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来源:智榕旅游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

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 陶寺文化早期,随葬器物的使用已有相当严格的限制,朱绘大口罐在大型墓中用四件,而中型墓只能用两件。至陶寺文化中期,大墓的礼器群更加华丽,非实用性更强,礼器色彩更浓。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时( )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礼乐制度渐趋完备 C.青铜时代业已来临 D.早期国家初步形成

2. 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文中“宅兹中国” (下图),与《尚书》等文献记载可互证。此铭文是( )

A.西周初年定都洛阳的历史见证 B.目前研究“中国”一词的第一手资料 C.西周王朝重视青铜铸造的体现

D.参考上古历史文献《尚书》镌刻而成

3. 下表为先秦时期对“百姓”一词的记载,据此可知( ) 文献记载 出处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尚书·尧典》 邦,黎民于变时雍(注: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 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鉴其是官,是为《国语·楚语下》 百姓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A.国人在先秦政治中有一定影响

《论语·颜渊》 B.民本思想影响商周的统治理念

C.百姓的词义演变体现时代变迁 D.族群认同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

4. 《史记》中居于列传之首的是没有什么事功而仅仅是因为饿死首阳山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三国志》传记的开篇也是功劳不大但由于重义轻利而与同窗割席的管宁。即使是普通百姓,特别是孝子贤孙、节妇烈女,都可青史留名。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品评人物( ) A.以构筑民族认同为标准 B.深受儒家道德观念影响 C.体现宋明理学的价值观 D.具有英雄史观的局限性

5. 北魏初年规定,地方官不论其治绩如何,任期都是六年,期满离任。484年孝文帝规定,地方官任期长短不做硬性规定,而是依据治绩而定,好则留,不好则去。这一转变旨在( )

A.缓和国内复杂的民族矛盾 B.建立北魏的官僚政治体制 C.改善吏治以维系国家安定 D.进一步完善中央行政制度

6.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且“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贸贩,别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淄青节度使(辖地位于今山东)李师道还在三道十二州内设立铜铁官,“岁取冶赋百万”。这些史实( )

A.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 B.说明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工商业发展 C.反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 D.揭示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7. 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大兴府”。他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种之”,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揩( )

A.使统治中心转到中原地区 B.推动了女真各部走向统一 C.破坏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

D.增强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

8. 元至正五年(1345),由中书右丞相脱脱担任都总裁的《辽史》《宋史》《金史》三部史书纂修成书。在三史的修订中,摆脱了正统之争,采取平等对待三朝的原则。汉、蒙古、畏兀儿等多个民族的学者参与了编修。元朝史书编修 A.创新了编写体例 B.消除了民族分歧 C.稳定了社会秩序 D.助力了国家治理

9. 明代小说中的商人形象较前代大为不同。《初刻拍案惊奇》中的商人程元玉“禀性简默端重,不妄言笑,忠厚老成”。《二刻拍案惊奇》中程宰是一个流落边塞的俗商,却得到海神的眷顾,依靠海神的指导发家致富。这主要反映出( ) A.文学创作彰显社会价值取向 B.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社会转型 C.文化专制强化阻碍思想进步

10. 对下图解读合理的是( )

D.海外贸易发展促进文化交流

晚清时期国内外市场规模的扩大(注:规元为近代通用的一种记账单位。) A.贸易逆差的局面得到控制 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C.近代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11. 1898年8月,林辂存上书推荐一种拼音文字方案,认为以此为基础,“正以京师官音,颁行海内……无论蒙古、西藏、青海、伊犁,以及南洋数十岛,凡华民散居处所,不数年间书可同文、言可同音,而且妇孺皆能知书,文学因而大启。”这表明( )

A.该方案有利于边疆各族创造自己的文字 B.清政府试图发展东亚传统的宗藩关系 C.维新期间曾有推行国家通用语言的倡议 D.旨在文化普及的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12. 孙中山深切地认识到,八年以来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步,就是“因为单破坏地面,没有掘地底陈土的缘故”,今后“改造中国的第一步”,只有重新开始革命,扫清官僚、政客、武人这些“地底的陈土”。这体现了孙中山( ) A.与袁世凯势力彻底决裂 B.宪政理论的完善与推广 C.革命思想的嬗变与升华 D.新三民主义的正式形成

13. 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了党史上的第一部《农民问题决议案》,表明我们党开始认识到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意义。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写道:“至于农民当中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占非常重要地位,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与,也很难成功。”这表明中共三大( )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借鉴了新三民主义思想 D.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14.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派干部到东北地区组织抗日游击队;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洛川会议上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此后开辟敌后战场。这些事件表明( ) A.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B.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C.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发生转移 D.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取得明显成效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方面通过艺术团出国演出、文化人士互访、围棋交流等形式主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还为非洲国家培训杂技演员,扶植建立杂技团。此外,新中国还举办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活动,并在英国、德国等地举办画展等。这些举措( )

A.打破了意识形态对外交影响 B.践行了中国全方位外交政策 C.受制于两极格局的政治环境 D.拓展了走向世界的外交路径

16. 如表所示是第一至第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 ( ) 次序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三个 第四个 第五个 时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主要内容 正式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 放活农村工商业 发展农村商品生产 取消统购统销 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 C.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在农村

二、材料分析题

17. 【中国古代海洋政策】

材料一 宋代海洋政策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北宋政府禁止在海上与辽、金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质流动,设立专门针对辽的海防机制。宋代将外商贸易纳入系统的市舶管理体制之下,实行抽解和博买,并允许和鼓励本国民众从事海洋经济活动。宋代海洋政策表现出极强的利益取向,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财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贸易。沿海地区商业出现兴盛的局面,与海上贸易相关的手工业和商品性农业大兴。宋代海船逐渐采用水密隔舱等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沉性。海陆联结之地的居民被编为特殊的户籍——船户与渔产。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材料二 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海洋政策演变 时间 洪武十四年 永乐三年 永乐 顺治十八年 政府政令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 “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发展 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多次反复

乾隆二十四年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摘编自胡林梅、文绪武《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洋政策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国内效应”。 (2)根据材料二剖析明清海洋政策的历史趋向,根据上述两则史料,梳理宋代以来海洋政策的当代启示。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10月10日,湖南衡阳《大刚报》登载举办民调的公告:“鉴于内外局势瞬息万变,致重要时事发生,各方见解常不一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竟民意趋归如何,常无客观标准,兹因择当前重要问题十项,举行民意测验。”此次调查参与者几乎涉及各个领域、各年龄段。表1为民意调查部分统计结果。 序问题及统计结果 号 你认为中国抗战能不能得到最后胜利? 1 能:11206人,占99.5% 不能:0人,占0% 未置可否:56人,0.5% 2 你主张联合国家,应该先以全力解决德国,还是先以全力解决日本? 日本:7819人,占69.4% 德国:3443人,占30.6% 一旦获得最后胜利,我们应否与日本和平相处? 5 应:6534人,占58% 否:4687人,占41.6% 未置可否:41人,占0.4% 在联合各国未以全力打击日本之先,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先行反攻? 7 要:5724人,占50.8% 不要:5424人,占48.2% 未置可否:114人,占1% ——摘编自杨天宏、宋仕宏《抗日战争转机与社会心理变化——以1942年<大刚

报>民意调查为中心的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参与民调的民众对待时局的意向。

(2)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当时抗战形势补充一个民意调查问题,并说明理由。

20.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农村经济之衰落,中国共产党主张先“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再开展乡村建设。党的领导人和党员骨干深入农村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运动。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关于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推进苏区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更趋理性和成熟。战争条件下的乡村建设,不仅保障了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军民给养,取得了抗击侵略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为新中国党在农村基本制度的创立和农业农村全面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材料二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至1978年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建设和水利基础建设投资达到760多亿元,打机井230万眼,灌溉面积达7亿亩。以农田水利为重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效果。1983年,中央指导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沿“实行政社分设”的方向推进。到1985年春,“全国5.6万个人民公社、镇,改建为9.2万多个乡(镇)人民政府,取消了原有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建立了82万多个村民委员会”。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层治理的“乡政村治”格局正式形成。自党的十六大开始,面对“三农”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党和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景新《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脉络和阶段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乡村建设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