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 第42卷第2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m ̄of Shanxi Norm ̄Univemity(SociM Science Edition) March,2015 VoJ.42 No.2 当代中国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述评 畅引婷,光梅红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妇女史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但将研究与学科建设结 合在一起并自觉推动其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应该是世纪之交的2000年前后。一方面借助国外课题或项目基金, 通过读书班和研讨会的形式介绍西方女权主义的思想和理论,聚集妇女史研究的力量,拓展研究的视野、思路和 范围;另一方面针对妇女史研究的现状,以及在借用“他山之石”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着力对西方女权主义 理论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与创新;同时,根据中国妇女历史发展的特点,总结、提炼、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史研 究理论和方法,以寻求与世界妇女史研究对话的资本。 关键词:妇女史;社会性别史;当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I2015)02-0104-07 新世纪以来,妇女史不论从学术研究还是从学 科建设角度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鉴于妇女史研究在 交流?妇女史和社会性别史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 别?学者的性别身份对史学研究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国的发展演变脉络已有学者从不同侧面做过较为 详尽的梳理和论述…,本文主要围绕妇女史研究的 要点和特点简要给予评述。 一具体到中国,其社会性别话语是怎样构成的?关于 两性的组织原则、两性生活、两性关系的假设和惯例 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产生和运作的?结果或效果又 是怎样的?等等。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一些学者对 妇女史研究的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 、妇女史理论研究 妇女史理论研究是整个妇女史研究的“纲”,它 为妇女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实践确定了方向、路线 和指导思想,是一项最为基础的工作。也就是说,面 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以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 索。如杜芳琴和蔡一平1998年在《中国妇女史学科 化建设的理论思考》一文针对中国妇女史研究的现 状指出:“我国新时期妇女史研究与西方一个重要 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缺乏一种起于民间的强大的 妇女运动从而牵动和推动理论的需求,并成为理论 探索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思想的资源的背景。目前, 我国妇女史研究人员和成果远远不能适应妇女研究 和历史学科发展的需要,作为妇女学科的奠基学科 和历史学科的创新领域的妇女史,已经到了迫切要 事象、事件等,用怎样的理论、方法、概念、范畴、思 想、框架统领所搜集到的材料,是每一个研究者无论 如何都不能回避的。如什么叫妇女史?为什么要研 究妇女史?怎样研究妇女史?妇女的历史应怎样书 写?妇女史课程该怎样开设?妇女史教材应怎样编 著?女性主义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怎样有效对 接或衔接?妇女史与传统史学和女性主义史学的关 系怎样?妇女史研究与当代中国作为指导思想和理 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怎样协调与统 一?中国妇女史研究与西方妇女史研究如何对话与 收稿日期:2014.12-17 求做认真扎实的理论建构和学术引进的工作,从而 推动妇女史研究健康发展的关键时刻。” 为此,她 们在将西方妇女史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对中国妇 女史研究的有关概念、范畴与方法做了探讨。在她 们看来,学科视野下的妇女史与以往的妇女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KS076) 作者简介:畅引婷(1957一),女,山西万荣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 光梅红(1975一),女,山西昔阳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一l04— 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不是孤立地写个别的妇女人物 去褒贬倡导,也不是单纯将妇女作为问题群体并成 为现代性的标志去论述呐喊,也不是社会史视野下 的一个小的弱势群体,而是在一定学理指导下的关 于妇女的(on women)、为了妇女的(for women)、与 妇女在一起(with women)研究的历史学和妇女学交 叉的学科。这里的“妇女”不是本质主义的和普遍 的,而是具有特定的多元身份的具体的妇女,同时透 过与另一性别的权力和利益关系来显现其活动与状 态的。_2 郑永福、吕美颐在2000年对建国五十年来 妇女史研究的回顾中也指出:“妇女史应该是以占 社会总人口一半的妇女为主体,将妇女置于社会发 展历史过程中,研究其自身的发展、地位、作用及其 与社会变革、阶级关系、生产发展、劳动、家务、家庭、 生育、教育等等的关系。不以妇女为主体的研究虽 然可能与妇女问题关系很大,似乎也很难称为妇女 史。通过对妇女史的研究达到全面、科学地认识社 会发展和人类本身,既应该是妇女史研究的方法,也 是妇女史学科建设的价值所在。” 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妇女/社会性别史研究 进入了本土化与学科化的实践期。妇女学界和历史 学界联手,由妇女学界的学者发起并组织,对妇女史 学科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2002年大连大 学性别研究中心举办了以“历史、史学与性别”为主 题的圆桌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博物 馆、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四川大学、 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 研究领域或专业方向人手,就“男尊女卑”和“阴盛 阳衰”问题、妇女史与性别史观的问题、民族史研究 中的社会性别问题、l8世纪中国知识界的性观念与 性生活、清代婚姻关系中的女性角色与妇女生活,以 及历史与性别的人类学思考、性别历史的“制造”、 汉匈两种和亲模式下女性的命运与形象、知青中的 女性、上层社会礼俗的性别关系等进行了讨论和论 辩。这个论坛的特点有三:一是传统历史学科中的 男性学者居多,将性别史研究和学者的性别身份结 合在一起,在学科建设的实际运作中进行“性别对 话”;二是挖掘本土的妇女史研究资源,在现实的研 究中积累“东西方对话”的资本;三是会议举办前两 天专门组织的“学生论坛”,在“女性主义史学的价 值何在”的讨论中,进行“代际对话” 。值得特别 指出的是,论坛结束后,还专门组织了一组后续的 “笔谈”文章,一些专家学者就妇女史与大历史的关 系、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关系、学者的性别身份对史 学的影响,以及在“后殖民”话语结构下的中国史学 走向等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主流权威的学术刊 物《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给予全文刊登。这 组“笔谈”反映了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方向的两性 学者对当代中国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一些基本认 识,虽然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但对以后的妇女 史研究确实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其中所提 出的一些问题至今仍然需要深入思考。 面对妇女史研究的理论困境及发展趋势,妇女 史学界和传统史学界都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刘文明 将21世纪初中国大陆的妇女史研究称为“新妇女 史”,并将其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它因具有女性 主义与新社会史的因素而不同于传统妇女史,因没 有西方女性主义那种强烈的政治倾向丽不同于西方 女性主义妇女史,因注入了女性自觉意识与社会性 别概念而不同于新社会史,因涵盖了性别史在内而 不同于狭义的妇女史。他认为,随着妇女史研究力 量的增强,妇女史学科建设也将不断完善。“她既 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妇女史,也不是作为社 会史分支的妇女史,而是一门在开放中吸收相关学 科理论与方法而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新兴学科。” 高世瑜通过对20世纪8O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妇 女史研究发展历程的总结与思考,认为妇女史定义 应涵盖以妇女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和以女性视角撰写 的历史。她关于“历史的客观性和女性主体意识”、 “解古、疑古和信古”、“共性、整体性与个性、个体差 异”、“当代价值判断与历史人物的主体经验”、“创 造历史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生物决定论与社会造 成论”、“性别与其他身份、等级的交叉”的现实思 考,对妇女史的理论建构和方法论探讨有着重要的 启迪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史学理论研究》2004 年第3期在《妇女史与社会性别的启示》的题目下 刊登了一组文章,学者们结合自己的专业,从国内外 妇女史与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妇女史研 究和历史学的贡献、社会性别史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父权制的产生和两性地位的演变、社会性别制度研 究对史学的影响等方面谈了各自的看法,既是对以 往妇女史研究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未来中国妇女 史研究的展望与期盼。总之,关于妇女史研究中一 些理论问题的认识和讨论,不仅关系到妇女史学科 的发展,而且牵涉到对传统史学的重建。截止目前, 这种探讨依然在继续。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问题的 显现,中国的妇女史将真正进入学术批判和知识重 建的学科建设自觉期。 二、社会性别史研究 社会性别史研究是近十年来中国妇女史研究的 ・-———105---—— 一个新领域,并且发展势头强劲。一方面随着中外 妇女史研究的深入交流,西方社会性别史研究的相 关理论相继被介绍到中国,作为研究方法和分析工 具,它可以敏锐地窥探到以往历史研究和妇女研究 中“被遮蔽”、“被遗忘”、“被忽视”的各种权力关 系,更为全面地展现曾经的“历史存在”;另一方面, 也是最为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妇女史学科建设 过程中,将社会性别史研究置于女性主义的理论框 架之内,不仅为传统史学的重建打开了视野,而且试 图廓清妇女史与传统史学的学科边界,以确立妇女/ 社会性别史独立的学科地位。社会性别,既是一种 客观存在的历史范畴,也是一种分析方法和思维方 式,同时还是一种学术实践。它在妇女史研究领域 的广泛运用,使妇女史呈现出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 的研究形态。 社会性别史在中国的兴起与广泛传播,与国外 基金资助的项目运作有着一定的关联。其中,“发 展中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和“妇女/社会性别学 学科发展网络”等项目中所设立的妇女史子课题和 子网络,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性别史研究都起到了巨 大的推动作用。1999年和2000年天津师大妇女研 究中心组织了两次全国性的妇女史学科建设读书研 讨班,从《赋历史研究以社会性别》(1999年)和《引 入社会性别:史学发展新趋势》(2000年)两本内部 资料集的书名,就可明显看出社会性别研究在世纪 之交被中国学界所关注和重视的程度。妇女与社会 性别学科发展网络——妇女史子网络,从2007到 2011年连续举办了各种主题不同的小型学术研讨 活动,交流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的信息,探讨妇女 史研究中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聚集了妇女与社会 性别史研究的学术力量。 近十多年来,运用社会性别的方法、概念、范畴 对中国历史上的妇女与性别进行整体观照已经成为 一种学术风尚。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 现:一是从性别的角度看社会权力关系、社会性别制 度的系统与运作,以及对男女两性所带来的不同影 响,用社会性别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性别与国家、劳 动、家庭的构建以及民族革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社会性别制度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性别关系及其 社会性别秩序的结构;二是强调在妇女史研究中将 性别维度与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种族、民族、阶 级、性向等相关因素进行交叉考察与分析,以凸显人 类历史的复杂多样性,如对中国历史上的性别制度/ 秩序,以及历史事件、人物运用社会性别理论进行分 析。着力对男性中心的社会性别制度进行批判;三是 一106一 妇女/社会性别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新的知识生长 点,担负着对以往历史知识的全面审视和包括两性 经验在内的新的历史知识建构的任务,以便补充历 史知识,修正历史观念,完善历史学体系;四是对西 方女权主义理论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成分进行批判和 反思,挖掘本土的妇女史研究资源,并形成特色。许 多新的发现,使妇女史研究的内容更加深厚和丰满, 同时也更具魅力;五是培养研究者和学生一种创造 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挑战传统的知识生产体 系,对贴着“真理”标签的权威观点提出质疑,并发 表自己的见解。 在社会性别史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方面,杜芳琴 的研究很具代表性,她先后撰写的《华夏族性别制 度的形成及其特点》、《商周性别制度与贵族妇女地 位之比较》、《妇女研究(学)的历史语境:父权制、现 代性和性别关系》、《等级中的合和:西周礼制与性 别制度》、《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中国历史》、《历史 研究的性别维度和视角》等文章,不仅将社会性别 理论引入中国妇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 价值和方法论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古代社会性别 制度的形成变化过程和表现特点的探寻,体现了鲜 明的中国本土特色,在社会性别史研究领域具有典 型和示范作用,“华夏性别制度”这一本土概念也被 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接纳并有所发展。 杜芳琴和王政主编的《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 别》一书,集结了国内妇女史学界学术理论素养较 高的一批学者,如赵宇共、杜芳琴、高世瑜、邓小南、 臧健、定宜庄、吕美颐、郑永福等加入其中,首开本土 社会性别制度研究教材编写的先河,对古代社会性 别制度的起源、华夏族父权制社会性别制度结构、唐 宋时代社会性别在法律与伦理、家庭内外空间的活 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妇女 史研究,两性在其中的地位并不是平分秋色的。为 了避免性别研究中女性被再度“边缘化”,从女性主 义的立场出发,将女性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同时比 较性别间的差异或不同,是社会性别史的核心议题, 也是妇女史与传统史学鲜明的不同之处。其落脚点 在于改变传统的性别文化对男女两性的束缚,同时 提升人们的社会性别意识,隐含着追求性别平等的 政治诉求。 中国的妇女史研究也像西方一样,经历了从添 加妇女的历史到以社会性别为分析范畴的妇女 史——“她史”,再发展到社会性别视角下注重差异 与多元的社会性别史的过程。将“社会性别”这一 概念引入妇女史研究之中,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 理解和阐释历史的全新视角,而且大大拓展了史学 的视野、空间和深度。正如杜芳琴所说:“历史一旦 加入性别,历史就注入了活力和‘人气’,不再是僵 死、冷冰和枯燥的了;至于一些从来不能登入历史 ‘大雅之堂’的‘纯女人生活’和男女私事私情的领 域,如生育活动、身体、性行为、情感活动、心态、疾 病、医疗等也应理所当然进入历史学的范畴。” 同 时在这个新视角和新视野的背后,是对传统史学研 究方法和观念的一系列挑战,即通过对以往知识生 产体系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的揭示,批判和颠覆 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在社会性别史观的观 照下,形成新的妇女史研究进路和研究范式。总之, 妇女史研究中社会性别范畴的引入,不仅大大拓展 了研究的视野,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史学革命的 意义——重写妇女的历史,而不仅仅是“添加”。 社会性别史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与 妇女学和社会性别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同步的, 整个妇女研究界对妇女学或女性学学科建设在理论 方面的诸多思考,也促进了社会性别史研究的深入。 三、妇女运动史研究 妇女运动是由妇女广泛参与、为解决特定的妇 女问题并推动社会进步而开展的有组织、有纲领、有 目标、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以女性为主体的社会运 动。它以妇女广泛参与社会为方向,以促进男女平 等、妇女发展为主题,是中国妇女以主体身份自觉参 与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从而争取妇女进一步解 放和全方位推进妇女发展的过程及活动。妇女运动 史研究作为妇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多年 来在社会性别和女性主义视角下也有了新的拓展, 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说:“不同形态的妇女运动被置 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中加以考察,新概念、新 范畴的介入引发了对妇女运动事件与人物的重新审 视,凸显了运动主体的成长轨迹,使新世纪的妇女 运动史研究更加生动鲜活” J。妇女运动史的研究 之所以在妇女史研究领域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 因就是它与妇女自身的解放息息相关。因此,加强 对妇女运动史,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 中妇女运动发展轨迹的研究,不仅是窥探历史多样 性的需要,更是当代中国妇女寻求自身解放的现实 呼唤。 近十多年来,有关近代妇女运动史的研究成果 非常丰富,研究议题也相当广泛,除了对中国妇女运 动兴起的条件、妇女运动的开端、妇女运动的对象、 妇女运动的形态、妇女运动的历史分期、妇女运动的 特点、妇女运动的主体,以及民主革命与妇女解放的 关系、马克思主义与妇女解放的关系等传统议题关 注外,从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视角反观近代妇女的 解放历程的成果也越来越多。一方面通过对以往研 究中用“政治史代替妇女史、精英史代替妇女大众 史、观念史代替妇女生活史”(刘文明)的质疑和批 判,试图从研究范式、研究理念等方面对妇女运动史 的研究进行革新;另一方面通过对近代妇女人物和 历史事件的女性主义思考和社会性别分析,挖掘妇 女运动史的丰富内容,探讨近现代妇女参政、教育、 职业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揭示妇女争取平权 的斗争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呈 现妇女运动的全貌;再一方面将妇女运动置于中国 革命、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大背景中加以历史考 察,再现妇女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同时运用 社会性别视角对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妇女运动 事件与人物进行重新审视,探寻不同地域、不同阶 层、不同民族妇女解放的差异性以及处境,以女性的 觉醒与发展为重要线索,探讨女性自主意识的形成 与变化,展现运动主体的成长轨迹。 总体来看,妇女运动史的研究力量主要可分为 两支:一支是以妇联为主体,重在整理妇女运动的史 料,总结妇女运动的历史经验和老一代妇女运动前 驱的丰功伟绩,为今天的妇女解放提供历史的借鉴; 另一支是学界的力量,从学科或学理的层面探讨妇 女运动的发展演变脉络,并运用一定的理论框架对 所挖掘的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为当今的教学提供 材料和认识视角。这两支力量在现实的研究中始终 是交相辉映的。事实上,由顾秀莲主持的国家社科 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史”的实施和完 成,就是妇联和学界通力合作的结果。(20世纪中 国妇女运动史》(上、中、下三卷)已由中国妇女出版 社出版,①其撰写过程就云集了全国妇女史研究界 的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形成了一支力量较强的研 究队伍。该书既不同于传统的妇女运动史,也有别 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史,而是在充分吸收国内外 妇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 史观为指导,通过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就具有世界影 响且中国独具的妇女运动形态和运行轨迹及特点进 行了系统的总结、概括和阐释。正如该书《前言》所 ①顾秀莲主编.(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卷,中国 妇女出版社,2008年;中卷,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下卷, 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 ・-・——107-—-—— 说:“与以往相比,我们更加自觉地运用社会性别视 角审视中国妇女运动走过的过程。在编写过程中, 力图准确把握阶级、政党、民族和性别的关系,以实 事求是的态度,着力分析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妇女的 地位、作用以及她们自身感受到的进步和困惑,注意 国家法律、政策、措施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和作 用,争取在分析视角和史料挖掘上有所创新。”Ⅲ9]前言 王政、陈雁主编的《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是 复旦大学历史系和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2004年6月联合主办的“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优秀论文集萃,这些文章多从基 本的史料、话语、文本分析人手,用社会性别的视角, 对《女界钟》面世一百年来的中国女权历程和女权 思潮展开全新的历史诠释。如翻译女权主义、男性 知识分子的女权观念、男权社会中的新女性、女权主 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解放等议题,学者们都从不 同的角度给予了阐释和关注,是“近年来中国近现 代妇女史和女权主义研究的一个小结”_1。J后记。 四、妇女史著作的翻译引进和世界妇女史研究 将妇女史研究置于全球化或世界格局变动的宏 观背景下进行观照,是中国妇女史研究走向世界、与 国际对话的必然,也是将中国妇女史研究引向深入 所必须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女权 主义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女权主义学术思潮,经过近 半个世纪的发展,不仅形成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而 且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概念范畴,为女性主义学术向 纵深开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以1995世 界妇女代表大会在中国的召开为契机而大量介绍引 进西方女性主义学术研究成果,对当代中国的妇女 史研究所产生的作用不容低估。事实上,这种引进 工作本身,已经成了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重要组 成部分。具体来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西 方女权主义和社会性别理论的翻译、引进和评论;二 是中国世界史学界对西方妇女史研究成果的日益增 多。 从当前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实际情况看,鲍晓兰 主编的《国外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 年)、李银河等主编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三联 书店,1997年),王政、杜芳琴主编的《社会性别研究 选译》(三联书店,1998年),史铁柱翻译的波伏娃的 《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艾晓明等翻 译的《女性主义思潮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等,都是在妇女史研究中引用频次较高的 一些译著。琼.w.斯科特的《性别:历史分析中一个 一108一 有效范畴》和《女性主义与历史》等经典著述,也由 于一些译著的出版而得到了广泛传播。同时,配合 妇女学和妇女史学科建设而选编、选译的一些教学 参考资料,如杜芳琴、王向贤主编的《不守规矩的知 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余宁平等翻译的 《当妇女提问时——美国妇女学的创建之路》(天津 人民出版社,2006年),艾晓明等主编的《女权主义 理论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肖巍等 翻译的《女性主义哲学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等,对当代中国的妇女学和妇女史学科建 设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方法论借鉴意义。 尤其是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北京大学刘东主持的由江 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译丛——女性 系歹Ⅱ(12种)不仅加强了东西方中国妇女史研究的 学术交流,同时又催生了一系列书评和述评,以及对 书中一些事实订正、考证性文章的诞生,使得西方的 中国史研究回到本土进行检验。这里,值得一提的 是裔昭印等翻译的《世界妇女史》上下卷…J,共55 万字,是面向世界史本科生、研究生的一部教材,也 是中国妇女史学界了解世界格局下妇女史及其研究 状况的集大成者。 另一方面,中国学界对西方妇女史的研究也持 续升温,研究论文和论著不断问世。尤其是裔昭印 等著的《西方女性史》(商务印书馆,2009)以国家社 科基金项目——西方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为基 础,历时7年,洋洋70余万字,可以说是当前中国世 界妇女史研究领域的最高成果。它的出版“从一个 方面说明我国当前的世界史研究的确已经达到了一 个新的、较高的境界”_l 。另外,中国历史学界和妇 女史界关于西方妇女史研究综述或评述的文章,都 为国内学者了解西方提供了材料和视角。①这些经 过中国学者“再整理”和“再建构”的研究成果,不同 ①刘军的《美国妇女史学的若干理论问题》,《世界历 史》1999年第1期,《论美国妇女史研究中的政治倾向》,《史 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美国妇女史研究的新特点:论 妇女的不团结》,《美国研究》1998年第4期;周兵的《美国妇 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 刘耀春的《文艺复兴时期妇女史研究》,《历史研究)2005年 第4期;倪婷的《女性、阶级与种族因素的互动——美国妇女 史研究》,《世界历史12009年第6期;刘静的《论女性主义史 学对西方教师历史研究的影响》,《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 9期;孙晶晶的《古希腊家庭研究综述》,《江西社会科学》 2009年第11期;崔鲜香的《韩国的高丽妇女史研究综述》, 《山西师大学报))2008年第3期;曹晋、吴娟的《美国学者的 中国妇女史研究——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历史学教 授贺萧访谈录》,《史学月刊)20o6年第l期。 于从西方直接翻译过来的著作,作者在论说的过程 中已经有了取舍,一定意义上来说,更加适合中国本 土学者的阅读和接受,也更易于传播。这些文章都 带有综述性质,对西方妇女史研究理论、方法、研究 领域、发展演变脉络、逻辑思路的系统介绍,以及研 究动向、动态和面临的困境等所进行的系统梳理,都 为国内的研究者和学生了解西方妇女史的研究状况 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渠道,为中国的妇女史研究提供 了西方的视角,同时在借鉴与批判中也深化了当代 济和文化中探寻妇女的历史之外,婚姻与家庭依然 是妇女史研究的重要领地,妇女在历史上的地位也 占有相当大比重,对妇女思想史和观念史研究近年 来也逐渐成为热点。同时,妇女健康、妇女教育、职 业发展等也有多篇文章涉及。另外,从军事、外交、 制度、礼仪、宗教、民俗等方面切人对妇女史进行观 照的文章也日渐增多,社会史、人口史、家庭史、劳工 史、种族史、城市史、乡村史、心态史、风俗史等领域 也被开拓出来,从而使妇女史研究呈现出多元和立 中国的妇女史研究。 限于篇幅以及笔者的视界,以上论述很难面面 俱到,详尽周详,远远不能涵盖丰富多样的妇女史研 究和学科发展状况,只是择其要者简要概述,难免挂 一漏万。 五、妇女史研究的特点 由“历史”包罗万象的特点所决定,只要是“过 去的”妇女存在,都可纳入妇女史研究的范畴。所 以,内容的庞杂和多样就成了妇女史研究的一个突 出特点。从笔者所搜集到的1300余篇妇女史研究 论文的题目来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传统的历史分期来看,先秦、唐宋、晚 清、近代等时段的妇女史研究聚集了一批学养较深 的专家和学者,并产出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如 杜芳琴的华夏性别制度研究,高世瑜的唐代妇女研 究,邓小南的宋代男女内外空间秩序研究、铁爱花的 宋代士人阶层妇女研究,夏晓红的晚清女性研究,定 宜庄的满族妇女研究,杨兴梅的妇女缠足研究,郑永 福、吕美颐的近代妇女生活和性别制度研究,罗苏文 的女性与近代中国研究,梁景和的女性与社会文化 史研究,肖扬的近代妇女运动研究,侯杰的大公报与 近代中国妇女研究,李静之的社会主义妇女运动研 究,万琼华的周南女校研究,苏智良的慰安妇研究, 裔昭印的西方妇女史研究,高小贤的20世纪50年 代农村妇女的性别分工研究,以及李小江主持的20 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等等,在学术界都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 其二,从研究对象上看,上层妇女、精英妇女、妇 女领袖依然是重要的关注对象,如古代的“女主”, 近代的秋瑾、陈撷芬、宋氏三姐妹、向警予、邓颖超 等;同时,随着社会史的兴起对下层妇女群体更加观 照,奴婢、妾、妓女、女工匠、巫婆、接生婆、女工、女 奴、女仆、修女、寡妇、娼妓、慰安妇、以及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女知青、铁姑娘等,都被纳入了研究的视野。 其三,从研究领域来看,除了在传统的政治、经 体的景观。 其四,在学科背景上,不只是研究历史的学者, 其他一切妇女研究的学科都有从“史”人手,对本学 科与妇女有关的“历史”进行钩沉,如女性文学史、 女性教育史、女性政治史、女性文化史,等等,进而使 妇女研究的跨学科性在“史”的交汇点上得到了契 合,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也为妇女研究这一新 兴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总体来看,近十多年来,中国的妇女史研究日益 兴盛,一方面由于它的“基础性”地位,在新兴的妇 女学科里受到以女性为主体的妇女研究者的广泛关 注,另一方面因为它的“历史性”特点,在传统的历 史学科中也备受以男性为主导的历史研究者的青 睐。这两股力量的汇合给当代中国的妇女史研究注 入了活力,同时也为人们从多个不同的侧面认识了 解妇女提供了重要渠道。 但也不可否认,妇女史研究虽然表面看来一派 繁荣,但“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极不适应,具体 表现在:高质量、有建树、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偏少;低 水平重复、炒冷饭的现象时有发生;生搬硬套西方的 概念术语、食而不化的情况非常普遍;专门性的妇女 史理论研究论著十分有限;价值取向的多元带来了 一定的思想混乱,……这一切,不仅限制了妇女史学 与传统学科的对话,而且也影响了中国妇女史研究 与西方女性主义史学理论的交锋,以及与马克思妇 女解放理论的融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妇 女史研究向纵深发展。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状 况会得到一定的扭转。相信不久的将来,妇女与社 会性别史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人文社会科学的 繁荣与发展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芳琴.三十年回眸:妇女/性别史研究和学科建设在 中国大陆的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2008,(6);杜芳 琴.中国妇女/性别史研究六十年述评:理论与方法[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5). 一109— [2]杜芳琴.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M].天津:天 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西师大学报[J].2007,(5). [9]顾秀莲.加世纪妇女运动史(上)[M]北京:中国妇女出 版社.2008. [3]郑永福,吕美颐.妇女史[A]张业英.五十年来的中国近 代史研究[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O]王政,陈雁.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M].上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小江,等.历史、史学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 版社,2002. [11](美)凯瑟琳・克莱,钱德里卡・保罗,克里斯蒂娜・ 塞内卡尔.世界妇女史(上卷)[M].裔昭印,张凯译. 格致出版社,2012;帕梅拉.麦克维.世界妇女史(下 卷)[M].洪庆明,康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Ol2. [5]刘文明.“新妇女史”在中国大陆的兴起[J].史学理论 研究,2003,(1). [6]高世瑜.发展与困惑——新时期中国大陆的妇女史研 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4,(3). [7]杜芳琴,王政.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M].天津:天 津人民出版社,2004. [12]俞金尧.妇女的历史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富矿——评 《西方妇女史》[J].世界历史,2010,(6). [8]肖扬.2001--2005年中国妇女运动史研究述评[J].山 A Review of Researches into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 and History of Social Gender CHANG Yin—ting,GUANG Mei—hong (School of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Shanxi 041004,China) Abstract:The rise of researches into women history in China dates back to the end of 1980s and the beginning of 1990s,but the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cious promotion of its develop— ment in mainland China occur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On one hand,researchers have introduced theories and hitnkings concerning feminism in the west through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s or funds and seminars to accumu— late the strength to research into women history and widen the scope of research.On the other hand,researchers are engaged in the loc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western feminist theorie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n women history and the problems in borrowing the theories from the west.At the sanle time,based on the 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Chinese women history,they have summarized,extracted and explored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 searches into women hist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be qualiifed to communicate with researchers of wodd women history. Key words:women history;history of socil gender;contemporaray China 一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