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导学案
故事导入: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课内词语:
诫:
书:
君子:
修身:
养德:
淡泊,
致远:
明志:
宁静:
致远:
须:
广:
成:
淫慢:
励精:
险躁:
治性:
年:
与:
时:
驰:
日:
意:
去:
遂:
枯落:
多不接世:
穷庐:
将复何及:
本文中心论点
拓展与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2.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4.本文的论点句,并说说论证方法。
5.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6.《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
7.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中考链接
(一)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乙】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选项中划线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俭以养德 以德报怨 学以致用 自以为是
B.意与日去 出其不意 词不达意 意气风发
C.淡泊明志 志大才疏 志同道合 志在四方
D.年与时驰 心驰神往 驰名中外 纵横驰骋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静以修身
翻译: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
理解:诸葛亮强调提高自身修养,需要屏除杂念和干扰,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如果放纵、轻浮则不能修养身心。
【乙】学须静也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理解:诸葛亮阐明学习要求所处环境安静,不受干扰。他强调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对社会有所贡献。
3.上文是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主要阐述了“修身养德、明志治学”的深刻道理,这是古人推崇的一种美德。结合上面文本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分析“修身养德、明志治学”的美德在许衡和怀素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链接材料一】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
【链接材料二】
怀素疏放,不拘细行,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节选自《僧怀素传》)
答:
(二)
《诫子书》《宋史·欧阳修传》阅读练习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5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
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
A.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海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2.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诚子书 以荻画地学书
B.淫慢则不能励精 富贵不能淫
C.夫君子之行 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D.死狱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
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虽有佳肴》《诫子书》阅读练习
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积累(25分)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 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有佳肴(即使)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
B.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
C.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D.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其真无马也(表反问)
2. 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 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
B. 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
C. 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D. 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
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参考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导学案
课内词语:
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书:书信。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淡泊,不追求名利。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须:必要、一定要。
广:使……增广。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驰:疾行、增长。
日:时间、时光、季节。
意:意志。
去:离开、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本文中心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拓展与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本文的论点句,并说说论证方法。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反对比论证(险躁——静)。
5.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1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2抓紧时间学习,淡泊宁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3节约学习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6.《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而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和“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例句: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7.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1)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
(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珍惜时间,发愤读书,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中考链接
(一)
1.C(共2分)
2.甲(共2分)
3.许衡盛夏途经河阳,口渴,众人争着去摘路边一棵无主梨树的梨子,独许衡不吃,他认为不合乎道义的东西,(有教养的人)一丝一毫也不取,这就是他修身立德的体现。怀素写草书,因贫穷无钱买纸,用芭蕉叶、漆盘和方板来练习书写,以致盘和方板都被穿透了,这就是他明志治学的体现。
【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一】
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路途遥远,天气又热)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许衡)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不可以。”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即使)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有教养的人家的)庭院里有果树,当果子成熟掉落在地上时,(有教养的)小孩经过它,也不斜着眼看就离去。那是他家人的教化而所以像这样。”
【链接材料二】
怀素不受约束,不拘小节,饮酒来涵养性情,草书来顺遂心志。有时酒喝得尽兴,以至寺壁里墙、衣裳器皿,到处都有书写的字迹。他因贫穷无纸可书写,曾经在故里种植了万余棵芭蕉,以供挥毫泼墨。写不够,又漆一盘子,一块方板,写至再三,连盘子、方板都被穿透了。
(二)
1.(2分)A
2.(2分)D(D项都为“诉讼事件”的意思。A.书信/书写、写字B.放纵/迷惑,这里是使
动用法C.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3.(3分)C(“并”是“比肩”之意)
4.(4分)①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得分点:“险躁”“治性”)
②(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得分点:“而”“恨”)
5.(3分)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日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答对3点即可,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立誓守节,亲自教导儿子学习。家境贫困,(就)用芦管当笔在地上描画着学习写字。(欧阳修)自幼聪敏颖悟,超过常人,书读过就能熟记背诵。等到成年,(就)有了很高的声望。有一天,欧阳修在废书婆中得到了唐朝韩愈的遗稿,读后心里十分欣慕。(于是)苦心孤诣
地探幽索隐,废寝忘食,决心要努力追上韩愈并与他比肩齐名,最终,(欧阳修)凭着他的文章名满天下。欧阳修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秉烛研读公文,屡屡停卷而叹。我问他(叹气的原因),则说:‘这是个死刑案啊,我想设法让他活下来,(可)办到啊!’我说:‘可以让他活下来吗?’你父亲就说:‘我设法让他活下来却不能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我)经常想方设法让死刑犯活下来,还会有死的,可是世人常常是让他死啊!’他平时教育他的子弟,也常用这样的话,我耳朵都听熟了。”
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这个教导。
(三)
1. A 虽有佳肴(虽然);虽我之死(即使)。
2. D 甲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3. 示例: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参考译文】
甲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
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