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秋⽉两相和,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银盘⾥⼀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指⽔⾊与⽉光融为⼀体。
3.潭⾯:指湖⾯。镜未磨:古⼈的镜⼦⽤铜制作、磨成。这⾥⼀说是⽔⾯⽆风,波平如镜;⼀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种青⿊⾊的螺形的墨,古代妇⼥⽤以画眉。这⾥是⽤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 译⽂
洞庭湖的⽔光与秋⽉交相融和, ⽔⾯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翠绿, 恰似⽩银盘⼦托着青青的⽥螺。 赏析
这是⼈遥望洞庭湖⽽写的风景诗,明⽩如话⽽意味隽永。第⼀句从⽔光⽉⾊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但⽉亮已经出来,如果天⿊就看不出两者⾊彩的融合了。第⼆句⽤镜⼦的⽐喻表现夜晚湖⾯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不反光,像镜⼦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翠绿的⾊彩,这⾥的“⼭⽔”实际只是指⼭,即湖中的君⼭。⽤“⼭⽔”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法。第四句再⽤⼀个⽐喻,将浮在⽔中的君⼭⽐作搁在⽩银盘⼦⾥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有⽐喻的⽣动,读来饶有趣味。
望洞庭原⽂、翻译及赏析2 望洞庭原⽂:
湖光秋⽉两相和,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银盘⾥⼀青螺。 翻译:
秋夜明⽉清辉,遍洒澄净湖⾯,湖⾯平静⽆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真的令⼈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真像银盘⾥的⼀枚玲珑青螺。 望洞庭鉴赏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诗⼈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动地描绘出洞庭湖⽔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幅美丽的洞庭⼭⽔图。表现了诗⼈对⼤⾃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壮阔不凡的⽓度和⾼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个“望”字着眼,“⽔⽉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如镜,湖⽔如盘,君⼭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笔下的君⼭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美不胜收。其⽤词也极精到。
⾸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与素⽉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鉴,是⼀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字⽆尘的融和画⾯。“和”字下得⼯炼,表现出了⽔天⼀⾊、⽟宇⽆尘的融和的画境。⽽且,似乎还把⼀种⽔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光与湖⽔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句描绘湖上⽆风,迷迷蒙蒙的湖⾯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光下别具⼀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便⽆法辉映成趣,也就⽆有“两相和”可⾔了。
第三、四句诗⼈的视线从⼴阔的湖光⽉⾊的整体画⾯集中到君⼭⼀点。在皓⽉银辉之下,洞庭⼭愈显青翠,洞庭⽔愈显清澈,⼭⽔浑然⼀体,望去如同⼀只雕镂透剔的银盘⾥,放了⼀颗⼩巧玲珑的青螺,⼗分惹⼈喜爱。诗⼈笔下秋⽉之中的洞庭⼭⽔变成了⼀件精美绝伦的⼯艺美术珍品,给⼈以莫⼤的艺术享受。“⽩银盘⾥⼀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壮阔不凡的⽓度和寄托了诗⼈⾼卓清奇的情致。在诗⼈眼⾥,千⾥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已。举重若轻,⾃然凑泊,毫⽆矜⽓作⾊之态,这是⼗分难得的。把⼈与⾃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的景物描写得这样⾼旷清超,这正是诗⼈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极、纳须弥于芥⼦的⽓魄,没有振⾐千仞、涅⽽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彩的奇思壮采。望洞庭原⽂、翻译及赏析3 望洞庭
唐朝 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银盘⾥⼀青螺。(⼭⽔翠 ⼀作:⼭⽔⾊) 《望洞庭》译⽂
洞庭湖⽔⾊与⽉光互相辉映,湖⾯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苍翠如墨,好似⽩银盘⾥托着⼀枚青螺。 《望洞庭》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
和:和谐。指⽔⾊与⽉光互相辉映。 潭⾯:指湖⾯。
镜未磨:古⼈的镜⼦⽤铜制作、磨成。这⾥⼀说是湖⾯⽆风,⽔平如镜;⼀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翠:也作“⼭⽔⾊”。 ⼭:指洞庭湖中的君⼭。
⽩银盘:形容平静⽽⼜清的洞庭湖⾯。 青螺:这⾥⽤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 《望洞庭》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光下洞庭⽉的优美景⾊。微波不兴,平绘秀美,分外怡⼈。诗⼈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动地描绘出洞庭⽉⽔宁绘、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幅美丽的洞庭⼭⽔图。
诗从⼀个“望”字着眼,“⽔⽉交融”、“⽉平如⼭”,是近望所见;“洞庭⼭⽔”、“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差异却显⽽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如⼭,⽉⽔如盘,君⼭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与⽉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笔下的君⼭犹如镶嵌在明⼭洞庭⽉上⼀颗精美绝楼的翡翠,令⼈美不胜收。其⽤词也极精到。
“⽉光秋⽉两相和,潭⾯⽆风⼭未磨。”这⾸⼩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清辉,遍洒澄净⽉⾯,⽉⾯平绘⽆风,犹如铁磨铜⼭。
⾸句描写澄彻空明的⽉⽔与素⽉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鉴,是⼀派空灵、缥缈、宁绘、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字⽆尘的融和画⾯。“和”字下得⼯炼,表现出了⽔天⼀⾊、⽟宇⽆尘的融和的画境。⽽且,似乎还把⼀种⽔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光与⽉⽔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上⽆风,迷迷濛濛的'⽉⾯宛如未经磨拭的铜⼭。“⼭未磨”三字⼗分形⽉贴切的表现了千⾥洞庭风平浪绘的景⽉,在⽉光下别具⼀种朦胧美。“潭⾯⽆风⼭未磨”以⽣动形⽉的⽐喻补⾜了“⽉光秋⽉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风”,波澜不惊,⽉光和秋⽉才能两相协调。否则,⽉⾯狂风怒号,浊浪排空,⽉光和秋⽉⽆法相映成趣,也就⽆“两相和”可⾔了。
第三、四句诗⼈的视线从⼴阔的⽉光⽉⾊的整体画⾯集中到君⼭⼀点。在皓⽉银辉之下,洞庭⼭愈显青翠,洞庭⽔愈显清澈,⼭⽔浑然⼀体,望去如同⼀只雕镂透剔的银盘⾥,放了⼀颗⼩巧玲珑的青螺,⼗分惹⼈喜爱。诗⼈笔下秋⽉之中的洞庭⼭⽔变成了⼀件精美绝楼的⼯艺美术珍品,给⼈以莫⼤的艺术享受。
“⽩银盘⾥⼀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壮阔不凡的⽓度和寄托了诗⼈⾼卓清奇的情致。在诗⼈眼⾥,千⾥洞庭不过是妆楼奁⼭、案上杯盘⽽已。举重若轻,⾃然凑泊,毫⽆矜⽓作⾊之态,这是⼗分难得的。把⼈与⾃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的景物描写得这样⾼旷清超,这正是诗⼈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极、纳须弥于芥⼦的⽓魄,没有振⾐千仞、涅⽽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彩的奇思壮采。
此诗描写了秋夜⽉光下洞庭⽉的优美景⾊,表达了诗⼈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壮阔不凡的⽓度和⾼卓清奇的情致。 《望洞庭》赏析⼆
这是诗⼈遥望洞庭湖⽽写的风景诗,明⽩如话⽽意味隽永。⾸句描写湖⽔与素⽉交相辉映的景象,第⼆句描绘⽆风时湖⾯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全诗选择了⽉夜遥望的⾓度,把千⾥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喻,独出⼼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出惊⼈的艺术功⼒。
第⼀句从⽔光⽉⾊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但⽉亮已经出来,如果天⿊就看不出两者⾊彩的融合了。
第⼆句⽤镜⼦的⽐喻表现夜晚湖⾯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不反光,像镜⼦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翠绿的⾊彩,这⾥的“⼭⽔”实际只是指⼭,即湖中的君⼭。⽤“⼭⽔”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法。第四句再⽤⼀个⽐喻,将浮在⽔中的君⼭⽐作搁在⽩银盘⼦⾥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有⽐喻的⽣动,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下的洞庭湖⽔是澄彻空明的。与素⽉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鉴,是⼀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两相和”⼀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炼,表现出了⽔天⼀⾊、⽟宇⽆尘的融和的画境。⽽且,似乎还把⼀种⽔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光与湖⽔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风,迷迷蒙蒙的湖⾯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光下别具⼀种朦胧美。“潭⾯⽆风镜未磨”以⽣动形象的⽐喻补⾜了“湖光秋⽉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便⽆法辉映成趣,也就⽆有“两相和”可⾔了。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喻恰当,⾊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笔下的秋⽉之中的洞庭⼭⽔变成了⼀件精美绝伦的⼯艺美术珍品,给⼈以莫⼤的艺术享受。“⽩银盘⾥⼀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它的擅胜之处,不⽌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度和它所寄托的⾼卓清奇的情致。在诗⼈眼⾥,千⾥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已。举重若轻,⾃然凑泊,毫⽆矜⽓作⾊之态,这是⼗分难得的。把⼈与⾃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的景物描写得这样⾼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诗,见出诗⼈富有浪漫⾊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观察,才能读出这⾸诗的情意。 《望洞庭》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韵》序中称:“长庆四年⼋⽉,予⾃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涉浔阳⽽东。”刘禹锡贬逐南荒,⼆⼗年间去来洞庭,据⽂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次,是在秋天。⽽此诗则是这次⾏脚的⽣动记录。望洞庭原⽂、翻译及赏析4 唐 孟浩然
⼋⽉湖⽔平⑴,涵虚混太清⑵。 ⽓蒸云梦泽⑶,波撼岳阳城⑷。 欲济⽆⾈楫⑸,端居耻圣明⑹。 坐观垂钓者⑺,徒有羡鱼情⑻。 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淡⽔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体。太清:指天空。
⑶⽓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泽⽔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
⑷撼:⼀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楫:想渡湖⽽没有船只,⽐喻想做官⽽⽆⼈引荐。济:渡。楫(jí):划船⽤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在太平盛世⾃⼰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作“徒怜”。 ⑻徒:只能。⼀作“空”。
(9)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家垂钓,只能⽩⽩的产⽣羡鱼之情了。这是隐喻想做官没有途径,⾔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相助⼀臂之⼒。羡鱼,《淮南⼦·说林训》中说:“临河⽽羡鱼,不如归家织⽹” 译⽂ 译⽂⼀:
⼋⽉洞庭湖⽔暴涨⼏与岸平,⽔天⼀⾊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泽⽔⽓蒸腾⽩⽩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多么悠闲⾃在,可惜只能空怀⼀⽚羡鱼之情。 译⽂⼆
秋⽔胜涨,⼏乎与岸平,⽔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体。 云梦⼤泽⽔⽓蒸腾⽩⽩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勤临河垂钓,只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诗歌赏析
孟浩然早年有志仕进,曾⼈京求仕,失意⽽归。唐时,⼠⼈要进⼈仕途,必须有达官贵⼈引荐。此诗是诗⼈写给张九龄的,希望张荐引他。张九龄在唐⽞宗时曾任中书令,封燕国公,后因事徙岳州,孟浩然此时游经岳州,故作此诗。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
前四句以景物点出“望洞庭湖”的题意,展⽰了诗⼈所望的洞庭湖的壮观远景。这时已届⼋⽉之秋,湖⽔涨满,⼀⽚汪洋浩瀚,⽔天相接,洞庭湖与太空混⽽为⼀;湖上迷蒙,似乎整个洞庭湖都笼罩在云梦泽所蒸发的⽔汽之中;湖⾥波翻浪涌,其磅礴的声势,使整个岳阳城都受到震撼。这⼏句写出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空蒙浩瀚的撼动乾坤的⽓势,也表现了诗⼈此时爽朗开阔的胸襟。
后⾯四句由写景转⼈抒情表志,透露出以此诗“赠张丞相”的⼼意。先以“欲济”⼀句承接上⽂写景,似乎诗⼈在叹惜没有船可以渡过洞庭,⽽实际上并⾮如此。后⾯“端居”⼀句⽅表露出真意。两句意思说:我要进⼈仕途可是没⼈引荐,在这圣明的时代闲居独处真是有愧啊。最后两句运⽤《淮南⼦》“临河⽽羡鱼,不若归家织⽹”的典故,说独坐着看别⼈出仕,⽽⾃⼰空有这种愿望,没有这种机会。说得⼗分委婉,没有直接提出要求,⽽实际正是要求张九龄为他的出仕出⼒荐引。
全诗借景抒怀,表现了诗⼈积极⽤世的思想,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情。
诗⼈写此诗匠⼼独运,与⼀般⼲谒诗不同。先从写景⼈⼿,写雄伟壮阔的景观,暗寓⾃⼰的⼼志。然后以“欲济”⼀句作为过渡,既承接前⾯写景,⼜巧妙地转⼈抒怀。⽽在抒怀之中,没有直接说出请求荐引的话,⽽是运⽤⽐喻和典故,委婉地表明了⾃⼰的希望,⽽请求荐引之意也⽆须直接表⽩⽽⾃明了。
此诗不仅抒情婉转巧妙,写景也很出⾊。诗⼈紧扣诗题,突出湖⽔,不写其他。⽤“平”字写出湖⽔涨满之后,以⼴阔的太空、云梦泽和雄壮的岳阳城与之映衬,⼜⽤“涵”、“蒸”、“撼”等字加以点染,从⽽显出了洞庭湖⽔的雄伟壮观和震撼乾坤的⽓势。“⽓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因之成为咏唱洞庭湖的名句。
望洞庭原⽂、翻译及赏析5 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 朝代:唐朝 作者:孟浩然
⼋⽉湖⽔平,涵虚混太清。⽓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译⽂及注释: 译⽂
秋⽔胜涨,⼏乎与岸平,⽔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体。 云梦⼤泽⽔⽓蒸腾⽩⽩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勤临河垂钓,只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注释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体。清:指天空。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⑤济:渡。 ⑥端居:安居。
⑦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⑧徒:只能。
⑨楫:(jí)划船⽤具,船桨 赏析:
⾸先点明时令,时值“⼋⽉”,湖⽔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个“平”字,可见湖⽔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百⾥,加上这样的浩⼤⽔势,其⽔岸相接、⼴阔⽆垠的情状更增浩瀚⽓势。此时,诗⼈⾯对洞庭,极⽬远望,则不仅⽔岸相平,⽽且呈现出⽔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包孕了天宇,“涵虚”,⾜见其⼤,“混太清”,⾜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个“蒸”字,⼀个“撼”字,⼒重千钧,⾃然的湖泊⼀下⼦具有了⾃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见其⾮凡的艺术表现⼒和撼⼈⼼魄的艺术效果。望洞庭原⽂、翻译及赏析6 秋登巴陵望洞庭
清晨登巴陵,周览⽆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 秋⾊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青灭远树,⽔绿⽆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边。 风清长沙浦,⼭空云梦⽥。 瞻光惜颓发,阅⽔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潺湲。 郢⼈唱⽩雪,越⼥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翻译
清晨登上巴丘⼭,极⽬远眺,四⽅的景物⽆不尽收眼底。 湖⾯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 秋天的物⾊多么苍茫,岸上与⽔⾊都明丽清朗。
⼭⾊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碧绿没有清冷的烟⽓。 帆船轻漂,⾃江中向这⾥驶来,⼩鸟远去飞向⽇边。 长沙浦边秋风清朗,云梦⽥上霜迹已空。
观览秋光使⼈叹惜头发脱落,注⽬湖⽔流过⼜令⼈悲悯流年已逝。 北边的⼩洲随波荡漾,湖⽔向东潺潺⽽流。
郢⼈唱起《⽩雪》,江南美⼥歌唱《采莲曲》。 听到这些歌声更让⼈肠断,凭靠⼭崖泪如泉涌。 注释
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巴丘⼭。巴丘⼭,位于岳阳南。⼜名巴蛇冢。传说后羿屠巴蛇于洞庭,蛇⾻久积成丘,故得名。 周览:纵览,四⾯瞭望。 际海:岸边与⽔中。
长沙浦:指由长沙⽽⼊洞庭之湘⽔。
云梦:古代泽薮名,位于南郡华容县(今湖南潜江县)西南。古云梦泽,跨江之南北,⾃岳州外,凡江夏、汉阳、沔阳、安陆、德安、荆州,皆其兼亘所及。
瞻光:瞻⽇⽉之光。 阅⽔:阅逝去之⽔。
徂年:流年、年华。《后汉书·马援传》:徂年已流,壮情⽅勇。 渚:⼩洲,⽔中⼩块陆地。 潺湲:⽔流动貌。
郢:春秋时楚国国都。
采莲:梁武帝所制乐府《江南弄》,七曲中有《采莲曲》。此指江南⼥⼦采莲时所唱之歌。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年(759年)春天,李⽩因永王李璘事件长流夜郎中途获赦,结束了⼗五个⽉的流放⽣活,重新得到⾃由。诗⼈随即乘⾈东下,在江汉⼀带逗留了⼀段时间,然后⼜南游洞庭、潇湘。这⾸诗就是作于这⼀年秋天。 鉴赏
诗的开头“清晨登巴陵,周览⽆不极”写在秋天的⼀个早晨,诗⼈登上巴丘⼭,眺望洞庭湖的美丽景⾊:“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居⾼临下,湖光⼭⾊,⽆不尽收眼底。清澈的湖⽔和明朗的天空交相映照,充分显⽰了天⾼⽓爽的秋⾊之美。诗⼈对之不禁赞叹不已:“秋⾊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开头六句是写意,是概括的描写,淡淡⼏笔勾勒出⼤致的轮廓。接着六句则是⼯笔,⽤鲜明的⾊彩细致地加以刻画。“⼭青灭远树,⽔绿⽆寒烟”两句写静态:⼭青树也青,远看⼭和树简直浑然⼀体。⽔是碧绿的,没有被朦胧的寒冷的暮霭所笼罩。“来帆出江中,去鸟向⽇边”两句写动态:湖⾯上突然出现风帆,原来是过往的船只;天空中鸟⼉翱翔⽽过,朝着⽇出的⽅向飞去,逐渐消失了。“风清长沙浦,⼭空云梦⽥”两句写洞庭湖周围的秋景:长沙浦⽔净风清,云梦泽的⽥野蒙上⼀层⽩霜是那样空明。
“瞻光惜颓发,阅⽔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潺湲。”这四句触景⽣情,抒发⾝世之感。诗⼈看到⽔流不息,联想到那已经过往的岁⽉和消逝的年华,不禁感慨万端,悲从中来。
“郢⼈唱⽩雪,越⼥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这⾥运⽤了“阳春⽩雪”“曲⾼和寡”的典故,意思是说,⽆论是善于唱歌的歌⼿唱起《⽩雪歌》,或者是越地的⼥⼦唱起《采莲曲》,都⽆法使作者⾼兴起来,反⽽更加悲伤。诗到这⾥,戛然⽽⽌。“泪如泉”的原因,诗⼈没说,留给读者去联想,去思索。
此诗为五⾔古诗,⽽语⾔⼯致,对⽤对仗,可见是吸取了近体诗的特点。李⽩诗歌素以雄奇奔放、豪迈不羁著称,但这⾸诗表现出李⽩诗歌精细⼯致的另⼀⾯。
【望洞庭原⽂、翻译及赏析6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