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来源:智榕旅游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1、第一阶段:80年代初

在西方第二阶段女性主义运动兴盛的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正值对外封闭的文革时期,对此基本一无所知。80年代初,朱虹分别于1981和1983年编选了《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和《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在两本著作的“序言”中,朱虹对“妇女文学”以及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作了初步的介绍。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但中国理论家自己的理论作品还没有出现,仍处在酝酿准备阶段。

2、第二阶段:1988-1989年

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不断社会化全球化,经济作为社会生活的主流,不仅触动了文学创作传统的外部规律,逼迫创作主体重新调整地位与角色,同时也激活了文学内部,使其获得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创作形式。“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政策是使文学自觉地由政治优先环境转向经济优先新环境的理论保证。1989年出版的李小江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中孟悦、戴锦华所著的《浮出历史地表》尤为突出,她们成功地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妇女写作的特点,对于重要的现代女作家进行了重新定位,改变了通行文学史对于女作家的评价。

3、第三阶段:1990-1995年

1990-1995翻译著作选集更有特色有针对性,对女作家和理论家而言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1989年以后,激进的政治批判转向保守的文化批判。正像特里伊格尔顿在对后结构主义所作评价中阐释的那样,后结构主义无力打碎国家权力结构,但是他们发现颠覆语言结构还是可能的。在这样的话语实践活动中,“女性主义”更易被国人接受,本书出版后,采用“女性主义”译法的人越来越多。

4、第四阶段:1995以后

中国承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9月4日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行动纲领》具体阐述了各国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把发展中国家最关注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承诺保护妇女人权,并提出了妇女权利就是人权的口号。

这次会议不仅奠定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新时代,为中国参与世界范围内的促进妇女平等的事业搭建平台,也为世界女性主义资源大量、密集地进入中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影响着中国女性文学的视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