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80座窖穴内发现了粮食堆积,一般厚度0.3一2米,其中有10座窖穴堆积达2米以上,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在河北正定南杨庄遗址中,同样也发现了粟。据此可知,当时此地
A.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C.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B.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D.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 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
B.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 D.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
3.“黍”在卜辞中出现100多次,“稷”据张光直在《商文明》中所说,学者于省吾通过甲骨卜辞隶定了“黍”“稷”二字,出现40次。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提道:“从殷墟出土的铜器,十之七八是酒器。”这共同印证了商代( ) A.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 C.手工业发展水平高超
B.形成了成熟的文字体系 D.青铜器常作为礼器使用
4.(此制度)使中国从一个“神散形聚”方国联盟一跃成为“形散神聚”的带有中央集权色彩的国家,此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内外服制
D.世袭制
5.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妻(正室) 一般称谓 A.二姐(32岁)B.四弟(20岁) 妾一(侧室) C.大哥(35岁) 妾二(侧室) D.三哥(21岁) A.A
B.B
C.C
D.D
6.华夷之争是贯穿春秋战国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西周时期,华夷之争已比较激烈。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后人概括当时的形势为“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下面对这一段历史的解释错误的是( )
答案第1页,共8页
A.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口号是华夷之争的体现 B.戎狄蛮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是在种族血缘方面 C.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双方也存在密切交流 D.华夷之争也促进了华夏认同,丰富了华夏文明
7.“女子十七不嫁,“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商鞅变法规定:男子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倍其赋”。这些规定( ) A.有利于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 C.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普及 D.推动了井田制的发展成熟
8.下表内容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他的有关史料中关于孔子学生的记载。由此可知,孔子主张( ) 类别 人物 身份 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贫贱出身的颜路,颜渊、子张等。 年龄 大小不一致,子路少孔子9岁,颜回则少孔子30岁,子张更是少孔子48岁。 国别 鲁(如颜回)、卫(如子贡)、齐(如公冶长)等。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为政以德
D.仁者爱人
9.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D.独断性和随意性
10.若要研究秦朝巩固统治的举措,以下可作为原始史料的是 A.社会风情
B.秦简记录
C.民间传说
D.《史记》记载
11.汉景帝后期,“其时异族(少数民族)林立,掠扰三边……上焉者宜有以教化之,使之偕进于礼仪,下焉者宜有以慑服之,使不为我患,此亦当时之人,以为当务之急者”。这可用于说明( ) A.黄老学说受到重用的必然性 C.儒家思想走向复苏的可能性
B.实现封建国家统一的紧迫性 D.确立君主专制权威的重要性
12.公元前112中,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 A.改变了抑商政策 C.抑制了农业生产
B.加强了中央集权 D.实现了国家统一
13.老子认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孟子主张君主“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答案第2页,共8页
由此可知,两者都( ) A.认同德主刑辅
B.主张顺应民意
C.代表平民利益
D.具有辩证意识
14.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15.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第II卷(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半坡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是一个发达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由出土器物和居住遗迹来说.可分成早晚两个时期,早期以木构房屋的建筑为王,晚期则多采用泥土建造房子,在半坡村新石器时代人们遗留下的房屋里、窖穴中和垃圾堆里,还发现了很多当时使用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其他的装饰品。
——摘编自石兴邦《西安半坡村新时期时代村落遗址的发掘》
材料二 今甘肃、青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可追溯到8000年前,其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据年代早晚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几大文化分期。早在78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时期,这一地区就种植稷和油菜并家养猪,人们已经用陶器作为炊具,烹煮食物;仰韶文化时期,人们通过家养和狩猎,获得了鹿、鱼、羊、牛、鸡等肉食,并出现了灶;马家窑文化时期,发现了小麦、水稻,大麻籽等更丰富的碳化植物,以及完整的刀、叉、勺作为早期餐具。
——董琦《新石器时代的饮食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经济生活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半坡遗址和甘肃、青海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
答案第3页,共8页
材料二 县大约于春秋中叶在楚国产生,当时楚灭掉其北部若干小国,将其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实施的目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在用人方式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并举一例说明秦以后“封建体制的反动”都“没有好下场”。
答案第4页,共8页
历史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同样也发现了粟”可以看出,粟米的窖藏较为普遍且储量丰富,D项正确;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饲养业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贫富分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可知,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B项正确;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夏商周帝王系不是一脉相承,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
依据材料“黍”“稷”二字,“黍”在卜辞中出现100多次,“稷”出现40次,可以看出商代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甲骨文出现次数较多,反映了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文字体系,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农业,不是手工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未涉及青铜器的功能,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同时地方贵族拥有世袭统治权,相对独立,与题干中“形散神聚”相符,A正确;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内外服制属于“神散形聚”,排除C;世袭制强调王位继承,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5.B 【详解】
按照西周宗法制度,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人需要是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故B符合要求,ACD均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故排除。 6.B 【详解】
根据材料“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后人概括当时的形势为‘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蛮夷受中原文化和制度的吸引,不断向中原地区发展迁徙,进入中原的蛮夷大部分融入华夏,说明蛮夷与华夏的区别不是在种族血缘方面,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口号是华夷之争的体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双方也存在密切交流,也是正确
答案第5页,共8页
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华夷之争也促进了华夏认同,丰富了华夏文明,同样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规定男女到了年龄要结婚,否则父母要获罪;同时强制分家,建立小家庭的管理模式,否C项正确;则会增加赋税。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和户数增长,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材料与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无关,排除A项;铁犁牛耕的普及是在汉代,排除B项;商鞅变法时,井田制逐渐瓦解,而非发展与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孔子学生们的出身、年龄和国别等具有多样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孔子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B项正确;因材施教强调的是不同学生在教育时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材料涉及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C项;仁者爱人是孔子的为人处世方法,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其中避讳制度体现的皇帝独尊,C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排除A项;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说法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
据所学可知,秦朝巩固统治的举措,可作为原始史料的是秦简记录,这是秦代记录的直接史料,B正确;A、C、D均可能加入主观因素,故排除。 11.C 【详解】
根据材料“其时异族(少数民族)林立,掠扰三 边….…上焉者宜有以教化之,使之偕进于礼 仪,下焉者宜有以慑服之,使不为我患,此亦当时之人,以为当务之急者”结合所学可知,用教化,礼仪来使这些“异族”臣服,体现了礼仪、教化,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治理国家有一定积极作用,儒家思想有走向复苏的可能性,C项正确; 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国家已实现统一,排除B项;D项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12.B 【详解】
答案第6页,共8页
材料“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反映汉武帝试图通过控制铸币权以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符合题意;中国古代抑商是基本经济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稳定金融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故C不符合题意;汉武帝之前,国家就已经实现统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认为强大威势和严刑峻法并不能让人民顺从,孟子建议君主关心民生,实行仁政,说明两者都主张顺应民意,B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并不认同德主刑辅,排除A项;两人均不代表平民利益,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孟子与老子一样,具有辩证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
西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的,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治国方略、治国思想的选择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故A正确;B、C、D是出现材料变化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5.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D项正确;分封制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排除B项;郡县制维护的是封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6.(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出现原始制陶、纺织等技术;人们过着定居生活;人们饮食水平日益提高;出现原始艺术品;审美意识提高;原始农业;磨制石器出现。
(2)为探索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史料;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分析】
(1)经济生活状况:根据材料“这一地区就种植疆和油菜并家养猪,人们已经用陶器作为炊具,烹煮食物”可归纳出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根据材料“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其他的装饰品”可归纳出出现原始制陶、纺织等技术:根据材料“早期以木构房屋的建筑为王,晚期则多采用泥土建造房子”可归纳出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根据材料“人们通过家养和狩猎,获得了鹿、鱼、羊、牛、鸡等肉食”可归纳出人们饮食水平日益提高:根据材料“其他的装饰品”可归纳出出现原始艺术品及审美意识提高;根据材料“发现了小麦、水稻,大麻籽等更丰富的碳化植物”可归纳出原始农业;从制造的工具来看,磨制石器出现。
(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半坡遗址和甘肃、青海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为探索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史料: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17.(1)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答案第7页,共8页
(2)从世袭到国君任免。
(3)措施: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县制。
举例: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或“导致了七国叛乱”)。
(说明:学生若能答出其他事例,只要与史实相符,说明恰当,亦可得分) 【详解】
(1)制度:根据材料“其兄弟之国”“姬姓之国”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分封制。目的:结合所学从巩固西周的统治概括分封制的目的。
(2)变化:根据材料“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可概括出从世袭到国君任免。
(3)措施:根据材料“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措施是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县制。举例: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或“导致了七国叛乱”)。
答案第8页,共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