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3《马说》

23《马说》

来源:智榕旅游
23、马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过程与方法:多种方式诵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疏通文意并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和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从2014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们就把马年大吉挂在嘴边,马年说马,那就请同学们也来说说马吧。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二、解题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托物寓意。我们学过的《爱莲说》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马说”即谈马、论马。三、简介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在文学上,他反对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偶文风,主张复古,即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再创新发展,务去陈言,提倡散体。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的散文气势雄健有力,条理畅达,语言精炼。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四、时代背景:

(1)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

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

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五、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祗zhǐ 骈 pián 兹zī 矧shěn 尽粟一石sùdàn 2、听录音,学生读课文,并翻译课文。3、积累文言字词: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2)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4、整体感悟,思考讨论:

文中“千里马”比喻什么?“伯乐”比喻什么?“食马者”比喻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二、读课文,深入探究。(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

1、文中哪些话交代了千里马的遭遇?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纵观全文,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揭示这一原因的语句有哪些?

3、食马者是如何对待千里马的?请找出文中表现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

4、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三、合作探究

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请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简要分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意思是要善于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2、本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试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四、课堂检测。

1、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五柳先生传》一文中作者用了9个“不”字,加强否定语气,生动活泼,突出自己对高洁志趣的坚持,引人入胜。本文“也”字也多次出现,找出相关的句子,尝试说说其有什么作用?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愤怒谴责)③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嘲讽)五、总结

本文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

第二课时

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了作者对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的强烈愤慨和控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六、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七、布置作业。

23、马说

摧残 赏识

食马者 千里马 伯乐

怀才不遇

对摧残、埋没人才的讽刺

八、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