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
学姓
号 名
学科、专业 学
院
入学年月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 0 -
填表说明
一、本计划包括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社会实
践等部分。
二、本表必须在导师指下填写,一式四份(研究生处、学院、
导师、硕士研究生本人各一份)。
三、表格用钢笔填写,字迹务必清楚;也可用A4纸双面打印
或复印,不得改变原表格式。
四、入学后两个月内研究生交原件给学院,由学院把原件送
交研究生处培养科存档(即第一学期第八周前)。
- 1 -
一、研究方向:
二、培养方式(包括方法和形式):
(1).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多学科宽口径培养。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在校内完成,实践教学可以在实习单位或校外实践基地完成。
(2)鼓励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实行学位论文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研究项目,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三、导师姓名: 职称:
四、指导小组成员(3-4名,包括导师在内)
姓名: 职称:(要求具有讲师以上职称)
- 2 -
五、该生入学情况:
入学前最后学历: 年 月毕业 院校 专业,学制 : 年。
1、该生是否以同等学力考入:是
2、该生是否跨学科专业考入(由学位点统一认定):
注:跨学科专业(一般以二级学科划定)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由指导教师根据培养方向,在“六、课程设置„„”中指定补修目前所攻读硕士学科专业的本科主要课程2-3门。
六、课程设置及学习进程安排
学 期 周数 、 周 学 时 一 周 - 3 -
二 周 三 周 四 周 五 周 六 课程名称 学学分时周 数 数 考试或 考查 英语精读 英语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学 论与实践研究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位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课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 作物育种及种子生产理论与技术 植物生物技术概论 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 选 主要大田作物病虫害 鉴别及综合防治策略 修 作物科学研究法 课 植物组织培养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小 计 学 期 周 数 、 周 学 时 课程名称 补 修 课
一 周 二 周 三 周 四 周 五 周 六 考试或 考查 学学分时周 数 数 作物栽培学 作物育种学 耕作学 农业生态学 注:1.课程设置和安排根据各学科专业最新的培养方案填写。
2.补修课程:指跨学科(一般以二级学科划定)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
究生,应补修目前所攻读硕士学科专业本科的主要课程2-3门(由指导教师根据培养方向指定)。补修课程不计学分,60分为合格。由各学院、硕士点安排硕士生跟本科班有关课程听课及考试;任课教师严格要求,最后把试卷及登记成绩表交给各院研究生教学秘书。
- 4 -
3.研究生课程学习总学分应达到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不超过规定学
分的5分以上。
七、教学实践(参加本科教学,总工作量不低于120学时,其中讲课教学时数:硕士生
不少于4节,要求从第二学年起安排)
教 学 形 式 教学时数 (讲课、实验、助管等) 合 计
学 期 课 程 名 称 估算工作量 八、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技咨询服务等)要求有考核的不少于3周,管理型硕士生
不少于2个月。
计划安排在第 学期
九、劳动(要求有考核的公益劳动不少于3周)
计划安排在第 学期
十、其他(生产实践等)
计划安排在第 学期
- 5 -
指 导 教 师 意 见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硕士学位点
- 6 -
意 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学 院 意 见 分管领导签名: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 备 注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