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燕昭王求士

燕昭王求士

来源:智榕旅游
燕昭王求士

一、 出处

《战国策》:《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二、背景

燕昭王(公子职)即位前,其父哙禅位于燕相子之,燕国演成大乱。齐宣王趁机侵略燕国,攻克燕国国都,杀死了哙及子之。在这种情况

下,公子职依靠赵国自立为王,重新聚集兵力收复燕国,自己做了燕国国君。但这时的燕国国势已十分艰难,为了报仇雪耻,让燕国强大起来,燕昭王一方面设下重金,广招天下有智之士,一方面与国内百姓同甘共苦,同仇敌忾。经过28年的内强外联努力,公元前284年(燕昭王28年),来自魏国的乐毅为燕昭王组织了多国联军,乐毅亲率大军击齐,先后攻下了70余座城池,将齐国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回了燕国,齐国几近灭亡。但燕昭王此时不幸去逝,新即位的燕惠王很快就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让骑劫取代了乐毅的大将位置,乐毅被迫逃到赵国。接着齐国大将田单又用火牛阵击败了燕军,一举收复70余城,燕国又陷入危机之中。

说明:在诸侯景象争雄的战国时代,人才问题是关系着国家命运的大事。燕国的盛衰就很能说明这一点。燕昭王即位时,内外交困,国势

衰弱。他听取了郭隗的决策,广泛招贤纳士,于是,士争凑燕,乐毅等人来到燕国。从此,燕国由弱变强。

三、原文分段解读

1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2欲将以报雠○3。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4孤极知燕(一)、燕昭王收破燕○

5。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6。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7 小力少,不足以报○

1收破燕:指的是燕昭王复国一事 ○

2卑:形→使动,使…低下。 厚币:(用)贵重的礼物。欲将:打算。 ○

3欲将:打算。省略句,省略宾语,欲将以(之)报雠 ○

4因:象形字。(1)本义:席垫。是“茵”的本字。(2)常用义:凭借、依靠(动),如本课“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沿袭、因袭○

—由于、因为(介)—原因、缘由(名)——于是、就(连)。 孤:王侯谦称。 袭:偷袭,侵袭。

5 极:最,非常。 报:报仇。 ○

6省略句,省略宾语,然得贤士与(之)共国。 雪:洗刷 ○

7敢:谦辞,冒昧地。 以: 奈何:怎么办。 ○

翻译: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

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8。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10。先趋而后(二)、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11。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12。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13。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14。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15。”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8帝者、王者、霸者: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成就帝业,成就王业,成就霸业。 ○

9诎指:诎通屈;指通旨,即意旨、心意。“诎指”即委屈自己的心意,不任性妄为。 “事”,侍奉。 ○

10北:象形字。象两个人背对着背,(1)本义:背离。(2)常用义:背弃、背叛—败北、逃跑,如“未尝败北”—败逃的军队。如本课○

“燕兵独追北”—方位名词,北方。 北面:面相北,古人尊师,师位坐北面南,弟子面北。 百己者:超过自己一百倍的人

11先趋而后息:趋,疾走。古代见了尊长要快步向前,表示尊敬,这是一种礼节。 问:慰问,指对人亲善。 嘿:通默,沉默,停止○

说话。 什:即十行

12冯几据杖:冯,古读píng,通凭。 据杖:拄着手杖。 眄视:斜视,不正眼看。 指使:用手指示意,指,名词或用作状语。 ○

厮役之人:服役打杂的仆人。

13恣睢:叠韵连绵词,骄纵狂暴的样子。 呴籍:按吴师道补注,应为跔藉,脚蹈跳跃的样子,形容态度粗暴。 叱咄:大声呵斥、○

指责。 徒吏之人:指罪犯奴隶,这里指那些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的人。

连绵词有以下三种类型:

1、双声词。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伶俐——ling li、鸳鸯——yuan yang、仓猝——cang cu、荏苒——ren ran 2、叠韵词。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骆驼——luo tuo、联绵——lian mian, 崚嶒——leng ceng,啰嗦——luo suo。 3、非双声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指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连绵词。如蘑菇、垃圾、囫囵。

1○4服道:服事有道者。 致士:招纳贤士。致:(1)常见义:送到、送给、献出。(2)引申义:传达、禀告—使至、导致、取得—招

引、引来。如本课“此古道致士之法也。”—归还、交出。

15诚:副词,果真。 博选:广泛选择。 朝:朝见,朝拜。 国君拜见贤者,这是尊贤的表现。 趋:奔赴,归向。 ○

翻译: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

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1”郭隗先生曰:2。(三)、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3。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4。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5?’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君遣之○

6’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7。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8 岂远千里哉?”○

1谁朝: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2君人:国君。 以:用 ○

3涓人:古代宫中负责打扫清洁的人,也可指君王亲近的内侍。 谴:派遣 ○

○4反以报君:省略句,反以(之)报君。反,通返,返回。 报:答复,给回信

○5安事:何用,哪里用得着。 安:哪里,怎么。 事:侍奉。此处指“与…打交道” 。 捐:“捐”,失去,丢弃。 ○6且:尚且 况:何况。 市:买 千金市骨、千金买骨、燕昭市骨、死骨千金

7不能:不到的意思。 期:(1)本义:限定的时间,即期限。(2)引申义:A限度,约会,期望B一周(年、月)读作Ji,如本课,“不○

能期年”。 三:表多数,非实指,在句子中作谓语。

8“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岂远千里哉:远,以……为远,意动用法 ○

翻译:昭王说:“我应当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

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买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马?”这个近侍回答说:‘买死马尚且用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愿意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到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心想要招纳贤士,就请从任用我郭隗为开端;我尚且被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认为千里的路程太遥远吗!”

1而师之○2。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3。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四)、于是昭王为隗筑宫○

4。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5,入至临淄,尽取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6。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1宫:(1)本义:住宅、房屋。如本课“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2)引申义:秦汉以来专指帝王所住的房屋、宫殿—宗庙、佛寺、○

道观等庄严宏伟的建筑(3)古代还指音乐中的“五声”之一、五刑之一

2师:名→动,作为老师。 ○

3凑;聚集 ○

4殷:富足。 乐佚(LeYi):愉快安逸。 轻:轻视,不害怕。 ○

5北:打败仗的军队。 ○

○6室:(1)古义:房屋内部,后部中央叫室。(2)引申义:房屋、居处的统称—人家、住户—家人。也表示家族—坟墓—装刀剑的套子 翻译:于是昭王为郭隗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在燕国。昭王又在国中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快乐安逸轻视战争。于是昭王把乐毅当作大将军,和秦国、楚国以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来攻打齐国。齐国战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四、知识拓展与复习

1、因

【因在古汉语中的应用、意思及举例】: 一、名词:

1. (会意。从囗( 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本义:“茵”的本字,坐垫,车垫) 2. 同本义

因,就也。——《说文》。朱骏声注:“囗大俱非义。 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文理。’按即茵之古文。 江说是也。” 3. 原因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白居易《有木》诗

4. 又如:因果报应(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前因后果 5. 机会

于今无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姓

二、用作动词: 1. 依靠;凭借

谁因谁极。——《诗·佣风·载驰》

因人成事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又如:因缘(凭借;依据)因赃假位(利用贿赂买得官职);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因依(倚傍;依托);因附(依附);因国(可以依靠、利用的国家) 3. 沿袭,承袭

殷因于 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 因遗策。——汉· 贾谊《过秦论》

4. 又如:因承(承袭,因袭);因习(相沿成习,沿袭) 5. 连接

水边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数百个。——宋· 陆游《城西接待院后竹下作》 6. 顺;顺应

因其固然(因:顺着。固然:本来的样子。指牛的自然结构)。——《庄子·养生主》

以径寸之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因势象形,就着木头的原样来模拟形状。因,就着,顺着。势,形势,这里指材料本身的形状特征。象,动词,模拟。形,形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因便(顺便);因风吹火(比喻顺势行事,用力不多) 8. 相就;趋赴

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国语·郑语》。 三、用作介词: 1. 由于,因为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2. 又如:因地(原委;因由);因是(因此)

3. 从…出发 。如:因命守时(依照命运的安排,守候时机);因敌取资(从敌人那里取得所需物质) 4. 趁着;乘便

因利乘便。——汉· 贾谊《过秦论》 四、用作形容词: 1. 亲,亲近

因心则友。——《诗·大雅·皇矣》

亲有礼,因重固,闲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左传》 2. 又如:因心(亲善仁爱之心);因母(亲母) 五、用作连词: 1. 于是,就

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唐· 柳宗元《三戒》 2. 因而

因以其伯。——《诗·大雅·韩奕》。 因使唐雎使于 秦。——《战国策·魏策》。

2、以:yǐ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3、

燕昭王求士

13级汉语国际班

邱梦华 13010001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