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色

来源:智榕旅游


目录

一、 内容摘要、关键词„„„„„„„„„„„„„„„„„„1 二、 正文

1、《边城》没有写阶级斗争,“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 „„„„„„„„„„„„„„„„„„„„„„„„„„2 2、《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脱离现实生活。„„„„„„„„„„„„„„„„„„„„„„„„„„„2 3、故事情节简朴优美。„„„„„„„„„„„„„„„„„„„3 4、与众不同的地区人情风俗和精致描绘,具有民俗学价值。„„„„„„„„„„„„„„„„„„„„„„„„„„„3 5、洁简的笔墨,独到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众多栩栩如生的美好人物形象。„„„„„„„„„„„„„„„„„„„„„„„„„„„4 6、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朴素、洁净的语言。„„„„„„„„„„„„„„„„„„„„„„„„„„„4 7、巧妙的场景设置和含蓄的结尾。 „„„„„„„„„„„„„5 三、结束语 „„„„„„„„„„„„„„„„„„„„„„„5 四、参考文献„„„„„„„„„„„„„„„„„„„„„„„6

1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色

徐鹏

内容摘要:

沈从文作为理想主义者,作为抒情小说家笔下描绘的那种从不迫的韵味和平静舒缓的格调。那种将诗和散文融合起来,用亲切素淡的语言塑造的或者讲述人生的善恶与悲欢,或者歌唱生命与人性的艺术境界。那份无处不显示作者的聪灵雅静而又暗藏苦闷孤寂灵魂的和谐。善于从平淡无奇中挖掘出美的艺术造诣。

关键词: 情节;人情风俗;人物;语言;结构

《边城》曾被朱光潜称为“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被美国学者金介莆盛赞为“是世界上好多文学着永远要看,而且自己的子女看的”一部作品。

作为理想主义者,作为抒情小说家的沈从文笔下描绘的那种从容不迫的韵味和平静舒缓的格调;那种将诗和散文融合起来,用亲切素淡的语言塑造的或者讲述人生的善恶与悲欢,或者歌唱生命与人性的艺术境界;那份无处不显示作者的聪灵雅静而又暗藏苦闷孤寂灵魂的和谐。

作为青少年时代在湘西特殊历史环境下生长并有士兵生涯的沈从文,正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一切叙述于笔端,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幅宁静淳朴的田园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正如他自己所

2

说的“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主要不在于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路一个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从他的作品中,我看到的是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

沈从文是产量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生长的湘西流水流域,地处湖南、四川、贵州三省的交界,是土家族、苗家族等聚居的地区。沈从文出身当地一行伍家,青年时代又当过兵,后来受“五四”运动余波的影响,毅然离开家乡去北京求学。他原想上大学,但没成功,于是就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帮助下学习创作。特殊的生活环境,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带着他特有的眼光去审视中国的社会生活,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他的创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从地主资本家、官僚政客、军阀武既夫,到生活在最底层的船夫、水手、渔民、猎户、木工、石匠、以及娼妓、巫师、快子手等等,三教九流,系入笔底。其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也富有浪漫主义风格。形成了他不同于一般的恬淡优美的艺术风格。从其代表作《边城》可见一般。

写于一九三四年的《边城》,是一部描绘湘西农村的风俗人情,寄托着作者美好理想的作品,被一些评论家称之为现代的《桃花源记》,小说描写的故事、人物、社会风情、及自然界,渗透着作者特有的审美理想。就其创作特色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边城》没有写阶级斗争,“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 他写的第一个被掏空阶级属性人物大概是顺顺,他们主观先验地提

3

高了顺顺的成分,说他是“水上把头”是“龙头大哥”的团总,恨不能把他划成恶霸地主才好,事实上顺顺只是一个水码头的总管,为人正直公平,德高望重时常为人排难解纷,这样人很难把他写成穷凶极恶。

至于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乡下行船时,个随了自己的船只充伙计,甘苦与人相共,荡桨时选最重要的一把,被纤时拉头纤二纤”,更别说是阶级敌人。

针对这样的批评沈从文作了挑战性的答复他们知道作品有“思想”有“血”有“泪”,且要求一个作品具体表现这些东西当故事发展上,人物语言上,甚至本书的封面上、目录上,你们要的事多容易办。可是,我不能给你们这个,我存心放弃你们„

二、《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脱离现实生活

《边城》写的是一个怀旧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的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沈从文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残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沈从文表现的本事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文学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

4

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三、故事情节简朴优美

在依山旁水的边城碧溪咀的白塔下,住着一个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女翠翠,他们过着勤劳而安闲的生活。老人不愁吃穿,心中唯一操心的是为活泼可;爱的翠翠找个婆家。掌管水码头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同时都爱着翠翠。大儿子天宝托人捎话给老船夫提亲,而翠翠不爱老大,却很喜欢他的弟弟傩送。船总有意让老大娶翠翠。盼望老二能够和有一座崭新碾作坊作陪嫁的王团长的女儿结婚,当兄弟俩人发现都在爱着催催时,哥哥天宝主动退让,乘船离走,途中失事,不幸淹死。老二在暗中爱者翠翠时,却得不到她的理会,家中又逼迫他接受新碾坊,于是赌气之下就离开桃源。老船公忍受不住这沉重的打击,在雷电风暴袭击的一个夜晚,悄然去世。翠翠接替了外祖父的事业,继续撑船摆渡客人,他怀着对老人的哀悼和对傩送的挂念,带着“软软的酸酸的心”等着。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这是一个健康纯洁而复杂的三角恋爱来招待读者,而是借这一曲爱情的哀歌歌颂湘西劳动人民的道德品格和思想灵魂。全篇布局合理,情景设置恰如其分,作者一恬淡舒缓的笔调娓娓道来。让人读后仿佛是在听一个古老的传说,或者是听一首悠远的情歌,不由产生出无尽的遐想,令人回味无穷,语语不休。

四、与众不同的地区人情风俗和精致描绘,具有民俗学价值 《边城》中的茶峒社会处处都融洽和谐、欢乐优美,连湘西的风俗

5

人情和自然景色也都是独特而令人陶醉的。老船公答应天宝来提亲,说出“走车路”或“走马路”的两种方法,就很新颖,前者是让媒人说媒,正式以聘礼相亲,虽是父母言定,但是子女可以选择,不必绝对服从。后者由青年男女用对唱情歌以抉择终身。傩送在夜晚唱情歌表示自己的爱慕之情,责是一种别具特色的恋爱方式。可见在湘西淳厚的农村生活中,男女恋爱的很少封建意识的。茶峒的景色很迷人,溪水两岸的村镇,城边的炮眼和墙垛,碧溪咀的白塔和翠竹,小溪流的绳渡和水磨,深山峡谷间的雾霜和风雷,家家户户临水一面的调水楼,熙禳热闹的河岸,端午节狭长朱红龙舟的比赛,水能抢夺大雄鸭子的游戏,元宵节奇光异彩的爆竹烟火和节日里妇女小孩子额头上蘸着雄黄酒“王”字的打扮,无不显示出湘西地区风俗人情和自然环境的特有美色,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同时,这些绘声绘色的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心灵美,象是要把读者带到武陵桃源般的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五、洁简的笔墨,独到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众多栩栩如生的美好人物形象

老船公和翠翠都是勤劳、善良、宽厚、重义、轻利的劳动者。老人五十年来不论晴雨和寒暑,总是坚守船头,从不误事。他待人捐赠的钱物:“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他用剩余的钱买了烟草,沏些凉茶给过路人喝,老人虽爱喝酒,他他的酒,人们都可随意喝。上街买肉,怕老板不要钱,事前他总是计算好把钱硬塞进对方的钱袋里,他待人很讲义气,对外孙女更是无微不至的体贴疼爱。翠翠没有父母,但外祖父比父母更亲。在茶峒的翠竹丛林的陶冶下,和老船

6

公的关怀爱抚下,翠翠很快的茁壮成人,他皮肤黑黑的,有着一对清明如水晶的眼睛,活泼得像一只山间的小兽物,她天真无邪,懂得人情,当她情渎初开之时,更富有民间女子的那种内向的文静与腼腆。爷爷问她想什么心思,她不言语,只是喜欢坐在水边岩石上,向着天空想象和回忆,她忠于爱情,直到爷爷过世,她还操着渡船等候着情人的归来。她是爷爷的好帮手、好管家,和爷爷一样,宽厚将义气,当有人破例要交船钱时,就赶上岸去认真地交还主人,绝不收钱。

《边城》里的船总和儿子也是令人敬佩的,顺顺虽然在前清营里混过,但他并没有沾染恶习。回到家后成了茶峒的慷慨济人、公正无私的名人。他明白出门人的甘苦,凡是路人遇难或船只失事,都尽力相助。老船公溘然长逝后,他要求收养可怜的翠翠住在他家里。他对儿子管教很严,两个儿子都像他。个个结实如牛,能驾船,能泅水,精于各行。老大天宝,豪放豁达,老二傩送,人称岳云,是个美男子。他们见义勇为,乐于助人。从落水中救出翠翠而不露身份。茶峒的杨马兵也是好人,他怕翠翠过度伤心,就义务照料老船公的丧事,陪着翠翠生活,监护她,为她唱歌、说故事。作者用他独特的眼光观察生活,并善于从平淡处抓住最具有实质的东西,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这些生动美好的人物形象,热情地赞美着虽处偏僻穷乡,却保存着古朴遗风的狭义精神,令人神往,令人感叹!

六、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朴素、洁净的语言

作为最高产的现代作家之一,沈从文先生具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其语言朴素、洁净。写景,有鲜明的色彩;写情,也丰 饱满。小

7

说《边城》中的语言最能体现这一创作特色。通篇并无华丽的词藻,但却在自然平淡中显露出神情异彩,读起来让人觉得如诗一般含蓄优美,耐人寻味,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比如文中一个普通生活的细节描写:翠翠在船上剥豆,一面却想心事,她“痴着,忽然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水中去了”,传神的表现了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子的情思神态;再如写翠翠怀着对老人的怀念和对傩送的挂念,是带着“软软的,酸酸的心”,等着,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品的比喻也是新颖质朴的,象把翠翠比作”和山头的黄鹿一样,从不想象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一个温柔善良纯洁朴实的女子形象。综观全篇语句,看似平淡无奇,实责处处洋溢着诗的意境和韵味,耐人寻味,耐人咀嚼,越读越令人回味无穷。

《边城》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七、巧妙的场景设置和含蓄的结尾

《边城》之所以能打动人心,除过上述的几点外,与作者巧妙的场景设置和意味深长的结尾也是分不开的 。比如作者把老船公的去世,安排在大雷大雨之夜。第二天,世界似乎变了样,翠翠的门前成了水沟,渡船也不知道何处去,而那象征性的白塔也坍塌了,这些令人惆怅的场景,无形中烘托 一种悲凉的气氛,使读者不由生出许多的哀伤来。同时,作者结尾时也显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虽然结束很快,但因为含蓄,并不给人草草收场之感,“翠翠带着软软的、酸酸的心情,盼望着傩送回

8

来,但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显得意味深长,引人遐想,耐人寻味,给读者以更广阔的想象天地,虽有淡淡的哀愁,也夹杂着一丝希望。

《边城》的结构异常完美,二十二节,一气合成,而各节又自成起迄,是一首圆满的散文诗。

结束语

总之,《边城》在创作上是成功的,典型地表现了沈从文创作的恬静优美的艺术风格。他的写人、叙事、壮物都是在自然平淡中显露出神情异彩的,整个爱情故事象一首散文诗,处处洋溢着诗的意境和韵味,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语言朴素、洁净、细节描写细腻生动。显示了作者善于从平淡无奇中挖掘出美的艺术造诣。

参考文献:

1.《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66页。 2.《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3.沈从文网上学习资料,中央电大文法部,李平,2004年,11月29日。 4.《沈从文评论》,贺兴安著,成都出版社,1992年10月。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