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粗谈法制新闻处理的三种方式

粗谈法制新闻处理的三种方式

来源:智榕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期 法制新闻是近年来报业的一个热点。从报道题材上看,法 制新闻具有范围广泛的特点,从受众接受角度来看,则较少受 到职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等方面的限制,但与一般的社会 新闻相比,法制新闻大都政策性强.严肃性强,如何选取最佳 角度.写得生动好看,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是一个值得认真思 考的问题。本文介绍法制新闻的三种常用处理手法。 2001年11月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河北律 师乔占祥诉铁道部关于2001年春运期间部分旅客列车实行 票价上浮的通知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决驳回乔占样的诉讼 请求。媒体大多以《律师告铁路昨一审败诉》为题作了消息报 道。但是,以我多年从事法制报道的经验看,这个案子其实从 一开始就输定了.更何况.此前几天,全国首例状告公路春运 消息写作求速度。消息的特点是快,直截了当。就像一把 双刃剑,这是消息的优势,但也是法制新闻的劣势。现代社会 “信息共享”,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了。你有的.他 涨价案终审判决乘客败诉.使得乔占祥一审败诉的结局多少 在众人的意料之中。因此,我认为受众不仅仅关注乔到底输 了还是赢了。更加关注的是乔的败诉说明了什么。因此,我只 用了60o字描述了事件过程,却用1100字来进一 也有,是个新闻,哪家媒体都不会落下。就算你抓 到一条“活鱼”.几个小时后.会有一堆媒体的记者 闻讯而来。而有别于一般社会新闻的是,大量的法 步阐述,第一.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条件下,铁道部 的胜诉合法而且必然;第二,春运涨价确实有违百 姓意愿,有悖于公平原则;第三,1998年开始实行 制新闻来自于公、检、法机关的统一宣传口径,主 要新闻事实和大量的法律术语不容丝毫差异.几 的《价格法》,其实并没有实现公用价格让百姓做 主;第四,只有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才能使价格 听证会真正成为制约行业垄断的利剑。文章发表 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北京高院终审此案时.乔占祥 主动和我说,我写的这一篇虽然没有夸他为民请 个“W”在区区几百字中交代清楚,纵然文字功底再 厚实,允许记者发挥的余地也极小。因此,除了记 者的名字以外,这些法制消息看起来总是大同小 异,一些案件报道无非原告怎么说、被告怎么说、 法官怎么判的“三段论”而已。实际上,一些晚报当 命,但却是所有报道中他最满意的一篇,因为它最 独特、最有分量。 同样的新闻事实,不同的关照角度:同样的新 天发布消息,读者已经从中了解事情的大致情况. 后出的报纸如果没有新的新闻事实就等于无效信 息,纯属浪费版面。 虽然以消息面目出现的法制新闻难以出“彩 闻素材,不同的表达方式。特稿的精髓在于“深度” 二字,有深度并不是篇幅一定要长,而是说揭示的 问题要深,着眼于“新闻背后的新闻”.“原因背后 儿”,但是毕竟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法制消息 目前还不可或缺。与其他消息的采写相似.制作法制 消息也要求记者反应快,动作快.成文快。媒体里常 说“抢新闻”,其实不仅是行动问题,更是意识问题。 除了现成的新闻发布以外,怎样合理安排采访时间. 怎样最快找到采访对象,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有 的原因”.要求记者通过多层次剖析wHY和 HOW这两个新闻要素以揭示事实的真相.这才是 读者关心的、触及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问题。 组合报道求广度。近年来,报纸杂志化倾向十分 明显,其表现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报纸,给予热点新 闻大量版面,进行组合式报道。这种“新闻组合”,往往 价值的新闻事实串起来,都要求记者快速反应。有的 记者往往发现一些好的新闻线索或者从已有的新闻 报道中找出了一个好的角度.但由于动作稍慢.就被 别人抢在前头。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记者也在 暗中较劲,稍有疏忽,就可能错过机会.遗憾不已。 特稿写作求深度。法制报道虽然谈的都是“法”事. 但是,几乎所有的法制新闻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了社会 动态、社会风尚、社会问题与社会趋势。因此,从法律的角度切人. 反映并明确揭示这些动态、风尚、问题、趋势与法律的关系.也应该 是法制报道的重要内容,而这样的任务单纯依靠信息显然是难以 完成的。近年来出现的特稿为法制报道提供了新的样式 很难给特稿下个明确的定义。普遍认同的是。特稿的新 闻性比较强,虽然单独成篇,但它不同于消息报道。因为有分 析,有背景,有综述。特稿不注重事件性的报道.而是把注意 力更多地放在事件的发展趋势上.放在对这种趋势所体现的 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影响的估计、分析上。特稿是近一两年信 是围绕一个新闻主题,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多 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实践证明,新闻组合确实是富有 冲击力,能够把新闻做足做透,读者看得轻松解渴。 2000年前后,沈阳、上海、济南等地陆续出台 了被俗称为“行人违规撞了白撞”的政策。在对这 条新闻进行报道时,有的报纸只零星发一些消息 或特稿。而我则是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做了《新交规碰撞出 新话题》整版报道,有专家学者的意见.有普通百姓的声音. 有始作俑者《沈阳:严处带来新气象》,还配发了一组生动个 案。由于整组报道充分反映了各方面的声音。并没有太多的 倾向性,因此,这组报道见报后,读者都认为这是相关报道中 最详尽、最深入、最理性的一组成功报道。 法制题材用“新闻组合”的方式来处理,更有其独特的重 要性。不仅使报道从深度上得以延伸,而且大大拓展了报道 的空间,避免了单一法制特稿容易带给读者的偏颇。 总之,消息、特稿和新闻组合各有千秋。究竟用哪种方式 处理法制新闻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它更多地有赖于记者 的新闻素养。 息爆炸逼迫传统媒体变革的结果之一,其成长和发展体现了 新闻报道的深化和多样化。在法制报道“同源性”特质导致大 量消息无效的情况下,特稿尤其显示出巨大魅力。试以本人 采写的特稿《价格听证:一把无刃剑》为例。 (作者为《中国质量报》采访中心记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