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5期 2 0 0 6年9月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oha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Vo1.28 No.5 Sep.2006 甲午战前中日外交政策思想比较分析 ——由中日两国宣战书谈起 杨伶 ,丁志强2 (1,吉林师范大学外语部,吉林四平136000;2.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吉林四乎136000) 摘要:清政府以“华夷秩序”的封闭与斥异性为主导的外交思想造就其在对朝问题的处理上固守 着传统思维,运用着僵化、保守的“以夷制夷”外交政策。而日本在德川幕府中后期“日本至上”的外张性 指导下的外交思想,在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洗礼之后,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展开了血腥的对外扩张 战略。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 关键词:外交思想;外交政策;对外战略 中图分类号:K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06}05一O038—05 1894年7月25 Et,Et本不宣而战,武装偷袭 航行在丰岛海面的清北洋水师船只,将战争强加 在中国身上,并于7月30日占领牙山。8月1 Et,Et本政府正式发布对清宣战诏书。 同时,清政府于Et方宣战当Et亦下诏宣战。 中日双方宣战诏书虽非论及本国外交政策思 想的长篇大论,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的外 反设辞拒绝。……查朝鲜因帝国率先使之与诸独 立国家为伍而获得之地位,与为此表示之条约,均 置诸不顾,以损害帝国之权利利益,使东洋平和永 无保障。……事既至此,朕虽始终与平和相终始, 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 汝有众之忠实武勇,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 国之光荣。[a](ps3 ) 交主导思想,显示了当权者的外交策略、方法与手 段。也昭示了两国的对外战略意图及其国家命运 清朝政府宣战谕旨: 朝鲜为我大清属国,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 的走向。为论述之便,现把两国宣战书摘录如下。 Et本天皇宣战诏书: 中外所共识。……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 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 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 朕兹对清国宣战,百僚有司,宜体朕意,海陆 对清交战,努力已达国家之目的。苟不违反国际 公法,即宜各本权能,尽一切之手段,必期万无遗 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竞悍然不 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讵行至中途, 漏。……努力使各有司常笃友邦之谊。幸列国之 交际,逐年益加亲善……。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 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 邦,干涉其内政。……朕以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 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 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先告清国,以协同从事,清国 收稿lj期:2006—03—14 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 轰击,伤我运船。……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 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 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 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1](I:'82-8 ) 作者简介:扬史研究。 伶(1978一),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丁志强(1979一),男,硕士,讲师,从事日本史、中日关系 3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华夷秩序"与“日本至上”的 “华夷秩序”思想本质在于,中华帝国以己之 外交思想 清政府宣战书明确表示,“朝鲜为我大清属 物力,以己君之“仁义”,与所谓的“夷狄”之国形成 的一种表面上的恩赐与朝贡的关系,以中华帝国 君主博大“仁义”之礼为对外关系的主导准则,其 本质是封闭的、斥异的。 然而,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经过鸦片战争、第二 次鸦片战争以及与法国战争等一系列西方殖民势 国,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识”,“我朝抚 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寥寥数语,不仅体 现出在当时清政府外交思想中,“华夷秩序”的观 念仍首当其冲,而且也反映了“华夷秩序”思想的 本质——“不治主义”。 前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并未明确之时,在中 力的入侵与破坏后,被卷进了近代化的浪潮中,纳 入了近代世界条约体系中;同时,中华帝国周围诸 “夷狄”之国也逐渐卷入了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华帝国看来,由于自己实力的强大与文明的先进, “夷狄”之国的落后与愚昧,华夷秩序的形成实为 必然,在小国来说也是乐意为之的。中华帝国并 不拒绝“夷狄”的归化,即接受中国文化或受中国 文化的洗礼,这是对中华帝国优势的一种承认。 而“夷狄”对中华帝国优越性承认的方式是朝贡。 朝贡是“华夷秩序”的纽带与媒介。对朝贡的回赐 品远远多于、优于朝贡品,这不仅是中华帝国优势 的恩赐,也更是其实力的写照。 朝贡与恩赐成了“华夷秩序”的核心内容。朝 贡时都有商人的同行,进而朝贡与贸易又是紧密 联系的,这种贸易亦是“夷狄”充实自己实力的根 本手段。 朝贡制度从明至清则趋于完备,向中华帝国 朝贡的国家在各时代的数目不一样,它们朝贡的 频繁程度,不同的国家亦不相同。据1587年编篡 的《大明会典》所载,朝贡国有123个,而据1764 年编篡的《大清会典》,其中仅列了朝鲜、琉球(今 日本冲绳县)、安南(今越南)、老挝、蘧罗(今泰 国)、苏禄、缅甸等和一些西方国家。对清朝贡的 次数,大体上是朝鲜为每年一次,琉球两年一次, 安南三年一次,遽罗四年一次,苏禄为五年或更长 时间,老挝与越南为每十年一次,西方国家没有时 间规定。 中华帝国与“夷狄”的“华夷秩序”显然不同于 近代国家间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在,近代国际关 系是主权国之间的形式上的平等关系,虽其实质 是一种弱肉强食的不平等关系,但“华夷秩序”下 的中华帝国与“夷狄”的关系则是在承认中华帝国 实力和“礼”优越性的前提下,中华帝国实施“不治 主义”,“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 外交上靠的是“仁义”之道德理念,诸如“实已仁至 义尽”之语[21(P5—8】 中,传统的“华夷秩序圈”被破坏殆尽。因此在世 界诸国进入近代,进而形成统一世界体系之时,中 华帝国也必须重新审视由自己主导的所谓“华夷 秩序”。但是,清政府仍然坚持在其封闭的传统华 夷思想的主导下行事,继续主张发挥着博大“仁 义”之礼的道德作用,继续努力维持着“华夷秩 序”,固守着僵化的思维。 然而,“日本人对外发展的风气,早在远古时 代就已经存在了。”[ ](P7)时至德川中后期,日本的 “国学”主义者们相应地提出了以日本为主导的 “华夷秩序”圈,他们所谓的华夷秩序思想与清政 府主张的大相径庭,主要特征则是其思想主导的 外倾性——主张用扩张的手段,而非“礼”教道德 观念。并河天民(1679—1718)在其《开疆录》中 说:“大日本国之威光,应及于唐土、朝鲜、琉球、南 蛮诸国。……大日本国更正增加扩大,则可变成 大大日本国也。”林子平(1735—1793)在《海国兵 谈》跋文中说:“余向著《三国通览》,其书在阐明日 本之三邻国,即朝鲜、琉球、虾夷之地图”,“……熟 虑之下,后世唐山(中国、鞑靼之地)必起侵掠日本 之事,不宜怠慢。”他积极鼓吹中国为日本之潜在 敌国,必须防备。 幕府末期,佐藤信渊(1769--1850)等在《宇内 混同秘策》、《天柱记稿》、《经济要略》、《兵法一家 言》著作中,推出了一套“理论化”了的日本至上 论。其理论核心主要有:“日本乃神国”、“乃天地 间最初生成之国”、“为世界万国之根本”,故世界 各国当为“日本之郡县”;日本天照大神“乃世界之 大君”,故世界各国之君,当为其“臣仆”。由此理 论继而又提出了其扩张战略:纵观今日之天下, “与世界万国之中,皇国易为攻取之地,莫过于支 那满洲”;进而“以支那为枢轴统一世界”,逼令“西 域、罗、印度等臣服”,并“渐次展羽于整个世界”。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黑船来航”之后,以吉田松阴(1830--1859) 和桥本佐内(1834--1859)为首的思想家又相机提 出了外交和军事扩张战略。吉田说“Et本今宜急 修武备,……谕琉球朝贡,会同各藩责朝鲜纳质奉 贡,如古盛时。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湾、吕宋诸 岛,渐示进攻之势。”[ ](r,596)“割取朝鲜、满洲,并 吞中国,所失于俄美者,可取偿于朝鲜满洲之 地。”[ ](P193)桥本佐内则亦以为“如不兼并中国、 朝鲜的领土,日本就难以独立”,他主张应于“俄国 结成兄弟唇齿之邦,略取邻近之”衰弱“国家”,当 “是第一要紧之事”[3](p9)。明治初期的开国元老 诸如山县有朋、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 西乡隆盛、井上馨不仅是他们的学生,而且在以后 的政治生涯中积极地贯彻了他们的教诲,继承了 他们的外交和军事战略思想,继而确立为国策。 明治政府在成立之初就已制定了“拓万里之 波涛,扬国威于四方”E6](va21)的国策。“岩仓使节 团”的出使、访问、参观不仅使日本统治集团看到 了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更看到了西方先进的政 权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文化思想。而这时的清王 朝正在一步步地滑向殖民地的深渊,东西方的巨 大差距,使得日本这个曾经沉浸在强大的儒家文 化圈的“蕞尔小国”更加地鄙视曾经的“天朝上 国”,反而努力地发展与西国的关系。随着统治集 团眼界的拓宽,加之民族沙文主义的历史沉淀就 逐渐完善和发展成为后来的“大陆政策”。“只要 看看日本的好战传统,看看它的军事领导人从最 古时代起就享有的巨大威望,这一点也就毫不奇 怪了。另外,很显然,远东当时是国际竞争和争夺 地盘的地区。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 明确结论:每一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 胆小者将一无所获0”[ ](p488)其矛头首先则自然 指向了具有重要地缘战略意义的朝鲜。 甲午战前,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 也只剩下唯一维系、支撑着的稻草——朝鲜。这 一状况的存在,必然成为日本以己为中心的“华夷 秩序”圈的建立以及大陆政策推行的障碍。 可见,无论是从地缘战略还是从两国的外交 指导思想上来看,朝鲜都必然将成为焦点。 二、“以夷制夷”与“脱亚入欧”的 外交政策 我们知道,在近代外交中运用纵横捭阖的手 40 段穿梭于列强之中,以解决与本国有关的问题,这 不失为一种良策。但是,“以夷制夷”作为清政府 后来外交的主要策略,其中包含了更多对列强强 烈的依附与无奈。 “以夷制夷”政策,其核心就是利用矛盾,联合 一国以制约另一国,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权 益。19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针对朝鲜问 题的解决道路的寻求,就是李鸿章“以夷制夷”政 策的主要实践。 1870年,日本遣柳原前光来华订立商约,其 主要目的是拉拢清政府,为“征韩”铺平道路,并强 加不平等条约于中国。总理衙门严辞拒绝之,而 李鸿章则认为“其兵甲较东岛各国差强,正可联为 外援,勿使西人倚为外府”,应“益先通好,以冀同 心协力”,“以备联络牵制” J。但是,日本对中国 没有给予与西方缔约国平等的在华权益和特殊利 益而感到不满。随后,日本政府在对外问题上的 变本加厉使李鸿章逐步认清了联日对抗西方只是 一种幻想:1873年日本国内“征韩论”甚嚣尘上, 而此时的李鸿章则认为,朝鲜比起中国南方沿海 各省,对清朝国家防务更为生死攸关。1874年日 本出兵台湾,1876年日本迫使朝鲜与之签订《江 华条约》,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至此,李鸿章已 认识到日本人以彬彬有礼的外表掩盖着工于心算 和诡谋多端的性格,对日本的扩张主义政策也有 所认识。为了避免朝鲜重蹈琉球的覆辙,李鸿章 写信给朝鲜前任太师、政界元老李裕元,规劝“与 泰西诸国立约,借以牵制日本”,以此在朝鲜造成 均势,使西方各国牵制日本。1882年后,朝鲜分 别与美国、英国、德国、俄国、意大利和法国等西方 国家订立了条约,但日本仍然在80年代几次出兵 朝鲜,直至1894年对清开战。清政府在朝鲜的 “以夷制夷”政策以失败告终。 与清政府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相比,日 本明治政府对东西方则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外 交政策:对西方,为了获得主权的独立,取得与列 强平等的地位,明显地实行了软弱外交甚至是屈 从;对东方,首先走出了强硬的路子,处处以列强 的身份和方法去行事,逐渐走上了“脱亚人欧”的 道路。“脱亚人欧”包含两个层面意思:一是在国 内的建设上,思想、文化及其生产方面的进步要积 极地西化,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思想文化, 摆脱亚洲传统的影响;另方面在对外政策上积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仿效西方,紧跟列强步伐,采取j璺I权侵略亚洲,拓 展殖民地。 优势,把清政府置于被动地位。 朝鲜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对外扩张的第一步, 在朝鲜内乱发生后,清政府和日本的相继出 兵朝鲜,引起了欧美列强诸如俄英美等国干预和 调停的目光。清政府首先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予 在各国的调停之上,“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 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俄国公使喀 西尼的热心及空头支票使李鸿章把希望都寄托在 了“以俄制日”的外交上,以至耽误了迎战准备。 英国的调停本是暗地帮助日本,自不待言原本就 同时也是进入大陆的一个契机,明治政府统治者 深谙于此。但是,这一问题要首先从解决同作为 “宗主国”的清政府的关系开始。明治政府初期的 外交轨迹是明显的:首先是成为清王朝的平等国 ——取得了对朝鲜的外交地位的优势,继而通过 与朝条约使朝鲜成为所谓的“独立”之国——隔阂 朝鲜与清政府的宗主关系,利用所谓“平等”的关 系也取得对朝鲜的宗主地位,最终把中国排挤出 去,以便将朝鲜纳入自己的统治。我们可以看出, 明治政府外交的每一步前进都包含着清政府外交 的步步退败。 1870年9月的《日清修好条规》是其迈出的 坚实一步。在日本看来,此条规的签订是日本从 长期以来“朝贡”于清政府的地位,一跃而成为清 政府的平等国,从而对长期从属于清政府的朝鲜 取得了名分及心理的优越地位。 1876年,日本借口上年发生的“江华岛事 件”,强迫朝鲜同其签订了《日朝修好条规》(《江华 条约》),开头载明“朝鲜国乃自主之邦,与日本国 保有平等权利”,否定了对清帝国的宗属关系,对 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给予了沉重的打 击。《日朝修好条规》的缔结表明日本的大陆政策 迈出了第一步。 日本要求朝鲜独立的真正用意是要把它纳入 自己的统治之下。1882年,日本借口发生在朝鲜 的“壬午兵变”,与朝鲜签订了《济物浦条约》,取得 了在朝鲜驻兵的权利,成为日后干涉朝鲜内政、进 一步侵犯朝鲜主权的武力。其后通过“甲申政变” 与朝鲜、清政府分别签订了《汉城条约》和《天津条 约》。《汉城条约》放纵了日本在朝鲜的责任,《天 津条约》中规定了中日两国军队从朝鲜撤出;两国 不再向朝鲜派军事教官;两国向朝鲜派军队时,必 须事先互相通告。从而实现了日中两国在朝鲜权 利平等的条约化、法律化,为日本日后出兵朝鲜找 到了依据,日中两国在朝鲜的军事冲突则成为了 必然。 可以说,甲午战前日本进行的一系列外交行 动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日本为了实现自己的大 陆政策,有力地利用了当时国内、国际的环境,充 分发挥主动权,步步为营,在朝鲜的形势变劣势为 是支持日本的美国走过场式的调停了[1 3(P43-62)。 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 彻底地失败了。 日本政府灵活地利用了当时有利的国际环 境,以一定的妥协方式与英国签订了《日英通商航 海条约》,换来了英国的支持,趁此“一扫三十年来 的污辱,一跃而加入对等伙伴国家的行列”。“这 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清国的大军还 远为有利。”[1](P60 日本政府的外交策略着实体现 了其历来的现实主义的态度,以及原则性和灵活 性相结合的实用主义手段。 三、封闭保守与“开拓进取”的对 外战略 清政府在战前外交的失败,战时战术的保守, 造成了战后极度被动的局面。清政府被动“应战” 的形势是其封闭保守外交战略的必然结果,所以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最能反映出日本的战略意 图。日本天皇的宣战诏书中也有所体现,“百僚有 司,宜体朕意,海陆对清交战,努力已达国家之目 的”,“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而期速克平和 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其完全是明治政府成 立之时颁发的《安抚万民之亲笔诏书》中“拓万里 之波涛,扬国威于四方”这一国家方针的再体现及 其发展。 日本为了实现其“扬国威于四方”的目标,不 但积极地制定和完善了兵制,进行军事、物质的准 备,而且更坚决地在官兵及“臣民”中实施忠君精 神的道德教育,以缔造“忠实武勇之有众”这一国 家战略方针实现的拥护者。1878年,设置了参谋 本部这一从属于天皇的独立军令机关。1879年 陆军组织条例的公布更加明确了“日本帝国陆军 一律直属天皇陛下”。1879年和1883年两次修 改征兵制度,目的是增强常备兵力和“国民皆兵” 4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化l9](P44 )等等。这些做法是从制度和兵源上保 证了日本对外战略的实现。 步,是其对外战略的初步实践。战争的结果给了 日本以物力上和精神上极大的刺激与鼓舞,形成 了其后实施“大陆政策”的心理优势,造成了日本 对中国更为强烈的鄙视和对中国发动更大规模的 侵略战争。 1878年的《军人训诫》,强调效忠天皇是军人 的天职。1882年的《军人敕谕》,进一步明确规定 军人应尽忠节、正礼仪、尚武勇、重信义和崇俭朴 等五条规范,把军人训练成天皇政权的忠实工具。 1890年的《教育敕语》,是对全体“臣民”的军人式 教育,是造就忠君爱国的“臣民”的终生教 育[9](P440)。这样,日本对外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有 了精神上的保障。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可见,清政府在被动进 入近代社会后仍呆板地用传统、封闭、落后的“华 夷秩序”作为外交主导思想,并运用僵化的“以夷 制夷”策略及其外交方法、手段,以至仓促“应战”, 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日本则是尽力去融入近代 社会的浪潮中,积极寻找途径去适应近代社会的 思潮,很快制定国家战略方针——“大陆政策”,并 且很实用、很现实地利用有利的国内外条件实现 自己的战略目标。姑且不论战争的侵略性,就其 军备的扩张更是日本进行战争的直接因素。 自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12年间,日本 公开列入预算的军费数额增加了233.8%,每年军 费支出占预算总额的比率由16.50%提高到29. 60%。进入90年代,军费支出更是急剧增长。 近代外交思路来说应该是符合其国家利益的。 参考文献: [1]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二卷)[M].北京:三联书店 出版社。1980. 1890年,军费占国家预算的30%;1892年,军费开 支占国家预算的41%[10 J。实属世界上所罕见。 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其《外交政略 论》中提出了“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日,保卫 主权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日,保卫利益线不失我之 有利地势。何谓主权线?乃疆土也。何谓利益 线?与邻国接壤并于我之主权线安危紧密相关之 区域也。一国不仅拥有主权线,且均有利益线。 独守主权线则为不足,必进而保护利益线以占有 利地势”,“我国利益线之焦点在于朝鲜。……数 年后,(中国的强大)将迫使我有难于立足于和平 地位之感。”[10]山县有朋的外交理论构成了其后 日本的对外政策——它是“大陆政策”成熟的标 志,是日本此后对外战略的概括与指导。 甲午战争是日本“大陆政策”迈出的实质性一 [2](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2. [3](日)黑龙会.东亚先觉志士传(上)[M].原书房.1977. [4]吉田松阴全集:第1卷[M].岩波书店,昭和十一年. [5]日本思想大系54吉田松阴[M].岩波书店,1982. [6](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o0年以后的历史 [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8]李鸿章全集:卷1[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9]吴廷璎.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10]周彦.论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J].中日关系史研究, 1999,(2). (责任编辑:蔡国相)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oreign policies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prior to Jiawu(1894)War ——B ming rfom written declaration of war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YANG Ling】,DING Zhi—qian (1.Foreign age Insitutt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咄136000,China; 2.Teaching Affairs Offc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 Abstract:In Qing Dynasty,the government’S oork ̄ervative foreign policy r ultS in a仃aditi0naJ and inflexible policy tO Ko- tea.Howev ̄,Japan’S foreign olpicy in Tokukawa(Dechuan)Shogunate p c_d results in Japan’S expansion tO other oountries. S0,山e r ult of jiawu(1894)War is self—evident Key words:foreign thought;foreign policy;foreign s ̄aegy 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