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沈从文小说中的神话原型【文献综述】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神话原型【文献综述】

来源:智榕旅游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神话原型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他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沈从文先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文学影响力。

沈从文小说中最著名的是他的湘西系列小说,代表作有《丈夫》、《萧萧》等。这些作品也是学者研究最多的几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题材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生动地表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湘西(从更大范围上讲则是“楚地” )的民风、民俗。在他的湘西现实题材的作受鲁迅起始的、以乡村回忆为题材的“乡土文学”的影响,不仅描写地方风情,也触及某些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当沈从文执着的用自己的力量建立起一座供奉着“神性”的希腊小庙的时候,他写作的姿态便已确定下来:即以中立的姿态,或者不受社会意识形态太多干扰的情况下,对文学进行一次个人的诗意的不同于主流文学(特别是后来的主流文学)的“旅行”。所以在那个世界(即“湘西世界” )里,他正面的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这种

1

人生形式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赞美。而这种“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是一种无功利性的体现,也就是说,神、爱、美,三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而这三者都是无功利性的,没有世俗的病态渲染,这与其“都市文学”所描写的堕落、黑暗、腐朽的社会现象是截然不同的。多年的创作使他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的写作方式:从外国作家那里,借鉴社会性情节,接受蔼理斯和张东荪的性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的影响,用西方神话学和人类学研究民间艺术;汲取《旧约》的修辞格,并形成泛神论思想;吸收唐人

【1】同时由于沈传奇小说那种把幻想的情节当作平常的事情来写的手法,没有说教的意味。

从文自身受到了苗族文化心理、道家文化价值观念、包括个人文化自卑情结的影响,因而在他的作品文本中可以找到诸多的神话原型的影子存在。

神话作为原始初民思维的表现形式,以象征性的故事表达一个民族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人类文化结构的最早形态,构建了人类审美意识的深层结构。在沈从文的小说中,《边城》中那位长年撑渡,却不贪图来往客人一点利益的爷爷,不就是中国神话中为了人民早日脱离洪水之苦而盗来息壤的,最后被上天杀死的鲧么?那位凭借着自己品行,得到村民们一致认可的顺顺,和中国氏族时代“以德服人”的尧舜禹似乎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水手》中和水手相恋,带给水手精神肉体享受的女人,和西方神话中的维纳斯多少挂上了勾,这其中也有中国神话中洛神的影子;《丈夫》中看着自己的妻子陪着别人睡觉、寻欢作乐,自己却无法做什么的丈夫形象,使人不觉得想到了“巫山云雨”这个神话中的高山女神。从表面上看,或许他们的行为是受人尊敬或者被人看不起,但是他们的心里却不掺杂任何的一点利益,她们是纯洁的、高贵的,是在用一颗无功利的心包容着这一切。而这种心态和当今社会浮躁、黑暗、“利益高于一切”的大众取向是截然相反的,我们呼唤纯净的心灵、高贵的品质。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

2

神话—原型批评源于本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1957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产生和发展曾至少受益于以下三个不同的学科。它们是以弗雷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和以卡西尔为代表的象征哲学。此派批评是自觉地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它的产生也同本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中的神话倾向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在批评实践中,这种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的角度和空间。

现在的世界是多元化的,神话原型在跨文化的比较观照之下势必会越出西方传统的界限,将东方各民族古典神话和原始民族的口传神话统统纳入总体考察的视野之中。在中国知识界没有引进神话概念之前,是西方神话学家首先提出中国神话的问题,并做出先驱性的探讨。早在1836年法国学者就发表了讨论中国神话的论文。1875年伯诺(E.Burnof)翻译了《山海经》的《西山经》,进一步引发西方学人对中国神话的兴趣。1892年俄国学者齐奥杰维斯基(S.M.Georgievskij)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中国神话的专著《中国人的神话观与神话》。作为研究中国先秦史的历史学博士,齐奥杰维斯基率先把西方的“神话”概念应用于中国,把中国人历来当做历史人物的远古帝王如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尧、舜、禹等解释为在神话观念基础上形成的民间神话形象。他还认为是儒家圣人孔子利用这些神

【2】 话人物,把他们改造成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历史理想人物。

然而在中国,最早运用神话原型理论研究文学并卓有成就的是闻一多。在20世纪40年代,他在《高唐神女说之分析》一文中,说明了高唐神女、涂女、简狄、姜女原等都源于祀高媒故事这一风俗,揭示了这一风俗背后的民族心理积淀,从而将宋玉《高唐赋》和远古时代的神话、仪式联系起来。《说鱼》一文中, 闻一多先生通过对辞、民间故事、民歌、

3

文人诗词“鱼”的原型分析,揭示了鱼与“配偶”、“情侣”的象征关系。闻一多、郑振铎等人在二三十年代民俗文化的背景下,将原型批评着眼于文学与民俗文化的联系,关注民间的价值取向,对文学作品的解释和评价创造了的可能性,他们这种“文学人类学研究是原型批评在中国本土学术中的先声”。

新时期,神话原型批评被正式传入中国,从神话、仪式、民俗、原型等视角的引入有助于对文学现象的多层次认识,诸多学者纷纷从神话和原型角度重新解读本土作品。如琳的《论寻根文学的神话品格》,方克强的《神话和新时期小说的神话形态》,以及丁帆、齐红的《月亮神话—— 林白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原型”解读》等文证实了原型视角对单个作家作品解读的功效。而王晓初的《论<野草>的原型和意象》, 秦方的《从文化原型到“人”“鬼”纠葛》等论文和书评,则将原型视角从个别作品解读切入到整个文学史,挖掘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原型。另有学人如陈勤健等人试图从文艺创作的民俗文化上解说原型作用,这种将原型批评同民俗视野相结合的线索,推动了文学和文化经验的深化整合。

目前,中国学者将原型批评的目标定位于在跨文化领域中去探究原型内蕴的深度意义,而这一目标所需的则是如何针对具体研究对象去调整原有的批评倾向,使之在与其他种类

【3】针对当代中国目前这种原型批评的批评相结合过程中更大限度地体现原型批评的价值。

走向,王宁在《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一书中提出:为使原型视角在中国进一步寻求发展的新契机,实现这种由单向移植转化为双向的汇通,须将之在拓展国学视野同时划入到国学的考据方法中去,并且发展为某种跨文化性的阐释方法,这便是“三重证据法”: 即传统国学考据法为一重证据,考古材料为二重证据法,跨文化领域的人类学和原型批评实践为三重证据法。这是国学方法的变革,亦是原型批评在中国走向真正本土化的契机和革新,从而使原型批评在被具体运用时避免了生搬硬套和过度诠释的偏颇,在跨文化阐释基

【4】例如,叶舒宪在《原型础上,为原型批评在中国的移植求得更广阔的领域和适用范围。

与跨文化阐释》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美国批评家维克里的“新视角解读原型”的认识,将

4

原型纳入中国本土文化, 希翼以跨文化的比较眼光,用原型说阐释中国宇宙观、汉字、孔子诗学。

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 有人说,20世纪是神话复兴的世纪。

不论这话是否有所夸大,现代艺术发展中的神话化倾向和人文科学领域中神话研究的长足进展确实格外引人注目。在文艺学范围内,对神话的兴趣逐渐升华为一种研究旨趣、批评方法乃至理论体系,这就是神话一原型批评。

神话一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途径或文学批评的方法,起源于上世纪初的英国,在战后兴盛于北美,成为取代统治文坛多年的新批评派的一个新的派别。泛指那种从早期的宗教现象(包括仪式、神话图腾崇拜等)入手探索和解释文学现象,特别是文学起源和发展的批评、研究倾向。魏尔弗雷德·居因(wilfred . L .Guerin)等人将它列为当代文学研究的四大方法之一,魏伯·司各特则把它归入文学批评的五种模式(神话、传奇、高级模拟、低级模拟和讽刺)之一,美国文论界权威人士韦勒克(L.Wellek)认为,从影响和普及程度上看,神话一原型批评同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鼎足而三,“是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

【5】 文学批评。”

从中外文学史来看,文学经典都有回归神话母题的趋向。尽管神话很长一段时间在理性的压制下被视为虚幻和荒谬而遭到贬斥,但神话思维总以或隐或显的方式介入文学创作,特别是当工业文明和技术统治造成人性的异化时,表现人类原始情感和欲望的神话成为疗治现代精神疾患的良方,西方现代文学中的众多流派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古代的神话传统。即便在中国,因务实的文化传统和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训诫,神话故事零散而不成系

5

统,“遭到正统思想排斥的虚构幻想并未完全窒息,它以梦幻的形式附着在经书和正史之上,

【6】默默无言地在礼教现实的缝隙中争取自身的存在和显现权力”。

在现代信息交流如此畅通的今天,西方的文学研究理论逐渐的给中国的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新成果。在文学领域,神话原型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方法指导着更多的学者换个角度去探求文学作品中的新内涵,更加深入的剖析文本;同时,神话原型理论的应用要建立在神话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这将会引起文化界对于神话故事的抢救、挖掘、重组和保护、研究,将人类灿烂文化瑰宝更好的传颂下去;当然神话原型理论也会在翻译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内大放异彩。

夏志清在评价沈从文所描写的湘西世界时曾指出:“沈从文并没有提出任何超自然的新秩序;他只肯定了神话的想像力之重要性,认为这是使我们在现代的社会中唯一能够保全

【 7】从一定意义上说,生命完整的力量。”沈从文建构了一个“神之再现”的湘西神话世界,

他的湘西小说像是一曲关于“神之再现”的颂歌。所以,用神话原型理论来深入剖析沈从文先生的小说,将是一个新的方向。

四、注释(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 (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

1、刘传印:《沈从文先生作品地域线索浅析》,《现代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9期,第65页。

2、叶舒宪:《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学术交流》,2005年01期。

3、张黎敏:《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与革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

6

4、王宁:《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15页。

5、叶舒宪:《原型与跨文化阐释》[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第3页。

6、、叶舒宪:《原型与跨文化阐释》[M ].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第147页。

7、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 刘绍明等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169页。

五、参考文献

1、刘传印:《沈从文先生作品地域线索浅析》,《现代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9期

2、刘小菠:《论沈从文小说原始主义倾向的形成》,《中州学刊》,2010年01期

3、于树军:《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生命意蕴》,《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叶舒宪:《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学术交流》,2005年01期

5、张黎敏:《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与革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

7

6、王宁:《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7、叶舒宪:《原型与跨文化阐释》[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

8、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 刘绍明等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9、徐凤:《西方原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综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月第5期,第29卷

10、陈桦:《中西方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0年第二卷第三期

11、常如瑜:《神话原型批评的精神生态意义——荣格原型批评学说中的生态精神解析》,《文艺争鸣·广角》,2010年1月,第155页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