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校本教研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体现地域特色、体现学校之长的 “校本教研”逐渐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笔者也积极参与了几项校本研究,整合出了几项成果。现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和实践中的反思略作阐述,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 、端正认识,树立科学的校本教研观。
著名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说千道万,思想转变。”只有学校里从校长到行政到全体语文教师,真正牢固形成了正确的校本教研观,深刻认识其概念含义、基本特性、价值意义之后,才能形成学校整体发展需要、学科研究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与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使语文校本教研逐渐成为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
(一)确信初中语文校本教研是时势所趋的。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和实际,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自主性逐渐加强。《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思想日渐科学务实、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发注重师资优势整合的大背景下,以“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基本特征的语文校本教研能在无须更多投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本校语文教师的业务素养,改进语文教育的全过程,改善学生语文学习效果,最终有效地提高本校语文教育的质量。
(二)确信初中语文校本教研是切实有效的。与传统的研究方式相比,它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校本性,因为是从本校的学情实际出发,以解决本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由
本校语文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可以长期经常性的进行;二是科研性,一旦找准本校语文教学研究的定位,选好课题和切入点,拟订出近、中、远期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活动,应当有较显著的收效;三是人本性,因为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这与师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不谋而合;四是牵引性,以教学研究为主的校本教研必然涉及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的研究,逐渐解决本校语文教育发展的障碍,有效地改善语文教学现状;五是依托性,市、省教研员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上、教科研操作的基本规范上、学科教学的把握上拥有优势,而语文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具有优势,优势互补必将很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 、积极参与,在品尝喜悦中促成良性循环。
合作与交流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早已无庸讳言,笔者曾在更新观念、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充实资料、提升能力、明察得失等方面尝到了积极参与校本研究的甜头,下面主要从行动研究法的实施角度进行阐述。
行动研究法创始人勒温1944年的定义是:“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行动研究应用于初中语文校本教研的主要特性是:研究课题来源于语文教师主动变革的需要;研究目的着眼于解决语文教学中“老大难”之类的实际问题以改善现实研究在语文教学实际工作中进行。
三、反思
即通过分析素材,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阶段总结,指出前阶段实践中存在问题和改进策略。如课题组就几堂实验课录像进行反思,总结出小规模的修改不如同题重写,进
而形成了我校特色的课外阅读课,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课题组成员每人都有厚厚的一本课后反思。
四、制度保障,形成校本教研的良好大环境。
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受益者,学校想方设法地使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化、常规化,相关制度的制定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互动,大大提高了教师对制度的认同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保障机制:
一是奖励机制,对于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学科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在评优、晋级、进修、外出学习与交流等方面都予以正面支持,比如,我校在中考奖励方面由过去的奖励教师个人与班级向奖励年级组、备课组倾斜,使以备课组为单元的校本教研活动日渐成为自觉行为;二是氛围建设,通过大力宣传、骨干辐射等方式,使参与校本教研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觉行动,逐渐成为校园氛围和传统;三是科学评价,即制定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将参与校本教研的行为与效果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促使教师积极参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