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目的:进一步了解国情,深入体察民情,增长自身才干
形式:深入农村了解民情,进一步调查研究
时间:2009年2月12日--2月14日
地点:山东省东平县双塔村
一、调查概况:
双塔村坐落在山东省东平县县境内。环境秀美,民风淳朴,交通不很便利。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种田为生。
1.交通状况
仅有一条公路将村子与外界连接,交通不是很便利, 自从1998年重修公路后,村子的经济在交通的带领下稍稍有了起色。
2. 经济收入状况
经济收入以农作物为主,辅以经济作物如苹果,柿子,西瓜等,副业饲养家禽如猪,牛,羊,鸡等。农作物收入占经济总收入80%。农作物品种较丰富,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
来源依靠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3. 受教育状况
村中只有一所小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学生年龄差距较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3%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三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到8岁,但有50%的孩子九岁才开始上学。
4. 生活状况
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肉制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重男轻女现象严重,计划生育实施效果一般。
5.人力资源状况
目前大多数村民出门做民工,留在家中的都是一些老弱妇孺,没有足够的人力。
二 下乡感悟
我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观点
(1)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概括。我所发现的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3.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教师分布不合理,教师素质偏低 ,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
4.资源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2)解决教育问题策略: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三.三下乡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假期三下乡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下乡,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在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深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三下乡,有利于我们真实的体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三下乡,有利于我们增强能力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 ,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它萌发了我们的责任意识,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真正懂得了,只有到实践中去, 才能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来, 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