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产出递减原理: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经济系统随着投入要素的增加,产出的数量随之增加,但并不是与投入成等比例增加,而是以某种递减的比率增加,即边际产出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产出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随着投入生产要素的增加,其收益是以递减的比率增加的。
边际效用递减:随着消费品供应量的增加,消费者满足的增加程度是不断下降的。 均衡:指获得最大利益的资源组合和行为选择
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 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 市场均衡:指市场上各种对立的、变动的量旗鼓相当、力量大体相等,从而使市场供需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静止状态。
总效用:消费者某一时期从消费一定量的商品中得到的全部满足称为总效用。 边际效用:由一个单位消费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总效用的变化量称为边际效用。 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预算曲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需求的价格弹性:指某商品的价格每变动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收入弹性:指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消费者收入相对变动的比率。 需求的交叉弹性:指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另一种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比率。 生产函数: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组合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短期:指企业在此期间内,某些投入要素数量不变,显示静态,如厂房、机器设备等;而另一些投入要素数量不断变化,显示动态,如劳动力、原材料等。
长期:指企业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所有投入要素的数量都发生了变化,不存在不变要素。 总产量:指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所能产出的产品总量平均产量:是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得之商。
边际产量:表示某一投入要素一个单位量的变化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开始时会使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增加到一定量之后,再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成本函数:反映成本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函数即为成本函数
总固定成本:主要是短期内无法避免的、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总变动成本:指企业在可变投入要素上支出的全部费用。总成本:是总固定成本与总变动成本之和。
机会成本: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决定采用某一方案就要放弃其他方案。在被放弃的各方案中所能得到的最大收益就是所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
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当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产量成本反而会大幅度地上升。这就是边际成本递增规律。
市场结构:指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竞争关系的构成和组合。
短期产量决策:指企业根据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在短期生产中确定出一个产量水平,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1.管理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对有关经济数量关系的研究中,探寻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律性,从而为企业制定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2.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⑴边际分析原理⑵边际产出递减原理⑶供需均衡原理 揭示了以价格为中心的市场机制 。它研究影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有关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⑷需求弹性原理 揭示了需求量随自变量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的这种数量依存关系。 它主要研究需求量对市场价格、消费者收入及相关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⑸最佳组合原理⑹机会成本原理⑺竞争原理⑻资金时间价值原理
3.最佳组合原理包括两方的内容:①要素的替代或配置比例问题,主要指单一变动要素的投入数量与不变要素的最佳组合条件 ;②配置比例固定,研究各种要素总量的确定问题,即最优经济规模问题。 4.影响需求的因素:①商品自身的价格②相关商品价格③消费者收入④消费者偏好⑤广告促销费用⑥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5.需求曲线规律:当价格上涨时,需求量下降,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上升,需求量与价格呈相反方向变化,这就是需求规律
6.影响供给的因素:①商品价格②生产中替代品的价格③商品成本④生产者的价格期望 7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①替代品的数目和相近程度②购买支出占消费者总收入的比重③商品对人们生活的必需程度④商品功能的多少、用途的大小⑤时间的长短 需求收入弹性的因素:①价格因素②收入水平的高低 需求交叉弹性的因素:①自身的价格②其他商品的价格 8.盈亏分析: TR TC M B TC 亏损 利 润 TR A
亏损
TFC
O Q QA QM QB _A MC MR MR>MC TR<TC A-M M M——B B—— MC MC=MR MC MC MR TR----TC最大 MR MR MR>MC MR 供了重要依据和方法 根据盈亏平衡原理可知,企业在安排生产经营计划时,只有使产量处于两个盈亏平衡点之间,才能取得盈利。产量过低(低于下盈亏平衡点)或过高(高于上盈亏平衡点)都不符合利润最大化的要求。 9.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①交易者的数量②产品的差异程度③行业进入的难易④市场信息的可得性 10.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①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其数量之多使得每个买者的购买量和每个卖者的销售量在整个市场的交易量中所占的份额如此之小,以至于他们都无力影响市场价格②出售的是同质品③不存在行业屏障,生产者可以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市场。④交易者充分占有市场信息 11.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产量决策: 价成 格本MC AC P=AR=MR P O Q1 Q4 QQ3 Q2 产量 【企业短期盈利时的决策】 当产量为Q3时,企业的总利润达到最大,当企业产量为Q1时,MR>MC,此时增加产量还能够增加利润;当产量为Q2时,MR<MC,此时减少产量也能够增加利润。所以只有当产量为Q3时,MR=MC,此时利润才达到最大。 价成MC AC 格本 AVC P P=MR=AR O 产量 Q1 Q3 Q2 【短期亏损时的决策】 这时,如果企业停产,就要亏损全部的固定成本;如果继续生产,企业获得的收入不仅可以完全补偿可变成本,而且还能补偿部分的固定成本,所以,继续生产的损失会小于停产 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作出继续生产的决策。 AVC<P<AC 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决策: 当市场价格等于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时,企业不再退出或加入该行业,市场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在完全竞争市场,企业要想长期生存,必须把企业的平均成本降到行业长期LMC 平均成本的最低水平。 价格 LAC P P=AR=MR 产量 O Q 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在一个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并且它所生产的产品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替代;存在着巨大的行业障碍,一个新的企业想进入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 12.完全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①模经济②原料控制③政府特许④专利发明 13完全垄断企业的短期决策: MC AC P D=AR MR O Q 假定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的需求曲线D平均成本曲线AC、边际成本曲线MC和边际收入曲线MR为已知,那么,它的价格和产量决策应在MR=MC处,此时利润达到最大,从MC曲线和MR曲线的焦点,可以求出它的最优产量是Q,最优价格为P,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应等于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完全垄断企业的长期决策:完全垄断企业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基本相同,只是企业应将产量定在边际收入和长期边际成本的相交处,即MR=LMC。此时可使总利润达到最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