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南京地名考究

南京地名考究

来源:智榕旅游
第16卷第6期 2016年11月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HUNAN MASS MEDIAVOCATIONALTECHNICAL(DI2 ̄E Vo1.16 No.6 NOV.2016 南京地名考究 康馨晚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 考究南京地名,会发现地名或来自传说故事,或受军事政治影响,或因为宗教影响, 或说明作用,或反映特征,或蕴含某种寓意。同时,地名演变规律中讹化现象显著。地名考究,使地名 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可以成为城市的宣传名片,更能将地名的情怀与内涵赋予市场,使公共 建设和市场经济达到双赢。 [关键词】南京;地名;演变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5454(2016)06—0087—03 [DoI]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6.025 地名是一个民族、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人 们日常交往的指位系统,更是这个民族、这座 城市、这个地区经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要见 证,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六朝古都的南京, 它的地名也处处透露着恢弘的历史底蕴和人文 感怀。 一为一定的音、形、义。地理具有一定的位置、 类型及其他性质。按照实体的地理特征分类, 地名可分为山、河、洞、泉等自然地理实体类; 市、县、乡、镇等行政区划类;路、街、自然 村镇等居民地类和名胜古迹、企事业单位、建 筑、设施等专业类。口 有着5000年建成史的 南京地名概述 、南京,历史上先后出现2万余条各类老地名, 其中有较高文化价值的约2000条。笔者选择 了一些现存使用的,在南京市内的有趣地名, 南京地名申遗工作前些年就在做,很多人 把地名当作是物质遗产,因为地名浓缩了历史 信息,蕴含了文化,透过地名可以再现中华民 族文化的厚重与沧桑。其实,地名的作用远不 止此。有特色的地名完全可以成为城市的标识, 进行考证。 二、不像地名的地名 校门口。校门口一般作为方位指向词,对 话中含有预设。在南京,有条街叫做“校门口”。 它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回 龙桥。清工部《明代南京城图》载为“小门口”。 《清江宁省图》载称陆师学堂在此街北侧。民 成为建设宣传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地名具有 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表向作用,对市民的思想 和行为有内在的影响、感化力量;同时,还可 通过地名地理信息资源的分类整合,借助市场 手段,将地名的情怀与内涵赋予市场,使公共 建设和市场经济达到双赢。 国《南京市街道详图》,已将此街更名为“校 门口”。 地名是地方的名称。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 地名指称地理实体和表示方位。地名符号表现 大方巷。属于口头叙述会让人迷茫的地名, 听起来就是“大方向”,这个地名经常成为双 [收稿日期]2016—10—29 修辞学f作者简介]康馨悦(1992一),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一。 。。 方交流的障碍。其实它是叫“大方”的街巷。 位于湖南路街道西部,鼓楼广场西北。东起云 南路,西至江苏路。1926年始建。传当时此处 及附近均为国名政府高级机关,遂以大道理、 大法则、大地之意谓之“大方”。民国《首都志》 仍称今名。 东大影壁。位于珠江路中段北侧,南起珠 江路,北至荷包套。清《同治上江两县志》中 谓“大影壁”,以近督标中营都司署大门之前 屏蔽的墙壁大影壁而得名。影壁,也称照壁, 古称萧墙,是汉族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 墙壁。建国后分东、西两大影壁。东边的为东 大影壁。 一二三四条巷。在鼓楼区有几条街巷都以 数字命名。他们的命名规律相同,简单,直白。 拿四条巷举例。位于大行官东南。南起常府街, 北至中山东路。明代,因是西安门之西大街南 侧第四条巷子,故名。 除了上述例子,还有许多不像地名的地名, 乍听就是一头雾水。比如,大马路(位于建宁 路北侧,原惠民河西)和市农村(现已废用。 1935年,南京市成立农会,于此建房,名市农 村)等等。 三、喜剧色彩的地名 大锏银巷。自从《甄嫒传》火遍大江南 北,就不能正视大锏银巷这个地名了,听起来 就是“大贱人像”,顺带浮现出华妃的经典表 情。大锏银巷是位于华侨路街道附近的一条巷 子,西起上海路,东至慈悲社,接沈举人巷。 长245米,宽4.2米,沥青路面。清《同治上 江两县志》称锏银巷。《石城山志》载:“以 雨后山水入涧,其色如银。”【2 后成巷,名涧 银巷。后“涧”讹化为“锏”。民间传说因清 代此处为制作锏银兵器的场所,故称“锏银巷”, 疑为讹传。 紫竹林。《西游记》观音大士的住所,不 知道南京的紫竹林有没有观音大士呢?位于黑 龙江路西段南侧。该街原有一条主街和两条支 巷:一条为东西向。东起长江新村,西至蔡家巷。 该巷尚存,名紫竹林。另一条南起长江新村, 北至黑龙江路。为紫竹林主街,亦名紫竹林。 一88— 2002年l2月,与长江新村(路)、青石村(路) 连接成一条路,仍沿用紫竹林(路)名。明代 崇祯间在附近有紫竹林禅寺,故名。 大纱帽巷。位于珠江路北侧。东起成贤 街,西至老虎桥、小纱帽巷、严家桥3巷交汇 处。说它具有喜剧色彩是因为不注意便会被念 成“大傻冒巷”。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名纱 帽巷。传此处为制作纱帽作坊和工匠集中地, 故名。“文革”中曾更名大沙巷,1981年复称 原名。 神马路。位于栖霞区马群科技园内,马群 大道东。北至青马路,南至金马路。2006年3月, 因该地区道路以“马”字系列命名,而该路命 名为神马路。2010年因为网络流行语“神马都 是浮云”让这条路名饱受关注。南京含有“马” 的地名很多,止马营、泥马巷、马台街、马群、 马巷、饮马巷等等。 狗耳巷。位于新模范马路西段北侧。东起 金川河斜桥,西至中山北路,北至和会街。事 实上它的来历和狗并无联系,传此地在古代为 一条大沟,后填平成巷,名沟儿巷。民国《首 都志》以讹成狗耳巷。1966年曾名新华巷。 1969年改名建新里。1981年复称狗耳巷。还 有说法南京作为民国首都期间,外国大使和相 关工作人员集中在这里,因此常有漂亮女孩出 入经过,老外看到漂亮女孩会打口哨,喊“Gitf! Gitf!”时间久了,老百姓把这个巷子叫做 “Gitf!巷”中文音译为“狗耳巷”。 南京保留了许多老地名,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化的演变,语音语义的变化,许多正常的老 地名如今看来显得十分雷人。比如说,螺丝转 湾,陌生人得想是多么弯曲的路,所以取了这 样的名字,实则和地形根本没有关系,是讹化 的结果;神龙路、神凤路,地名起的带有奇幻 色彩,背后是封建皇权和文化的印记;泥马巷, 听起来不甚雅观的名字,来源于神话故事,泥 塑的马变真马救了赵构;南北中村,包含多个 方位,让人头晕。因为位于花神庙社的南社和 北社之间,所以以“南北中”命名等等。 四、故事性地名 进香河路。位于鸡笼山(北极阁)南。南 起珠江路,北至北京东路。1958年秋,因其是 在覆盖进香河河道的暗渠基础上铺设的道路, 故以河名命路名。关于进香河,原是六朝人工 河道潮沟。宋《景定建康志》载:“潮沟,吴 大帝所开,以引江潮,接清溪,抵秦淮,西通 运渎,北连后湖。”口 明代为方便善男信女到 鸡笼山烧香需要,拓浚此河,更名进香河。 1958年,河面改建成路,名进香河路。地下的 进香河,仍起排水作用。 北阴阳营。位于宁海路街道东南部,北京 西路北侧。东起云南路,西至宁海路。清《同 治上江两县志》日:“鹰扬营,明鹰扬营卫在此, 故名。” 后“鹰扬”谐音为“阴阳”,并分 南、北两巷,此巷在北,故名。“文革”中曾 更名为向阳北巷。1981年复称原名。巷侧曾发 现6000年前原始社会村落遗址。为南京地区 最早的居民区之一。 孝顺里。位于中华门城堡西北。南起谢公 祠,北至殷高巷。传清末江宁太守李璋煜,在 这里曾使一老妇人的不孝之子变为孝子,后以 “孝顺”二字得名。“文革”中曾改名葵花巷。 三步两桥。位于山西路广场西北。东起中 山北路,西至水佐岗。原名两辅三个桥。据清《白 下锁言》记载两辅三个桥在城西的角落,与吉 祥寺相通,地方偏僻。三步两桥原是一条小巷, 相传古代铺子很少,三座小石桥相距很近,故 称两辅三个桥。1930年《新南京市实测详图》、 民国《首都志》已衍变为今名。 估衣廊。位于中山路东侧,长江路西段北 侧。南起长江路,北通北门桥。原名故衣廊。 旧志载,明、清时期,南京原有三故衣廊,一 在花市之南(今中华门一带),二在陡门桥之 南(即今水西门一带),三在北门桥之南,即 今街。其地多故衣铺,以卖旧衣著称,且街旁 多长廊,故名。后因旧衣成色不一,无固定价格, 需估价出标才能进行交易。因此,故衣廊后又 更今名。 每一个地名都有故事,有的地名单单看了 就会引起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探究之后往往 他们的精彩故事也不会令你失望。如:桃叶渡, 大悲巷,小粉桥,石婆婆庵,后宰门等等。 五、地名来源及演变规律 朱自清曾在散文《南京》中提到,逛南京 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各种 奇葩地名都见证了南京的变迁。虽然本文的例 证比起浩瀚的地名只是一角,但也可以从中窥 见些许地名的秘密。 地名或来自传说故事,或受军事政治影 响,或因为宗教影响,或说明作用,或反映特征, 或蕴含某种寓意。我们喜爱某个故事传说,以 它命名喜爱之物,于是产生了孝顺里、桃叶渡、 莫愁湖这样的地名;由政府命名自然免不了政 治倾向,比如中山路和逸仙桥;南京的许多地 名源于宗教活动场所名称,从紫竹林、观音里、 天堂街和三茅官这些地名可以窥见;估衣廊、 大纱帽巷、钞库街、进香河路等,说明街巷的 行业聚集,具有浓郁的古商业文化和市井气息; 反映特征的地名命名时根据街巷地方本身的自 然特征,狗耳巷、三步两桥、东大影壁等;以 寓意为主的地名,表现了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同时也是文化的折射,大方巷、丹凤街、神龙 路都带有文化的痕迹。 在考究南京奇葩地名时,发现地名演变规 律中讹化现象显著。地名越是成为普通民众日 常生活的交往工具,使用人群越是突破地域、 阶层局限,其社会化程度越高,同时出现讹化 现象。多为方言音近,亦有少部分人为雅化。 除罗寺转湾一螺丝转湾外,还有卖糕桥一迈皋 桥,三铺两桥一三步两桥,皮市街一评事街, 鹰扬营一阴阳营等。 (责任编辑远扬) [参考文献】 [11 ]《南京地名大全》编委会.南京地名大全【M】.南 京:南京出版社。2012:6. [2】 《南京地名大全》编委会.金陵全书【M].南京: 南京出版社,2012:30. 【3】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9:22. 【4】 莫祥芝,甘绍盘.同治上江两县志[M】.南京:南京 出版社.2013:17. 一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