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0URNAL OF NEUIANG NORMAL UNIVERSITY 第24卷 (2009) 宋代工笔花鸟画技法表现 冯忠良, 杨杰, 彭志琪 (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12) 摘要:工笔花鸟画在中国面门类中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从五代到清代,传承已逾千年,其样式与风貌,在历代大师手中 演变多端、美不胜收,是中国画中的瑰宝。本文注重对宋代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表现做以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宋代;工笔;花鸟;技法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785f2O09)S1—0202—02 中国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独树一帜的特色,在中国民族 文化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画各流派逐渐形成了斗艳争辉的局 由于工笔花鸟画受自身表达程式的严密限制,要做到艳 而不俗,工而不板,精而不滞,柔而不软,乃取决于行线勾勒 与晕染程序的一系列步骤。“宋人的线条绵密中求疏朗,道 劲中见温润,法规森严而变化多端,花朵、花瓣、花蕊、枝、茎、 面,如渭渭泉水汇成江河,宏深博大.蔚为奇观。工笔花鸟画 形成于唐,成熟于五代,而兴盛与两宋。 宋代工笔花鸟画实际上就是宋代宫廷绘画,也就是院体 画。由于宋代政权的影响.文官相当得宠,对国内而言,有利 脉、叶,以及鸟类通身不同毛色的质感,不同角度的姿势,均 有不同行线与力度,既严格的把握物象,又在笔锋笔力的运 用中出神人化。宋人的色彩烘染。明艳而稳重,富丽而微秒, 饱满而克制,在绢本的丝质、色粉的厚薄、水分的干湿之间, 衍化出‘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妙境界”。[钉 在仿作宋人的花鸟画册页中,我认为有必要关注传世名 于保持稳定,经过长达数百年的稳定局势,促进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也迎来了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在绘画方面,宋朝 从一开始就沿袭了西蜀、南唐的翰林图画院制度,又因皇帝 的好尚,画家们钟情于雕饰富丽。精工细密的格词,与唐代不 同,不强调‘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宣传作用”。E1]只注重绘 画的愉悦功能,把绘画当作纯粹的消遣娱乐活动来看待。 “宋人的册页留给我们后人的不仅是技法问题,也是文 化问题。它之所以成为工笔花鸟画的不朽典范,还需要我们 作《出水芙蓉图》、《鸡雏待饲图》、《花篮图》和《秋葵图》等等。 首先,我认为在这些画之中《出水荚蓉图》最富意境,在 团扇形画面中.画家以一花窥一池,其荷塘情怀,实得宋词跌 宕简约的风采神韵。那一花两叶的巧妙组合,又浑然天成之 势,花与叶的交错,横向势的构图,主体边缘的整与破的格 局、占与让的处理。形成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的格调,画面虽 返回到两宋时期的文化背景中去考究。宋代花鸟画的基石, 是高度的写实性”。[2]五代徐、黄两派可谓是写实技巧的卓越 代表与集大成者,他们为宋代的工笔画鸟画创作的技巧上起 到了典范作用。 小,却构成全然自足的生命整体。产生了疏阔而丰盈的视觉 张力。采撷于自然生态下的荷花的形象,在画家的主观意识 的组合下,完美体现了荷花盛开之际,高贵端庄的姿势。花 蕊在造型上大大夸张了其丰姿与饱满,在表现手法借用壁画 的立粉技法,画面中大面积的平涂晕染与局部的立粉凸起, 营造了画面的肌理之美,而叶子的抑扬及走势,令整个画面 产生流动的韵律。 “两宋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 宫廷中装饰力求华美,使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有重要地 位,社会上中下阶层的需求及工业装饰也促使花鸟画的发展 和活跃”。l-3]画家们继五代之后,坚持身临自然深入观察花鸟 情态。作为创作构思的基础,技巧上又多方面的创造。精美 不苟的工笔花鸟攀上新的高峰。宋人不仅花鸟形象达到精 其次,另一幅不能不提及的作品《鸡雏待饲图》,这在重 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两宋精品中。两只可爱的小鸡,一蹲一 站,身体相背,但头和视角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张着嘴,等待 微传神,而且从中表现对生活的热情和理想,把自然属性与 道德品格联系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然而惟其 着母鸡喂食。整幅作品构图简洁,赋色简净,加之画工犀利, 栩栩如生的表现了小鸡的物种质感及生命感。在技法上,画 如此.宋代花鸟画珍本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美学源泉。“在 咫尺画幅中.宋代册页以精严缜密的布局,一丝不苟的制作, 生机律动的形态,奇迹般的创造了深邃典雅的东方品格。宋 人工笔花鸟画之所以称为亘古不变的经典,其艺术性除了从 单纯的画面布局的研究外,我们必须参究其高超的表现技 法。这两点是宋画构成的灵魂”。[。] 家继承了北宋“宣和体”的严谨风范,意笔画法在此作品中初 露端倪。除了对足部略施薄藤黄粉外,其余部分都用黑色晕 染,画家将黑色的浓淡变化及用笔的多变性运用于对形象的 刻画中,晶莹明亮的服睛,蓬松柔软的背部,使单纯的黑色产 生赋彩的视觉效果,实践了黑表现的最高境界,生动诠释了 收稿日期:2009—05—15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2008年大学生科研项目(08NSD--098) 作者简介:冯良忠(1987一),男,陕西旬阳人,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学生。 第24卷 冯忠良:宋代工笔花鸟画技法表现 ・203・ 黑色赋于中国画的独特表现力。 (3)没骨法 还有,出自南宋李嵩的《花篮图》,它是南宋院体画中少 花卉不用勾线做骨架,而只用颜色直接点染。此法是北 见的风格样式。画中最精湛之处,就是对花篮的刻画。灵活 宋徐熙之孙徐崇嗣在其父的“落墨法”被当时控制绘画主流 的笔法,或粗实凝重,或纤细轻盈,花篮复杂的编制造型及繁 的黄居案批为“恶俗不堪,不得人格”后不得不以变“落墨法” 密的前后层次丝丝入扣。花卉的设色,以山茶花为主体,画 为“没骨法”。没骨法与勾填法迥然异同,它既要求作品清新 家利用四周的绿叶衬托出山茶花的浓艳.而其他的花卉则以 雅致,色彩润泽,层次分明.同时又极力强调笔意,兼有水墨 素净的白色渲染。 花鸟画的自然灵动。忌用笔纤细柔媚。 从宋代工笔中我们不难看出,那时期的技法表现处于花 如,《豆花蜻蜓图》就画法而论,与史载徐熙“落墨为格, 鸟画中巅峰时期。在临习作品过程中,我们直观的感受到。 略施粉彩”颇有相似。用笔疏简。淡墨粗笔写成而备施粉彩, 工笔花鸟画技法表现的精炼,从构图立意到创作完成之问的 天趣自然,别饶风致,笔姿动人,妙得神韵.野逸一派。 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丝不苟的制作。把分染、统染、罩染、平 (4)勾勒与没骨法结合 涂、接染、点染、积水、烘托、托色和立粉这些技法运用的淋漓 这种技法才开始于北宋末期。及在同一幅画中同时使 尽致,画面的表现也酣畅淋漓。 用勾勒法、勾填法和没骨法,因物象的不同或虚实关系的不 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形式与技法在两宋时期就已经基本 同,可以分别使用不同的表现技法,一般是前景可用勾填法, 定型,对意境的表达和形象的的刻画上已具备了高超的表现 背景可用没骨法表现,以此产生前后的层次。 能力。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白描、重彩及淡彩,表现技法除基 例如.赵佶的《瑞鹤图》,端门和丹阙用勾填法,祥云和白 本技法外就是勾勒法、勾填法、落墨法、没骨法、勾勒及没骨 鹤用没骨法,这种技法在现代工笔花鸟画中被普遍使用,它 法结合。下面就重点分析一些表现技法。 可以使画面更轻松自然。 (1)勾勒法 由于画家的历时背景及审美观念的差别,在其技法表现 先用淡墨勾出形象的轮廓,然后施色,但在着色过程中, 上也各不相同,这些技法虽在当今中国画绘画和创作中广为 可能会把部分轮廓黑线压住,再用重色在于暗黑线处复勾, 传习。当代花鸟画的研习创作中,我们除了一贯的对传统技 这种方法叫“勒”。“勒”线要求很高,不仅要勾出轮廓线还要 法的沿袭外,在科技的引领下.由于绘画材质的丰富,很多大 挺拔、准确,使形象生动明快,线条要富有变化,有虚实、刚柔 家都在沿袭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新的技法。如,勾花点叶 之分,用色以具体物象为统一,忌呆板、滞弱。 法、点虱法、撒盐法和积色积墨法等等。但其基本的面貌还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居案的《山鹧棘雀图》就是 保持着原有的形态。 运用勾勒,然后施以重彩的表现,其笔力苍劲,并以严谨缜密 中国花鸟画作为中国历经几千年发展而形成的绘画种 的笔致构筑成篇,烘托出长尾山鹧临石而栖的洒脱丰姿。 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代社会中更显出其独特的 (2)勾填法 价值和意义。宋代的工笔花鸟画所传达的绘画技法的运用 也叫“双勾廓填”,勾填法是自唐、宋以来一直普遍使用。 更是为后世人叹为观止,那种趋于登峰造极之势,其蕴藉高 目前工笔花鸟画的教学中,也大多沿袭这种传统的技法。勾 贵的品质,精湛提炼的手法.使后来历代画家莫不深受滋养。 填法,实现用墨线勾出轮廓,线色根据形象区分。花色浓,叶 穿越时空,回归传统,在宋人精心手笔下表现的精美画卷并 用重墨,反之用淡墨。其形象的前后虚实关系是在勾线时加 不由于年代的久远而光泽储淡,为了使之久远流传,历代的 以区分对待。这种技法勾线要求线条均亭匀净,不能妄生圭 画家、学者都为此做出种种努力。在当代有理想求创意的工 角,剑拔弩张,必须符合花鸟的形质,尽量使色与线相互间和 笔花鸟画家的笔下,在研习历代的同时,我们有待于进一步 谐。主要是色不浸墨,紧挨着墨线染色,着色的深浅与墨线 去感悟和体会宋人对花鸟在画面中的表现技法无一不是我 的浓淡相吻合。 们最佳的借鉴。 现珍藏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赵估的《五色鹦鹉图》,鹦 参考文献: 鹉的侧面造型,以纤细的笔法勾出轮廓,通体敷石色。背与 r-1-]李穆之.独树一帜的东方绘画[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腹部以草绿分染打底,罩石绿,色不压线,羽片的层次和丝毛 2006. 的笔触清晰分明。 [2]金娜.两宋院体花鸟画教学与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还有李迪的《午日芙蓉》,以纤细的柔婉的线条勾出花的 社,2004. 轮廓,敷一白粉,再数遍薄染,层次丰厚,轻盈透明,使粉质的 E3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 芙蓉更显妩媚。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于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