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

来源:智榕旅游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 要] 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遵循其本身的规律,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从校园管理文化、课堂文化、课外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工作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就是学校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结构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辨析能力和参与能力,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关键词] 德育教育 校园文化 知行教育 管理文化 课堂文化

课外文化 环境文化

德育教育的内化问题,不是单向传递思想道德规范的过程,而是学校和教育者乃至社会与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双向活动过程。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使这种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主体行为需要,即达成“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的知行教育效果。

那么,如何来促成这种德育教育效果呢?我认为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内质,是一所学校的人文品格表现。没有校园文化或校园文化不健全的学校,是缺乏内涵的学校,是缺乏动力的学校,也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缺乏激情的因素之一。学生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住宿生则更长)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制约,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激发学生“尊师、爱校、尚学、敬业”的求学终极追求。这也是我们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目的所在。

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文化、课堂文化、课外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方面。学校抓好这四个内容,对于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管理文化主要指的是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和班规等。俗话说“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遵纪守法是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关键是我们的管理文化必须以“人性化”管理为本。一方面,学校的制度内容、要求和德育形式带有强制性,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另一方面,学校应分层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操作,要认真研究它的可接受性和实践性,其内容、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如不接受是不是存在不合理性。而不必“祖国山河一片红”,量化、机械化地等量齐观。以往,在学生德育考核方面,学校简单为量化考核,如做好事加分,犯错误减分,考试一卷定“乾坤”,定操行,排等级,这其实完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去年来,上海、北京等地的教育部门、学校单位对中(小)学学生守则里的不合理及不和时宜的内容进行修改,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时代化和人性化的特点。管理制度汇编对学生的管理进行了详细的约定,使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但学校更多的应该从实践和实际中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等道德实践活动,这既加强了学生知识的深化学习和检验,还促进了对学生道德内容的传播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并逐渐将道德内化为个体素质,从而实现德育工作的主体功能。为每个学生建立一本“学生行为手册”,分年级、分阶段,分内容,将考核权移交给学生、科任老师、班主任,对其进行知识、行为考核、监督,也不失为充分体现德育考核的运动性和发展性的一种简明而有效的方法。

课堂文化是实现德育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知书达礼”,这是不无道理的。这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曾说到:“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 “学生越来越难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变革对学生价值观的改变,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因此,课堂文化对德育的功能实现首先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素质,应根据需要进行进修,接受继续教育,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更新自身知识,走出传统苑囿,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教学上,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求知欲望,必须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老师在课堂上要始终贯彻“乐学”思想,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言传身教,“授之以渔,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而非授之以鱼”,理论结合实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鼓励他们多质疑,多创造。如在语文学科中,学习课文《雷雨》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学习诗歌单元时,组织班级或年级学生举行诗歌配乐朗诵,学习应用文《应聘书》的写作,可在班级组织一次模拟应聘会,要求设计一份应聘书等;对于政治课,我们可以改革其考试方法,如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在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政治小论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作为考试成绩的大部分。这样,既完善了考试机制,也起到信息反馈的作用,对于学生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是不无卑益;对于专业课学习,一则可以到工厂实地参观访问,谓之走出去,二则可以请本专业或行业成功人士、专家到班级进行讲座,谓之请进来,三则可以在课堂上多进行些内部技能操作比赛。无论哪门学科,我们还可以请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来做老师来进行讲课,课后老师进行补充和评述。

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一方面它养成了学生勤学好问,尚学思进的良好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方式,完善了德育教育内容。而且还可以改观技校课堂纪律现象,减少不交作业,上课讲话、睡觉等厌学现象。即使出现这些现象,我们也不能不管场合,不看时间,任意罚抄作业,无顾忌地批评、责骂甚至体罚他们。所谓的停课反省是最要不得的。我们应提倡一种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以平等、尊重的姿态和学生对话,扭转其学习心态。调查表明,32.5%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不够尊重,23.5%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46.4%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太“罗嗦”①。不少学生都希望老师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要在任何公众的场合指责、体罚他们,哪怕是他们做错了。而这往往是我们教育者最容易犯的错误。

课外文化主要指的是课外文化活动。很多学校忽视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休息日管理,或者是鞭长莫及,即使有也缺乏了师生的互动性。而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恰恰是形成于此,如上网、结交不良朋友等;德育教育不要仅停留在知识教育上,止于知识层面上,必须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如果对课外控制得当,则能促进学生对学习、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自为、自学的品格。因此,学校应多进行一些主题活动,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培养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展示自我的平台。如开设一些兴趣小组,配备好老师,指导活动;举办一些周期性的竞技活动,如排球等球类比赛、专业技能操作比赛等,师生共同参与,形成互动;定期推出一些有能力的学生进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行公开专业性、带有学术性甚至是社会性的主题报告;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访问或联谊活动;每个年级、每个月进行一些主题班会德育教育,如我校分年级每个月都有一次主题班会活动,且在一年级中进行“转轨教育”,从心理、行为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促使学生实现普通基础教育学习到职业教育学习的角色转变,培养其职业技能兴趣和爱好,在二年级中进行“立志成才教育”,树立榜样,强化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规划未来,踏实走好眼前的每一步,在三年级中,进行“就业教育”,分析就业形势,进行就业指导,培养其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责任,使之树立艰苦创业、刻苦学习,重视实习学习的精神品质。如无锡市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街”,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取得了显现的教育效果。这些课外文化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把学习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德育教育真正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实现知行的统一。

环境文化是作为学生精神家园的客体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校园环境的客观作用不可忽视。校园环境是学校形象的物质载体,合理的布局,洁净的路面,优美的绿化,典雅的景点,醒目的标牌,内容丰富的橱窗、宣传栏,精美的壁画,大方的室内布置等,让人一见便为之振奋,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校园中的潺潺流水,墙壁上的名言警句,可以反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学生置身于此,有一种油然的求学冲动。

当然,我们不是要去刻意追求一种富丽气派的校园环境,简约而不简单是校园环境布置的理念;在校园环境的营造中,要创设一种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性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形式和内容,突出教育的职业性,给校园环境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有的学校雕塑作品陈旧损破,不能体现时代和学校特色,有的板报周期性过长,内容单调,有的标语、名言警句张贴不规范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文化的整体性,割裂了环境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联系,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心理成长,妨碍了他们对美的追求。试想,一个学生的基本审美观都不健全,有如何能判断是与非、好与坏、善与恶呢?而这恰恰是构筑高尚道德品格的基石。

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是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教育的手段;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营造校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园德育氛围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对于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抓住了校园文化的这四个方面,就抓住了校园文化的主题,也就抓住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

参考资料:

①:《江南晚报》2003年11月14日第三版《获父母尊重学生成绩好》(作者:杨莉 涂敏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