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的主要原则是尊重别人。握手的程序应根据握手人双方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宾主身份来确定,一般遵循“尊者决定”的原则。
握手的基本礼节是:握手时双目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问好。
在平辈的朋友中,相见时先出手为敬;
在长辈与晚辈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应是前者先伸手,后者先问候,待前者伸手后,后者才能伸手相握;
在男士与女士之间,女方伸手后,男方才能伸手相握,如女方无握手之意,男方可点头或鞠躬致意;
倘若男方已是祖辈年龄,则男方先伸手也是适宜的;
在主宾之间,主人应先伸手,客人再伸手相握,但客人辞行时,应是客人先伸手表示辞行,主人才能握手告别。
如要同许多人握手,应当先同性后异性,先长辈后晚辈,先职位高者后职位低者,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即所谓上级优先、长辈优先、主人优先、女士优先。
在接待外宾时,主人有向客人先伸手的义务,无论对方是男是女,主人都应先伸手以示欢迎。
在社交和商务场合,当别人不按先后顺序的惯例而已经伸出手时,应毫不迟疑地立即回握.
因此,最有礼貌的顺序应该是: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
握手十忌
(1)忌不讲先后顺序,抢先出手。
(2)忌目光游移,漫不经心.
(3)忌不脱手套,自视高傲。
(4)忌掌心向下,目中无人。
(5)忌用力不当,敷衍鲁莽。
(6)忌左手相握,有悖习俗。
(7)忌“乞讨式”握手,过分谦恭。
(8)忌握时过长,让人无所适从。
(9)忌滥用“双握式\" ,令人尴尬。
(10)忌“死鱼式\"握手,轻慢冷漠.
2.关于名片
名片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当前已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因此,名片的递送、接受、存放也要讲究社交礼仪.
名片的递送.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交换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当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对方误认为有厚此薄彼之感。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随便散发。
名片的接受.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过名片时应说:”谢谢\随后有一个微笑阅读名片的过程,阅读时可将对方的姓名职街念出声来,并抬头看看对方的脸,使对方产生一种受重视的满足感.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名片的存放。接过别人的名片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也不要随便地塞在口袋里或丢在包里。应放在西服左胸的内衣袋或名片夹里,以示尊重。
3.关于用餐
“饮食所以合欢也。\"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既是请客吃饭,而且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吃饭,一个长期不能参加应酬的人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或者成为“无用”之人.大家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
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举杯提箸之间协调人际关系。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入座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坐姿要端正,勿以手托腮或将双肘放于桌上。注意事项:
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将客人安排在接近上菜的位置。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向主人打个招呼。动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赞赏其手艺高超、安排周到、热情邀请等。
如果是较大的宴会,一般都设主席,客人不可贸然入座,入座是应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与自己的相对应。
入席时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员,那么应遵从其安排。
(1)上菜
中餐上菜的顺序为:开胃菜→热菜→炒菜→大菜→汤菜→炒饭→面点→水果。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菜,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上菜时,可将其先行上桌.有时冷菜之后,可接着上四种热菜,但热菜多数被省略。
当客人落坐开始就餐后,餐厅员工即可通知厨房作好出菜准备,待到冷菜剩下1/3左右时,餐厅员工即可送上第一道热菜。当前一道菜快吃完时,餐厅员工就要将下一道菜送上,不能一次送得过多,使宴席上放不下,更不能使桌上出现菜肴空缺的情况,让客人在桌旁干坐,这既容易使客人感到尴尬,也容易使客人在饮过酒后,没有菜可供及时下酒,导致易醉。
(2)用餐
出席正规的中餐宴时,在开席前餐厅会为每一位顾客送上一条湿巾,这是用来擦手的。而后送上的第二条湿巾,可用来擦手或嘴,但不能用于擦汗或擦拭其它部位。
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就餐时,按照传统应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是须少量,距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时,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的,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吃饭、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喝汤应用汤勺慢慢喝,不可就着碗喝,若汤过热,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时用汤匙小口小口引用;至于吃饭,要端起饭碗贴着唇,用筷子
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端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吃饭时不要埋头苦吃,适当的注意周围是必要的。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如果用餐时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则最好用公筷,也可把距离客人或长辈较远的菜送到他们跟前。
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是以谈生意为主,或者以联络感情为主,还是单纯的吃饭.如果是为了谈生意,那么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任务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联络感情,那就要注意气氛的调节,活跃气氛;如果是纯吃饭,就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品尝菜肴上即可。
注意事项:
餐厅员工给客人提供服务时,一般要以第一主人作为中心,从宴席的左面位置上菜,撤盘时从宴席的右侧位置。第一道热菜应放在第一主人和主宾的前面,没有吃完的菜则移向副主人一边,后面菜可遵循同样的原则.上菜或撤盘时,都不应当在第一主人或主宾的身边操作,以免影响主客之间的就餐和交谈.
遵循“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的传统礼貌习惯,即在给客人送上鸡、鸭、鱼一类的菜时,不要将鸡头、鸭尾、鱼脊对着主宾.而应当将鸡头与鸭头朝右边放置。上整鱼时,由于鱼腹的刺较少,肉味鲜美腴嫩,所以应将鱼腹而不是鱼脊对着主宾,表示对主宾的尊重。
要将食物送入口中,不可伸舌去迎食物。嘴里有食物时切勿交谈
注意交谈,嘴里有食物时切勿交谈,且不可只顾自己一个人夸夸其谈,或谈些荒诞离奇的事而引人不悦。
用过的餐具,吃剩的菜,牙签等应放在碟中,切勿放在桌上。
宗教的饮食禁忌,切不可疏忽大意,如回族不吃猪肉,若宾客中有回族人,那么主人在点菜是就应回避有关菜肴.同时,处于健康或地方饮食偏好的原因,宾客对菜肴有所禁忌的,主人也应当有所顾及。
在使用筷子时切勿一边交谈,一边挥舞筷子;筷子插在饭碗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切不可为;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
(3)离席
席间一般不可中途退席。当你要中途离开时,不需要大声告诉每一个人,只需悄悄地和身边的人打个招呼后便可离去.
有要事不得不中途离退席时,一定要向主人说明、致歉后方可离席,但切勿与其长聊,因其还有其他客人要招呼,不可应你而对其他人失礼。
正始宴会一般在水果拼盘上桌后即可结束。此时,一般先由主人示意宾客,请其做好离席准备,这是宾客可离席的信号。告辞时应礼貌地向主人道谢,再与其他人告辞。
注意事项:
有些人中途离席时会一一学问自己认识的人是否一起走,这种做法会使原本热闹的场面冷却,甚至于提前散场,这种行为是不被谅解的,因此要避免。
(4)餐桌上的茶文化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茶在中国夺得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品,茶文化已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我国历来有“客来敬茶\"的民俗,但凡来了客人,茶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在中餐中如果没有茶就称不上正式了.在中餐正式开始前,主人可为已到的宾客奉上茶。
以茶待客时要注意客人对茶得偏好,可在上茶之前询问客人的喜好,但也要考虑到自己储备的茶的品种,因此在询问客人意见时,最好为之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选择,以免出现尴尬情况。
上茶时由奉茶之人可看出宾客的尊贵程度,因此主人应把握好尺度。上茶时,要分主次、重要程度,一般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且长幼有序,切不可随意妄为.第一杯茶不宜斟地过满,以八分满为宜,且水温不宜过烫,以免烫伤客人或自己.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主人或服务员要注意杯中的茶水情况。在茶被喝掉半杯之后即可续杯,但要注意客随主便。不宜再三为客人斟茶,一再劝人用茶,却无其他话可讲,意味着送客,因此在续杯时要注意.
作为宾客,在主人家奉上茶时应礼貌地双手捧接,并道谢,无论茶符合自己的要求与否。如若不喝茶,则应事先表明,且不可向主人家提出过高的要求.喝茶时要认真品味,以示对主人地感谢及尊敬。
注意事项:
茶具要清洁
尽量不要用一只手上茶,且双手奉茶时,切勿将手搭在茶杯杯口,更不能浸入水中.
从客人的左侧为其上茶,放置茶杯在客人右手附近,尽量不要打扰到客人
与人交谈时,最好不要饮茶,可在谈话告一段落之后,喝茶润喉,否则会显得不专心,甚至打断交流。
(5)餐桌上的酒文化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在中国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酒论英雄”“无酒不成席”,酒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一种酒神精神—-“至人”境界的象征.“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为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摆脱束缚,宣泄其创造力提供了重要途径,酒为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在中国,酒已经融入到了传统的礼仪、风俗、文化之中,酒是催化剂,是润滑剂,酒也是一种社交.在酒桌上,我们往往能看到敬酒、劝酒的现象,这些看似简单的社交活动,也是一门学问.中国人的酒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际场所,也是一个观察和考验人的重要窗口.从喝酒、敬酒、劝酒、拒酒、醉酒等酒桌上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个人立场以及作风人品。
敬酒应由主人先敬主宾,而后陪客敬主宾,再来是主宾回敬,最后才是陪客互敬。敬酒前应了解对方的习惯,做好必要的准备,以免出现尴尬的现象。注意事项:
作为主人要掌握好宴会的热度,且适当的调节宾客之间的尴尬,如遇到不能饮酒之人,
主人应劝服敬酒的人用饮料或茶水代酒。
作为宾客,切忌席间喧宾夺主。
不能喝酒的人,应礼貌地说明,切忌把杯子倒置,应轻轻按着杯缘.
端酒杯的手势也要注意,可右手执杯,左手垫杯底,碰杯时自己的杯口应低于对方酒杯的二分之一,以示谦卑。如若自己的地位高于敬酒的人,则酒杯不宜过低.
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一定要先敬尊长者,以示尊重.如没有特殊人物在场时,敬酒最好按顺序,切忌厚此薄彼.
桌面上不谈生意,酒后大家心知肚明,不必特意提出来.
(6)服装礼仪
俗语说,“看场合穿衣服\",穿着打扮一定要看场合,一成不变永远一套衣服往往是不对的.赴宴选择服饰的基本原则是时间(T)、地点(P)和场合(O)三大原则,即“TPO”原则。
时间原则是指穿戴时应考虑早晚、四季、时代的特征,要注意冷暖保温,并与时代同步.地点原则是指服装要与所去的地方相符合.场合原则即指服装要符合场合的氛围.
注意事项:
如有戴帽子的宾客,在进入会场后理应脱帽,并放在合适的位置。
在参加宴会活动时,都不应佩戴墨镜,若有特殊情况,应向主人或宾客解释并致歉。
(7)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1、餐桌上气氛的不同:中国人就餐,讲求的是热闹,在餐桌上谈天说地,敬酒劝酒,完全抛却了平日里的安静表面;而西方人的餐桌上式及其安静的,不同于平时的热情,而沉默地切割自己盘子里的食物。
2、座次的不同:在中国,以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则右为尊,左为次。
3、餐具的不同:中国人饮食的餐具一般包括筷子、碟子、汤匙、碗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而酒杯则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专用座子上或纸套内,公用得筷子和汤匙则最好放在专用座子上。在西方的餐桌上,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玻璃杯等,其餐具的摆放较中餐要复杂,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酌情摆放。西餐中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
4、上菜顺序的不同:中餐上菜顺序为:先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及水果.西餐的上菜顺序通常是:先上面包黄油,其次是冷菜,而后汤斗海鲜,再是主菜,然后是甜点,最后是咖啡及水果。
5、停菜方式不同:在中国餐桌上,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置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后方可离去.在西方,用餐结束后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于餐盘上,尽量将柄放于餐盘内,这样可避免掉
落,也便于服务生收拾。
6、饮食观念的不同:饮食的第一目的都是相同的,即为满足生理需求,但是第二目的呢?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餐 最求“味”的享受,在食物的制作上尤其讲究,制作方式五花八门,以达到味觉的享受,但营养的流逝是巨大的。而西餐的第二目的则是健康与营养,其制作方式也就较为单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