完整的核苷酸,b不是一个完整的核苷酸,A错误;各核苷酸之间是通过磷酸二酯键(化学键①)连接起来的,B正确;DNA连接酶可催化两个DNA片段末端连接,其作用部位为磷酸二酯键(化学键①),C正确;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组成为A、T、C、G,图中缺少T碱基,D正确。
10、(5分)【答案】C
【解析】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是转化因子,能够促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而DNA酶能够催化DNA水解,据此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①组、②组和④组中,都生长有R菌,A、B、D均错误;③组中生长有R菌和S菌,C正确。 11、(5分)【答案】B
【解析】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菌体外转化实验时,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从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故选B。 12、(5分)【答案】A
【解析】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配对的碱基数量相等,DNA分子的复制是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的伴保留复制过程,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DNA分子数是2n个。由题意可知,该DNA片段含有1000对碱基,即2000个碱基组成,又因为A+T占碱基总数的40%,则G+C=2000-2000×40%=1200个,又因为DNA分子中G与C相等,则G=C=600个,设该DNA复制了n次,形成的DNA分子数是2n个,在复制完成后增加了(2n-1)个DNA分子,则有(2n-1)×600=1800,解得,n=2,因此该DNA复制了2次。故选:A。
13、(5分)【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a代表C、H、O、N、P,b、c、d代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e代表4种脱氧核苷酸,g代表DNA,h代表蛋白质,i代表染色体。
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差异是不同基因即f携带信息不同的主要原因,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控制性状的表达,但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B正确;e代表脱氧核糖核苷酸,h为蛋白质,C错误;g是DNA,DNA分子中A=T、G=C,若DNA中(G+C)/(A+T)=0.5,则A占总碱基数的比例为1/3,D错误。
14、(5分)【答案】D
【解析】噬菌体的结构组成:蛋白质(C、H、O、N、S)+DNA(C、H、O、N、P);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中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外壳中只含32S,但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均含有31P,但只有少数含有32P.故选D。
15、(5分)【答案】C
【解析】在双链DNA中,一条链上的A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且相等,一条链上的T与另一条链上的A配对且相等,因此若一条链上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上的A和T数目也相等,A正确;由DNA分子的碱基互
第9页 共6页补配对原则可知,G1=C2,C1=G2,如果G1=2C1,则G2=0.5C2,B正确;由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G1=C2,C1=G2,A1=T2,T1=A2,如果A1:T1:C1:G1=1:2:3:4,则A2:T2:C2:G2=2:1:4:3,C错误;由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G1=C2,C1=G2,A1=T2,T1=A2,如果G1:T1=1:2,则 C2:A2=1:2,D正确。
16、(5分)【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DNA分子一共复制了i次,则DNA复制后的分子总数为N×2i, N×2i个DNA分子中某DNA分子的一条链上某个C突变为T,则在随后的一轮复制结束时,有1个DNA分子中突变位点为A-T碱基对,占双链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N2i+1),在随后的两轮复制结束时,突变位点为A-T碱基对的双链DNA分子数的比例应为2/(N2i+2) = 1/(N2i+1),由此可推知选C。
17、(5分)【答案】A
【解析】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和荚膜多糖都不是转化因子,因此①培养基中有S型菌落出现,②③培养基中没有S型菌落出现,A 正确,B、C错误;DNA酶催化DNA水解,因此④培养基中也没有S型菌落出现,D错误。 18、(5分)【答案】D
【解析】酶①作用于DNA的两条母链之间,使DNA双链的配对碱基之间的氢键断开,为DNA解旋酶;酶②为DNA聚合酶,利用四种脱氧核苷酸合成子链,A正确;新形成的甲、乙两条DNA分子中均含有一条亲代DNA母链,符合半保留复制以及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B正确;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甲乙两条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因此甲乙的分离即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正确;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复制前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A=200个,则C=G=800个,复制一次所需要的胞嘧啶为(2-1)×800=800个,D错误。故选D。
19、(5分)【答案】C
【解析】以32P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为了避免干扰,应该使用不含32P的大肠杆菌,A项正确;T2噬菌体混合培养时间、搅拌和离心方式等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B项正确;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DNA,而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本实验预期的最可能结果是上清液的放射性弱,而沉淀物中放射性强,C项错误;本实验可用于证明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其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D项正确。
20、(5分)【答案】D
【解析】DNA分子由4种碱基对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的,已知一个由50个脱氧核苷酸构成的DNA分子,则其碱基的排列顺序有425种;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体现了DNA分子的多样性,故选D。
21、(5分)【答案】D
【解析】由于DNA分子的两条链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两条链中的碱基有这样的关系:A1=T2、T1=A
2、C1=G2、G1=C2,已知DNA的一条单链中(A1+T1)/(G1+C1)=0.8,因此互补单链(A2+T2)/(G2+C2)=
0.8,整个DNA分子中(A+T)/(G+C)=0.8,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2、(5分)【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甲实验中能转化形成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PenrS型),所以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不能恢复健康,A错误;乙实验中能转化形成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加青霉素后只有一种菌落继续生长,因而只可观察到一种菌落,B错误;由于R型菌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因
第10页 共6页
◎
此丙培养基中生长的菌落可能是光滑菌落(PenrS型),C正确;丁组中因为DNA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没有PenrS型细菌的生长,但R型菌的菌落能正常生长,D错误。 23、(5分)【答案】C
【解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规律可知,配对碱基之和的比值在一条链、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均相同,所以A+T之和比值是60%,所以G+C=40%,所以G的最大值为40%,C选项正确。
24、(5分)【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BrdU可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入到DNA复制时的子链中,将某肿瘤细胞置于BrdU培养基上培养,染色情况如图所示。无BrdU的DNA不显色,故亲本DNA无色;DNA复制一次,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则显深色;据此答题。
据图可知,将肿瘤细胞置于BrdU培养基上培养至第二次分裂中期,经染色制片,每条染色体上有2条单体,其中1条单体的DNA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则显深色,另1条单体的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则显浅色,故每条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显深色,一条染色单体显浅色,C正确。
25、(5分)【答案】B
【解析】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而不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比例决定的,A错误;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而不是随机的,B正确;在DNA分子结构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错误;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染色体复制之后和着丝点分裂之前),D错误。
第11页 共6页◎ 第12页 共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