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追求至美人性寄寓人生理想--浅析沈从文和边地乡下人

追求至美人性寄寓人生理想--浅析沈从文和边地乡下人

来源:智榕旅游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 文 艺 追求至美人性寄寓人生理想 理 论 浅析沈从文和边地乡下人 封春艳 (中共莱西市委党校) 摘要:湘西边地.是沈从文文学作品所共同描绘的 安于现状的心态:另一方面.汉族统治者对苗民的征 大背景。其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政治较特别.再加上 伐不断.苗民的反抗也不断.在苦难中边民培养了勇 楚文化的影响.导致边地“乡下人”的心理别具一格 敢孤傲的雄强品格。另外,在文化上。湘西既接受了屈 沈从文因其独特的经历和他与众不同的“乡下人”心 原精神等中华民族正统思想的影响.又较多地保留了 理素质.使得他与故乡的山水融为一体 他对笔下的 自己的地方民族文化.二者结合起来.便又孕育出了 “乡下人”倾注了极大的感情.对他们的命运进行了思 边民们强烈的楚人浪漫情绪 索与考察,他的代表作品,展示了一种“优美、健康、自 上述这一切所构成的湘西总体社会心理无疑是 然的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及其生存状态.讴 较为健全的.它绝少有儒家礼教的桎梏痕迹.而以张 歌了“乡下人”身上淳朴健康的人性美和道德光辉 沈 扬人的个性为其基本内容.这就使边地固有人性形态 从文以其作品中的“乡下人”.体现出他的美学思想. 表达他重造民族美德的信念 关键词:湘西想 乡下人至美人性独特心理找回理 呈现了鲜明的美的色彩 可是.湘西这种美的人性形 态在2O世纪20年代以后开始变色了 民国以来.湘 西一方面仍未摆脱其“虽愿意成为附庸.却不免视同 化外”的独立的命运.另一方面却被强行打开了门户. 被迫接受外界社会的种种“文明”,如内战、饥馑、捐 湘西.一处汉苗两种文化互碰互撞之所.是沈从 税、官僚等.这就使整个边地社会心理逐渐沾染上了 文文学作品所共同描绘的背景 在这样一处极偏僻的 现代都市恶习.从而出现了日益堕落的趋势 湘西再 角隅上,生活着一群淳朴善良的人:兵卒纯善如平民. 也不是“过去”的湘西了 农民勇敢而安分.商人只是同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 二、自然淳朴。至美人性 什一之利。即便是晨河上的水手和吊脚楼上的女人. 成长于湘西沅水流域的沈从文.身上奔涌着苗人 也看不出他们是否对违背伦理道德有所顾忌 这样一 的血液。楚文化的大胆想象又为他提供了立足本土、 群远离政治旋涡的“乡下人”.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苗 超越外来文化的勇气。有了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独 乡,似与世隔绝的桃源之境,便有了一层神秘。跟随作 具特色的文化熏陶.沈从文便施展其叙事技艺.把读 者,走进湘西。去窥探一下那层神秘.看一看沈从文是 者带入他艺术的湘西世界 如何创作出那群质朴的“乡下人”的.了解一下边地人 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读者见到最多的是一群“乡 具有怎样的品质.这些品质受何因素的影响.作者以 下人” 给人深刻印象的是其代表作《边城》。边城山水 此寄寓了他何种人生情怀 如画.展现出边城茶峒人淳朴健康的人性美 自然与 地方特色。别具一格 人互为依存.和谐共存.相得益彰。山水是美的,人心 湘西自古以来就是一隅与世隔绝的边远锁闭地 更是善的 老船长几十年兢兢业业守在渡口.从不懈 域.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和民族成分混杂.这里在相 怠 而且为人仁义善良.深受当地人尊敬 他爱孙女翠 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始终被人视作未开化之地.其社会 翠.毕其一生想为她寻找一个美好的归宿.但又从不 一、状况一直呈现着与中原地带完全不同的面貌特点 宋 为难翠翠.尊重她自己的内心选择.即便受到一些误 代以前.外界皇权在这里的统治是极不稳固的。元明 会也从不抱怨.最后在遗憾安详中死去 船总顺顺既 两代.在此设立土司制度.封建王朝一度加强了对湘 富有而又有名望.但同样慷慨大方.虽然也有有钱人 西的控制.但自明中叶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又逐 来找他攀亲.但他并不阻止儿子们的自由行动.也不 渐削弱了统治者的力量.从而又在这里造成了一种 嫌弃翠翠的低微身世 大儿子死后他一度迁怒于老船 “既无流官管束,又无土司管理”的局面。至清代康熙、 夫.以为老船夫从中阻挠了大儿子的求婚.但在老船 雍正年间.封建阶级对湘西施行了“废除土司、设置流 夫死后.马上要代为抚养翠翠,尽弃前嫌。他的两个儿 官”的所谓“改土归流”政策.总算在表面上稳住了朝 子勇敢出色.重情义又感情专一.老大为弟弟着想而 廷势力在这里的地位.但紧接而来的就是民族矛盾的 空前尖锐.这使“改土归流”以后的湘西社会更加显得 与外界隔膜 截至本世纪前后为止的湘西是极富于独 立性的.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内部形成了自己独特 丧生.老二对此满怀歉疚.尽力补偿 无论将来他回来 还是不回来.他的专情与善良都会令人感慨。翠翠更 是小说中美的化身,她是大自然之子.活得晶莹剔透。 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乡下女孩子虽同一般社会疏 的地方特色.由此导致社会心理别具一格。一方面.由 远.但在感情上.也与城里一些年轻生命相似.不过乡 于经济落后.生活环境闭塞.边民们滋生了悠然自得、 下人更真切一点.也就更接近于糊涂一点罢了 ”这里 55 。 4年 期总第s 期l萎擎 安徽文学 文 ANHUIWENXUE 艺 理 所说的“糊涂”.就是指翠翠的不谙世俗。翠翠对世俗 目的 然而,此时五四运动已经退潮,北京又逐渐回复 论 的东西是一无所知的.所以她活得一尘不染,犹如深 山流出的一泓清泉.从未受到“现代”文明的污染,始 终保持着透明和纯净.没有杂质.更无毒素,她并不以 家庭经济状况.甚至也不以人的好坏作为“做媳妇”的 条件 她是一个劳动的少女.热爱劳动如同热爱生命. 她生活在历史、政治、文化和知识之外,她是一个自然 了它原有的平静 在这段时期里,沈从文还充分品尝 了人生之苦 他报考学校落了榜.找工作又无着落。只 好一边当大学旁听生.一边写稿子.更多的时间里则 是蜷缩在阴冷的小屋中学习耐饥耐寒的能力 如果说 物质生活的极度贫困已使沈从文不堪忍受的话.那 么因穷而来的富人歧视则更让他感到痛苦 在物质和 精神双重压力下.沈从文那接近“文明”的兴奋感所抑 制住了的“乡下人”意识又开始复苏了 他不由自主地 成长的生命个体 她按着一个生命应有的状态而自然 生存着.同时承受着世间和命运带给她的一切。正因 为沈从文深刻地写出了“乡下人”那种固有和淳朴的 把自己摆到了都市社会的对立面.以“乡下人”的目光 美.因而这个故事带给人的.是美与遗憾的并存,感叹 看待一切.终于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乡下人”基本心理 人性的至美.遗憾命运对人的作弄 素质。即真诚,纯朴,和善,顽固,保守,爱土地;不懂诡 沈从文曾这样写道:“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和水 诈,也不缺少机警:做事执著,认真到“傻头傻脑”的地 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建造希 步:爱憎、哀乐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 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 沈从文以其“乡下人”的心理.十分温暖地沉浸在 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种 故乡的人事中.他与故乡水乳交融。正因为如此.他从 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一走上文学之路起便自然而然地确定了以湘西为自 三、独特经历.独特心理 己的主要创作视野,拿他的话说:“笔下涉及社会面虽 沈从文之所以将自己的创作着眼点主要放在湘 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 西.对故乡土地和人民的深切挚爱.或许如许多人所 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份乡村人事 ”这便使 言及的“乡情”因素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十分正确 写湘西的作品在他的整个小说创作中.占据了很大的 的解释 但这种解释只道出了多数乡土文学作家的共 比重。 同处.而远未说明他的个人特殊所在 其个人特殊性 四、治疗人性。找回理想 表现在他与众不同的“乡下人”心理素质.以及由此决 善、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终趋向,是人类心理 定了他与故乡的超乎寻常的精神契合关系 追求的最终归宿 无论人类历史进程伴随着多少痛苦 在正式步人文坛之前.沈从文已走过一段曲折坎 和艰辛.善、美的价值趋向却成为了人类永恒的崇高 坷的人生道路.他出生于封建制度行将崩溃的20世 目标。 纪初.整个童年时代都是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度过 湘西的“乡下人”系列就体现了沈从文以善、美为 的。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波及他的家乡镇簟(现 主体的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眼里.“美就善的一种形 湖南凤凰县).在这里引发了一场反封建的武装起义 式.文化向上也就是追求善或美的一种象征” 而作家 当年的沈从文才九岁.懵懵懂懂.个人生活未受多大 的创作在“使人觉得在真美感觉以外.还有一种引人 影响.但起义失败.人民惨遭杀戮的情景.深深刺痛了 ‘向善’的力量” “这种‘向善’,不仅仅属于一般的社 他稚嫩的心灵.使他一生都难以忘怀 这是沈从文早 会道德规范.而是上升到对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并 年经历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片段 1917年8月.年仅十 从审美层次上接触和感悟另外一种人生 从这种人生 五的沈从文“第一次离乡背井.随了那一群肩扛刀枪 景象中有所启示.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 向外发展的武士为生存而战斗”(《湘行散记》),从此 解 ”基于这种认识.他特别强调在审美原则中要排除 便开始了他五年多的行伍生涯.这段生活历程对沈从 来自“政治”、“宗教”的干预和“商业气息”的侵袭。而 文来说是极为重要 首先.他从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 任何理性思想的束缚和商业气息的渗入都是对美的 人生经验,看到了杀人、抓人等边地各种苦难现象。同 一种“袭击”,是对一切美物、美行、美事、美的观念的 时也看到了赛船之类的湘西社会民俗.这些都为他日 亵渎。善、美在审美层次上的集中表现是“爱”.“爱”就 后的文学创作做好了生活的准备 其次.他又逐渐取 是生的一种方式.用“爱”来给人好好作一度诠释.就 得了独立思考的本领.这致使他在目后创作时能始终 能以超越世俗爱憎哀乐的方式.从审美境界中探索. 不屑于追随文坛时尚.而只管开拓自己的路子。更为 发现人的“灵魂深处或意识边际” 重要的是.沈从文在军队中所见所闻还初步铸就了他 《边城》和他的“乡下人”系列,是体现着他的深刻 截然不同于城里人的世界观面貌.培养了他“乡下人” 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思考的。他说他创作的《边城》表现 的思想感情 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 为了心中的信仰.1923年沈从文来到北京。这以 形式.从而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因 后,其“乡下人”意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这里先 此他怀着一颗无可言说的爱心造就着《边城》故事里 要指出.沈从文怀着接受新思想、追求新知识的积极 的每个人.他要把自己长期以来受压抑的感情和欲 愿望.才离开乡村走向都市的 他只身北上的目的十 望,化为对翠翠的爱,对老船夫的爱,对边城所有平凡 分明确:“准备过北京读书” 这实际上是2O世纪2O 人物的爱,直至升华为对民族对人类的爱 小小边城 年代前后在五四精神感召下.许多青年来北京的共同 不分贫富,不讲地位,一律以诚相待,到处充满爱.是 釜擎I z。 4年4期总第s 9期 56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 文 与现实对照鲜明的世界.这正是沈从文所向往的返璞 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也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 理 归真的人生境界 种勇气和信心。”由此我们可看出.沈从文以笔下的 论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的绝大部分作品无不深 “乡下人”.寄寓了他对我们民族的现实和将来命运的 深地表现着他的“善美”为尺度的价值趋向.与“现代 深忧隐痛 他的创作是意在重塑民族灵魂的 他反对 文明”的大都市相比.“边城”如一潭清水.自然的美 和批判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城市中被所谓“现代 景、古朴的习俗、善良的百姓、纯洁的心灵浑然一体. 文明”扭曲和压抑了的人性和灵魂 他赞美的是淳朴 构成了一个令人神往和思慕的佳境 在平淡而充满人 的人性.深情抒发的是边城的淳厚民风.并从中找回 情美的乡下人跟里.人与人之间以情谊为重.并没有 失落的民族理想 艺 任何杂质渗入。他的许多作品无不倾注着沈从文在 “善美”为主体的审美选择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这里. 有翠翠式的无暇少女.有痴情的女人和讲义气的男子 汉.有诚挚善良的老者……他们于病态虚伪的绅士和 太太、自称满腹学问的现代儒生、虚浮骄纵的纨绔子 弟、鱼肉乡民的官僚幕客的丑恶行径的鲜明反衬中. 更突出了“乡下人”的那种单纯、自然、率真…… 沈从文认为他的小说只写给那些关心民族的过 去和未来的人们看的 “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 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哭笑.或者又将给 (上接第52页)过离婚。但在已离婚朋友的劝诫下, 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而放弃。在与他抗争的过程中。始 终保持了高度的克制 而让其如此冷静的原因.可以 理解为没有经济地位的她为了保全这个家庭而殚精 竭虑的结果 而且即使自己内心充满对丈夫的愤怒. 却并没有过多地在孩子面前表露.无疑是为了保护他 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无论是在医院的忘年会上还是圣 诞节.人前人后,她始终维护着自己丈夫的颜面,维护 着这个家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散文精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 [2]沈从文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3]中国现代小说精品・沈从文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 【4】沈从文——无从驯服的斑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5】“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3. 难以自拔抽身而退 渴望去弥补安抚她的内心却语言 苍白、行为无力。此时的他,在家庭中孤立无援。虽然 表面上他对家人呼来喝去.但其内心的孤独.恐怕只 有他自己知道。只能寄望于朋友.获取片刻的休憩。而 且,当他发觉情人不再以他为中心,不再迷恋他时,他 同样是幽怨却无可奈何 女人的悲伤并不代表其懦弱.相反.表示其在伤 与痛之中的飞速成长 她在自己的婚外情体验中.向 自己的丈夫宣言:“自分老大切c:生墨为、圣札 二 年龄 6可能 二 老L,)允加 南为。(我要爱 (三)精神独立.抗争传统 当她意识到他对那个女人是真情付出时.她怨 惜自我.因为我知道我这个年纪也是可能的事)”、“夫 恨、愤怒。她是个出身大学教授家庭的女子。娘家民主 c:c土夫 世界 南『J、扣允LI:e 扫 L 世界 南 自由.养成了她性格中独立自由的一面 她的出轨虽 为(丈夫有丈夫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这是在她痛 然有其朋友藤野绘里的“唆使”.但正是在这样的性格 定思痛之后的感悟.更是她对时代进行批判的最强 支配下出现的 从渡边为她设计的出轨出发点来看。 音。从发现丈夫移情别恋时的愤怒、嫉妒、苦闷至现如 她并非是为了报复丈夫.而是不愿在忍看他的婚外情 今的坦然面对.她以自己的抗争丈夫婚外情的经历重 感中蹂躏自我,衰老自身:而是渴望逃出家庭的樊篱, 新审视并确立了自己作为女人的价值和位置 虽然希 望女性自立.互不干涉彼此生活,甚至“一夫一妻”是 走向独立的舞台.寻找人生的春天 渡边的险恶用心。但她的成长成熟、对男权的宣战是 三 女性引领下的男权 也是这个时代日本社会的真实写照。 他在发现她的日记之后.偷窥日记便成为其日常 不争的事实.生活的重要一环。觅得时机就面对日记。时而微笑、时 而颔首、时而怒吼,这一切看似神经质的行为,正是源 注释 于她的笔触。虽然并未让其勒马。却让他时刻番悟。看 ①日本共同网.http://china.kyodonews.jp/news/2013/10/62306. htⅡl1. 似他在监视着她的行为.实际上他的窥视行为也早为 她所洞察,在全篇最后一句“二札圭 睛々日 恨老 盗卖兄 0、 夫屯、土-j <安心L 普通 生活6二 戾札为 连 、 0、(如此一来,一直在窥视我的日记 的丈夫也能够放心地回到原来的平常生活)”让所有 的读者都为之一惊后而鸣笑 可以说.其实他的喜怒 哀乐都是在她的掌控之中的 这种行文好似渡边在其 重要作品《失乐园》里,男主人公正是在女主人公的一 参考文献 【1]渡边泞一.南匕芑 、日 [M].13本:讲谈社,2010(7). 『21陈舒文.浅析男权主义文化对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的不良影 响Ⅲ.重庆:知识经济,2010(20):54. 『31渡边淳一.欲情课【M】.陆求实,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7. r41张文池.“情天孽海”以至“逼上梁山”后的“化蝶”——渡边 次次诱惑之下而走上了死亡“化蝶”之路的。 淳一《失乐园》主人公意象之刍见叨.安徽文学,2010(8):176. 当他通过日记惊愕地发现其婚外情为她所注意 『51于桂玲.情爱文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时.虽然试图去改变.但面对更加年轻美丽的情人,他 (10):29-3 1 57 z。 4年4期总第s 期I妻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