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鞋子的名称和用途。2。在探索体验、欣赏谈论过程中感受鞋子的多样性及广泛用途。3。对各种各样的鞋子产生兴趣,知道鞋子的重要性,懂得爱惜鞋子。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对生活中常见的鞋子有所了解,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会穿鞋。物质准备----大小、颜色、款式、用途不同的鞋子高跟鞋、运动鞋、棉鞋等;布置鞋店情境;音乐《鞋子踏踏响》。活动过程:1。逛\"猫阿姨鞋店\",在选鞋、试鞋的过程中,了解不同鞋子的名称和用途,知道鞋子要合脚穿着才舒服并能分清正反。①看一看,感知不同的鞋子。“快来看一看鞋店里都有什么鞋子?”引导幼儿自由欣赏鞋子的款式②选一选,了解鞋子的名称及用途。选择喜欢的鞋子,运用探索体验、讨论表述等方法鼓励幼儿从颜色、款式、作用等方面说说自己喜欢的鞋子,了解不同鞋子的用途重点介绍运动鞋、雨鞋、棉鞋、高跟鞋、凉鞋③试一试,体验穿上不同鞋子的感受,知道鞋子要合脚并能分清正反。请幼儿穿上自己喜欢的鞋子随音乐走一走,说说穿上鞋子的感受,通过比较知道鞋子要合脚才舒服。通过儿歌课件指导幼儿能分清鞋子正反穿和摆放。2。创设“鞋店进货”环节,通过欣赏和讨论感受鞋子的多样性和广泛用途。“除了这些鞋子,你还知道哪些鞋子?”什么时候要穿这样的鞋?3。调动幼儿生活经验谈话使幼儿知道鞋子的重要性,懂得爱惜鞋子。 优游 http://www.by-mxyl.com/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不易,但破坏却只是一句话的事。为人父母,有些话真的要少说,最好不要说。
下面的一些话,你是不是对孩子说过呢? -01-
你怎么这么没用
上次带儿子去公园玩的时候。
看到几个小朋友在沙堆里争玩沙的工具。
有一个四岁多的孩子因为性情比较温和,看上去就不擅长争抢。 所以他的铲子还被一个比他小的孩子抢去了。 这时他就哭着找妈妈。
没想到妈妈怒容满面地跟他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啊!真是笨,每次都这样,就知道哭哭哭 哭能当饭吃啊,活该被欺负。
这时被骂的孩子站在那就像木头人一样。 那个抢了东西的孩子也跑上了妈妈。
这个妈妈跟他说宝贝,把这个铲子送给那个哥哥玩一下好不好? 不行,是我的。
我知道他是你先拿到的,但这是公共的地方,大家都能排队玩,要分享哦! 不行,不给!
好吧,那你先玩一会,等会再说吧。 这个孩子开开心心玩去了。
过了一会他就跑到那个哥哥面前,把铲子给他。 而这个孩子怯生生地瞧了妈妈一眼。 给你就拿着啊!未必这也要我教啊! 更是火焰冲天。
面对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争东西时。 很多孩子输了本来没什么,哭哭也就好了。 但是父母的指责,却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伤害。 温和的性情被赶进了自卑地深渊,打上了没用的标签。 背着这个标签的孩子,还会有信心去面对复杂的世界吗? 他们往往躲进父母的怀里,或者把自己锁在角落里。 安全感被一点点吞噬。 当你责备孩子没用的时候。 不要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其实很多时候,你发火只是觉得自己的脸挂不住而已。 很多的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作品。 作品好就脸上有光。
孩子没做好,就觉得自己没面子。
而忽视了孩子的也是一个小小的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个体。 -02-
妈妈不要你了
如果要找一句话瞬间把孩子吓哭,非这句话不可。 很多的父母会威胁孩子,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然后孩子马上就吓得脸色大变。 赶紧做服从状。
这时大人心里就乐呵了,觉得这方法管用。 而很多时候,周边的人也会这样逗孩子。 记得那时候儿子在乡下奶奶家的时候。
我妈的一个朋友逗儿子,说你妈妈不要你了吧,怎么都不带你玩啊。 当时儿子没有理会。
她还来劲了,连着说了好几遍。 当时我听到心里很不舒服。 只是碍于情面,只能去把儿子拉开。
然后带到房间里,跟他说妈妈是最爱你的人,跟爸爸一样爱你。那个奶奶乱说的。 我知道啊,所以我没说话啊! 幸好小家伙内心够强大了。
我们都知道哪有妈妈不要自己孩子的呢? 所以觉得开开玩笑是没有关系的。
可是孩子真的会信,他们无法去了解人内心的复杂感情,只能看到你的表情和动作,还把你的话当真。
两岁以前的孩子,非常依恋自己的父母。
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心理上的安全保障,支撑他们去勇敢地探索外部世界。 所以父母自己用假装遗弃孩子的招数来管教孩子。 或者常常外人开这种玩笑的孩子。
会感到焦虑,甚至会讨厌妈妈,抵触妈妈,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当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被否定,甚至被切断。 这样的孩子往往难以跟其他人形成稳定亲密的关系。 反而具有攻击性和情绪非常多变。 -03-
你不这样做,我就不高兴了啊 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 在我们中国式聚会中屡见不鲜。 记得有一次放假,去一个亲戚家。 几个孩子在一起玩的开心。 大人们也聊得很起劲。
突然有一个眼尖的人瞧见了阳台处的一架钢琴。 主人说孩子最近在学琴,还不错。 而且兴冲冲地把孩子叫了过来。 要他给大家弹奏一曲。
当时孩子应该是想跟小朋友一起玩。 就在那扭扭捏捏地不情愿。
这时候妈妈就拉下脸来说:你不弹的话,妈妈不高兴了啊! 听到妈妈这话,孩子一步一步地挪了过去。 坐在椅子上弹了一曲。 多少的孩子就是这样被服从。
讨好父母竟然成为很多孩子刻意去做的事。 其实,孩子亲近父母是最寻常不过的。 可有的家庭,孩子却失去了自我。 宁愿牺牲自己的需求,去博取父母的欢心。 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往往忽视自己的感受。
在长篇小说《无声告白》里有一句话让人深省:
我们终此一生,都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当我们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需求时。 遇到父母的忽视或者否定。
而只有表现好了,达到了父母眼里所谓的标准,才给予他回应或者一个拥抱。 当父母甚至把一个拥抱都作为换取孩子听话的筹时,我真的为这个孩子担忧。 我们对孩子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守望和陪伴,而非控制。
人的喜怒哀乐,爱与憎,都应该发自本心,而非只为了另外一个人的期待而来。 这样的人生,才是属于自己的。 -04-
你知道我为了带你吃了多少苦啊 是非常伤孩子的一句话。
内心的匮乏感是很多人没有安全感的心理原因。 而很多问题在小时候就已经生根。
因为在孩童时代,我们会第一次发现钱的重要,也会发现贫与富的差距。 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为此忧心。
可内心的匮乏感并非因为贫穷的生活境遇而来。
一个在贫穷的环境下,心灵快乐的孩子一样能变得非常出色。 在《佐贺的超级阿嬷》里,小主人公受着乐观的外婆的影响。 就算穷,但是也很快乐。
关键在于心灵的感受,受着家庭的影响。
养育孩子的那个人整日愁眉苦脸地跟孩子抱怨说家境不好。 甚至自暴自弃,这样的孩子在生活里会感到惶恐不安。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心理咨询的案例。 本来乐观的孩子变得不说话了,但是很懂事。
妈妈发现孩子每天帮忙拖地,孩子会连一条小头发丝都不放过。 而爸爸只要把啤酒瓶子重重地放在桌子上。 孩子的眼里就显得惊恐起来。
后来孩子的妈妈说出了这个变化的原因。 因为爸爸常常酗酒如命,酒后就打妈妈。 而这个妈妈就常常跟孩子诉苦:
你知道我为了你吃了多大的苦,如果不是你的话,我早就跟这个酒鬼离婚,远走高飞了。但就是养不活你,所以我只能忍着。
一个对丈夫忍无可忍的妈妈在痛苦的时候跟自己的女儿这样诉说。 孩子心里吓坏了,只想着帮妈妈做事,生怕妈妈真的走了。 把自己一个人留在这个恐怖的家里。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是说说而已,但是在孩子敏感的心里,可能就种下了种子,影响他一辈子。
心灵上的伤害,是难以磨灭的痛。 很多人说孩子贪得无厌,什么都想要。 是不是都要满足呢? 其实孩子真正的需求并不大。
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孩子的需求,从最初的时候就尊重并呵护这个小小生命。 有了规矩和好的习惯之后。
你会发现孩子的心是那么纯净易满足。
而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给予的尊重和爱,这是培育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土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