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1.草原P2-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写“毯〞、“陈〞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渲染、勾勒〞等词语。
2.自读感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 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具准备:
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课件、五自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蒙古族特色歌曲歌曲,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自 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主 质5. 结合学习单,认识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老舍,原名舒庆春〔1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教学活动 备注 疑 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 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自 主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学习单自主预习情况进行重点讲解 〔1〕检查生字读音。 勾勒〔le〕渲染〔xuàn 〕迂回〔 yū〕蒙古包〔 měng 〕 羞涩〔se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文章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探 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究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辞别草原 〔2〕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局部〔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局部〔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送远客。 第三局部〔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局部〔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局部〔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辞别。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2.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品读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词语比拟:“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清鲜、明朗的准确。 品读句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积累词语: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理解“翠色欲流〞。〕 品读句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品读句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说话练习:用“既……又……〞说一句话,能连用两次更好。 品读句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似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画面欣赏音乐《天堂》 3.师小结: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自 主 应 用 自主开展 板书 设 计
第二课时:草原
教学内容:1.草原P2-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写“毯〞、“陈〞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渲染、勾勒〞等词语。
2.自读感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1.草原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请同学们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教学具准备:
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课件、五自学习单。
教学过程: 自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主 质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教学活动 备注 疑 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 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品读: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自 主 探 究 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 4.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迫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奔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刚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冲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工程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工程,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回忆课文,发散思维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自 2.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主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应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用 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 自主开展 板书 设 计
第一课时:丁香结
教学内容:2.丁香结P5-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风光美〔初见草原〕 草原 人情美 热情迎接〔迎客〕 盛情款待〔待客〕 深情话别〔话别〕 五、假设你是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可借鉴课文中的好词句。 教学反思 2.正确认读、书写课后生字词,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3.初读课文,知道作者是从颜色、形状、香味等方面描写丁香的美好,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作者描写丁香美好的三个方面,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具准备:
课件、五自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自 主 质疑 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师板书课题〕。 2.结合五自学习单上有价值的自主质疑,简单出示。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教学活动 备注 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结合五自学习单的自主预习,重点讲解易错的音、字、义。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易错生字读音。 自 主 探 究 ①参差〔 cēncī〕芭蕉〔bā〕衣襟〔 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 〔2〕指导易混淆的字形。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拟,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结合五自学习单自主探究第一题,说说丁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地方写出了丁香的美 3.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局部〔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描写了丁香花。〔主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 第二局部〔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丁香结谈感受。〔主体是写丁香花的感悟〕 4.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接着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香“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豁达的胸怀。 自 主 自主练习:我才恍然大悟, 应 用 自主开展 展开联想,尝试由丁香结联想到其它植物,思考其象征意义和人生追求。并把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感悟写下来。 板书 设 计
丁香结 颜色 美 形状 香味 第二课时:丁香结
教学内容:2.丁香结P5-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字好词佳句。
2.抓住文中描写丁香的关键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丁香的美。 3.能够结合实际,理解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4.展开联想,尝试由丁香结联想到其它植物,思考其象征意义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1. 住文中描写丁香的关键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丁香的美。 2.能够结合实际,理解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3.展开联想,尝试由丁香结联想到其它植物,思考其象征意义和人生追求。
教学具准备:
课件、五自学习单 教学过程:
自 主 质疑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 学生总结,老师概括:一、赏花 二、悟花 2.导入新课。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下花的美, 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赏花〞,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自 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主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 教学活动 备注 探 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究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呢?给你什么感觉呢?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预设:“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窥〞这个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活力的!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一种怎样的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5〕出示句子: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①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②“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外表写出来丁香花的多,实际上在讴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花,让人越看越精神振奋! 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因为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望,所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 三、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然过渡到写“丁香结〞,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 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么?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丁香空结雨中愁〞!这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与理不断的思绪吗?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理不清的忧愁。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结合五自学习单自主探究第二题: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结合五自学习单的自主应用,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 的理解与感悟。 自 主 应 用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自主开展 结合五自学习单的自主开展,展开联想,尝试由丁香结联想到其它植物,思考其象征意义和人生追求。并把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感悟写下来。 板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2.丁香结 胸怀豁达 生活乐观 无限愁怨
第一课时: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3.古诗词三首P8-9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
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五自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自 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主 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 质疑 2.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 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教学活动 备注 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 结合学习单预习了解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740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自 主 探 究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刚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 〔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3.感悟作者之“愁〞 〔1〕“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 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2〕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自 主 应 用 想象画面,学生畅所欲言 〔3〕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自主开展 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拓展积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板书 设 计
第二课时: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3.古诗词三首P8-9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五自学习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备注 宿建德江 愁 自 一、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主 1.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西湖边是杭州美景之一。质今天我们随宋代大诗人苏轼一起去西湖看一看美景。 疑 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 3. 初学古诗,感知意思。 〔1〕谁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4.结合学习单,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自 主 探 究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黑 雨:白 “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二、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自主开展 积累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 〔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 自 主 应 用 板书 设 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眼中景 心中情
第三课时: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3.古诗词三首P8-9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
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五自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 自 主 质疑 再来背诵一遍吧。 2.出示《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自 二、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主 探 究 〔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 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 教学活动 备注 首诗的节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 〔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三、合作探究,反应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结合学习单,思考以下问题: 1.你从词中听到了、看到了、闻到了、想到了什么? 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四、拓展延伸,写话练习。 自 想象这首词的画面。 1.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 主 文字进行描述。 应 用 2.画面取名: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 3.集体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自主开结合五自学习单: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前两句以动衬静,把半夜“明月〞“清风〞下的景色描写得令人悠然神往。请你选一处景物,也用以 展 动衬静的方式写出它的特点。 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看 明月,惊鹊 书 听 清风,鸣蝉,蛙声 热爱大自然 想 说丰年 设 闻 稻花香 关心人民生活 计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花之歌
教学内容:4.花之歌P10-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穹〞、“孕〞等个10生字。联系上下午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的意思。
3. 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教学具准备:
关于花的诗句、课件 教学过程: 自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主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教学活动 备注 质疑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中都写到花。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带给大自然以芬芳。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花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人,走进花的世界吧! 2.书写课题:4.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自 主 探 究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自主阅读,小组探究。 1.朗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2.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自 五、大自然里的哪些景物也给你带来了美好的想象与感受,尝试模主 仿课文,用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段话: 应 用 我是…… 我是…… 我是…… …… 六、总结课文,拓展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拓展美文。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自主开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 展 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谈谈你的感受。 4.花之歌 大自然的话语 板书 星星 花是 诸元素之女 对光明心驰神往 设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 不顾影自怜、孤芳自赏 计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 教学反 思
第一课时:习作《变形记》
教学内容:习作P12 教学目标:
1.分析题目“变形记〞的意思,明白这是一篇想象的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想象。 2.发挥想象,把重点局部写详细。
3.在想象中说明自己的观点,流露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注意把重点局部写详细。
2.难点: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将变形的经历,美妙想法、美好心愿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具准备:准备《我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话题。 教学活动 备注 1.课件出示诗歌《我想》,读一读 自 主 质疑 2.读完这首诗后,你想变成什么呢?快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3.出示作文题目。 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地球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吧。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分析题意,明确写作要点。 1.你准备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相机点拨。 〔1〕怎样变形,才会吸引人呢? 自 不能只是简单的变形,比方“我〞经过化装,变成了一个丑陋 主 的老太婆,这只是简单的化装,根本不是变形。变形一定要与想象探 中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变形后的故事才会吸引人,才会生究 动有趣。 〔2〕变形后,人物的特点能够变化吗? 变形后,你再也不是你,所以人物的特点要变化。你可以赋予人物各种各样的本领,只要新奇,只要有趣,就可以。不过,人物形象固有的特点不能变,比方孙悟空机智勇敢,这个特点千万不能改变,一改就完全不想这个人物了。 4.如何在作文中发挥想象,把作文写具体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老师相机点拨。 〔1〕习作时,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想象呢? 发挥想象,是此次作文的重点,也是作文的亮点。这里给孩子们推荐三点妙招:一是人物包装上发挥想象,可以赋予人物一个非凡的本领。二是故事情节上发挥想象,故事千万不要平铺直叙,而是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是人物言行描写上发挥想象。比方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会让作文幽默幽默,更富感染力。 〔2〕经过是事情的重点局部,怎样写详细呢? 一是细致描写人物的言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能够反映出人物的特点与性格特征,所以要具体地,细致地描写,越传神越好。这里总结的方法是“细致描写写详细〞。二是情节不要平平淡淡,而是要一波三折。怎样才能写得一波三折呢?还是从宫廷剧说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便是宫廷剧的特色。因此,在“详写经过〞时,要设置一个又一个“曲折〞,或者一个又一个“悬念〞。只有这样,情节才会有趣、详细。这种方法总结为“一波三折写详细〞。 自 三、学生编写故事。 主 应 用 自主开展 板书 变形记 五、学生再次修改作文。 1.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故事。 2.老师适时点拨。 3.修改作文。 四、老师点评作文。 设 想象奇特 重点详细 计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语文园地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P13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词句段运用: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阅读要联系生活经验,从课文的内容往生活方向联想、想象,从而使理解深入。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自 主 一、揭题导入 质疑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自 主 探 究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要想。 5.怎样在阅读中想呢?请联系课文谈谈。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教学活动 备注 〔2〕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比方作者的其他作品,写同一景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似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似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似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举例子的时候,要选择本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五“蟋蟀的住宅〞这一课了,可以换成“草原〞那一课的例子。〔不明白什么意思?〕 7.总结: 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泼思想,激发创造力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排比句课件。 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C.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认识排比修辞手法以及特点。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你喜欢哪个句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排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学生选择,并思考,然后交流。 6.总结排比句的特点,然后试着写一两个排比句。 四、学习“词句段〞 1.谈谈你认识的标点符号。 自 主 应 用 2.老师书写分号“;〞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分号呢? 3.出示相关语句。 A.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观察;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B.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拟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拟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4.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分号的用法。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方A句可以这样表示: 第一组: 自主开展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第二组: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观察;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像这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如果句子之间不并列,就不必用分号了! 5.学生谈谈B组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 6.写一个句子,要用上分号。 板书 设 计
第二课时:语文园地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P14 教学目标:
1.词句段运用:说说分号的用法;路牌的读音。
语文园地 阅读文章——“想〞 排比句——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修辞手法 2.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重难点: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借助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
1.准备排比句的课件。
2.准备《过故人庄》的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自 主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质疑 二、继续学习“词句段〞 1.出示路牌,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3.交流。 〔1〕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2〕地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4.老师相机点拨。 还有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 自 主 探 究 5.总结:这一题是关于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全部要大写。 6.稳固练习:写一写下面的路名与地名。 中同路 鲁迅 巴金 鼓楼路 三、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2.教师范读,画出节奏。 3.学生齐读。 4. 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1.交流大家整理的排比句。 2.朗读排比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活动 备注 5.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并说一说。 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诗人啊,你轻轻地翻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7.背诵古诗。 自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主 应 用 自主开展 板书 设 计
语文园地 分号——并列句子间的停顿 路牌——路名、地名、人名中拼音的写法 《过故人庄》——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正确运用分号;了解诗人孟浩然 1.认识了分号的用法,并正确运用分号。 2.认识路名、地名、人名的拼音写法。 3.理解、背诵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