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五常法的管理

五常法的管理

来源:智榕旅游
五常法管理

一、五常法管理的概念

五常法管理是日本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现场管理方法,现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推广应用。开展五常法管理有助于改善环境、提高职工素质,对保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有重要的作用,可提高员工改善环境的能力,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度。

二、五常法管理的要求 1、常组织

常组织就是明确区分需要与不需要的物品,保留需要的,清除不必要的物品。

目的:对物品进行区分和归类,将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附近,而将不经常使用或很少使用的物品放在高处、远处乃至仓库中。因此,“常整理”可以把空间腾出来充分利用,营造清爽的工作环境。

要求:

(1)按物品的种类、使用频率等进行分类并清除不需要的物品。

(2)制定“需要”和“不需要”的判别标准。 (3)清理不需要的物品。

(4)调查使用物品的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保管和保存:整理出来的物品可以分为“保管”和“保存”两种处

置方法。短期暂时存放的称为“保管”,长期存放的称为“保存”。一般使用量较大、使用频率较高的物品,宜保管在现场附近,而用量小、频率低的物品,则可以放入仓库,远离现场。

(5)制定废弃物处理办法。

(6)整理结果的标识:完成整理后,为使需要的物品能很快取到,可利用标牌、指示牌等予以标识。

2、常整顿

将需要的物品按照规定定位、定量摆放整齐、明确标示。30s内可找到药物和仪器。

目的:形成任何人都能立即取出所需要东西的环境状态。要站在新人或其他人的角度看,不用“浪费”时间找东西。使用后容易回复到原位,如果没有回复应能马上知道。

方法:

(1)要落实“常组织”工作。 (2)确定物品放置场所。 (3)定位及规定放置方法。 (4)标示物品。 3、常清洁

常清洁就是经常进行整理、整顿和清扫,清楚工作场所内的垃圾、保持个人卫生和预防感染的责任;保持环境的整洁、有序。

目的:消除影响质量的因素,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转。维持和巩固整理、整顿和清扫的效果,保持环境始终处于整齐、干净状态。

常清洁并不是指突击性的“大扫除”。而是要制度化、经常化。人人从身边做起。清扫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是每一个岗位都需要 做的工作。 要求:

(1)制定专门的手册:将大家认可的各项工作和应保持的状态汇集成文,形成专门的手册或文件。

(2)明确清洁的状态,即:干净、高效、安全。 (3)定期检查:包括环境的清洁状态、图表和指示牌的设置以及放置的数量是否适宜等。

(4)环境色彩明亮化。明亮的工作环境对员工的工作情绪有调节作用。 4、常规范

常规范就是将以上“三常”的做法规范化、制度化,并维持成果。

目的:形成制度和习惯。 要求:

(1)落实前“三常”工作。

(2)制定目视管理、颜色管理的基准。 (3)制定考核方法和奖惩制度,加强执行。

(4)维持五常意识。 5.常自律

常自律就是员工自觉执行各项规定和规则,每天运用五常法,养成好习惯。

目的:培养员工自觉执行各项规定的良好习惯,自愿实施整理、整顿、清扫和清洁,高标准、严要求地维护环境的整洁和美观。 要求:

(1)持续推动前四常法直到形成习惯。可以运用一些工具来培养员工的自律性:如标语、醒目的标识、图表、进度管理、照片、录像、新闻报道、手册和表格等。 (2)制定共同的守则和规定。 (3)教育训练。

(4)开展各种提高个人素质的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