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赟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禁闭》是萨特的十分重要的作品,萨特借剧中人物
加尔散之口说出了“地狱即他人”。这出剧描绘故事虽然是虚幻的,“地狱”本身也和我们通常了解的不同,但是这样的艺术构思更好地体现出此剧的深刻哲理性。这出戏剧所透露出来的萨特的敏锐的哲学思维和对人生的无尽热情,至今仍对人们把握现实和选择人生道路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激励着人们去追寻自我的本质。
关键词:《禁闭》;萨特;存在主义;内容分析;艺术特色;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J80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5-0215-01《禁闭》是萨特的十分重要的作品,首演于1944年5月27日的这出戏剧,获得巨大成功,被众多评论家誉为法国现代戏剧经典作品。全剧只有4个人物,除一名不参与剧情的侍者外,其余三人,不分主次,在情节和台词中平分秋色。
报社男编辑加尔散生前是个胆小鬼,因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坚持反动的和平主义妥协观点,被抓获后枪决;伊内斯是一个邮政局女职员,是个同性恋者,唆使表嫂抛弃丈夫投入自己的怀抱,致使表哥惨遭车祸死亡,表嫂也为恋情所迷,夜半打开煤气管,双双中毒气绝;作为贵妇的艾斯黛尔,生前是个热恋男性的色情狂,她蒙骗丈夫另求新欢,并淹死私生女儿,气死情夫,她因患肺炎死去。这三个罪人先后被投入地狱,囚禁于一室,又都本性不改,形成三角关系:加尔散为表白自己不是胆小鬼,总想说服伊内斯,而对懒于思考只要男性的艾丝黛尔十分厌恶;伊内斯却怀抱同性恋热望,爱上了贵妇艾丝黛尔,极力排斥异性的加尔散;追求男性的艾丝黛尔,却只对加尔散有意,反而憎恶同性的伊内斯。结果,加尔散不仅未能说服伊内斯,反挨一顿痛骂;伊内斯想把艾丝黛尔揽进怀抱,也始终不能如愿;艾丝黛尔要求加尔散帮她把伊内斯拖出门外遭到拒绝,又唤他用拥抱自己对伊内斯进行报复也不能得逞。于是艾丝黛尔恼羞成怒,抓起刀子向伊内斯身上乱捅。三人之间争风吃醋、嫉妒挑拨、互相猜忌、各不相容。
可以说三个人都是“自愿入地狱”,咎由自取。然而,这出戏剧并不是简单地要说明“善有善很,恶有恶报”这个众人皆知的道理,而是想要“通过荒诞的形式指明自由对我们的重要性。即以行动改变行动的重要性。”这出戏里的“死人”有某种象征的意义。如果一个人苦恼子别人的定见,在别人的目光注视下物化了,不思行动,不力求改变平庸的生活,那么就是死人,或是活死人。萨特借剧中人物加尔散之口说出了“地狱即他人”(而不是我们一般所知道的“他人即地狱”)的名言。
这出剧的法语原名为:HnisClos,原意为法律上的“禁止旁听”,也形象地表明剧中人物互不沟通,互相隐瞒、互相封闭的关系。如果处于恶劣的人与人关系之中,这种痛苦和难熬的生活就如同在地狱一般。这出剧描绘故事虽然是虚幻的,“地狱”本身也和我们通常了解的不同,但是,这样的艺术构思更好地体现出此剧的深刻哲理性。
1荒诞的题材,真实的世界
萨特从人生的非理性和社会的荒诞性出发,为了恰当地表现人际关系他创造了一个封闭的环境条件———二战中长期轰炸期间的一群人被关在地窖内,并且把地窖作为“地狱“,被关押的是“死人”。《禁闭》旨在表现现实,然而选取的却是非现实题材,全部描写都是地狱罪人的矛盾纠葛。作者通过荒诞场景和荒诞情节,形象而奇特地写出了一批荒诞人物在荒诞处境中的真实感受。
2极限的境遇,真切的感悟
在萨特的创作中,往往是特殊条件下的极限境遇,主角总是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生要么死,要么成要么败,要么冲出牢笼要么永远负罪。这是一种两难选择的极限境遇,进退维谷又不能呆立不动,骑虎难下又要当机立断,关系到生死存亡,永劫不复,调和无望,后果可怕,无法延缓,也不能逃避,对人物具有极大的压迫性和威胁的恐惧感。这种悲剧意识源自于古希腊的经典悲剧。同时,这种一开始就是主人公处于绝境,一步步逼近的感觉很能激起人们的参与感,更有利于主题的传达。
3强烈的冲突,深刻的哲理
作为一个哲学家和一个剧作家萨特很擅长把人学哲理化为具体的戏剧冲突。《禁闭》中的“地狱”其实就是反面人生的深刻揭示,“死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实生活中人们的关系,三个鬼魂就是你、我、他。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以其敏锐的哲学思维和对人生的无尽热情,对人们把握现实和选择人生道路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萨特把自己的哲学思辨灌注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之中,用“禁闭”的情境掌控住人们的普遍的感情经验,把观众铸成一个整体,同时,又在囚禁的情境中给了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在他看来这也是人的本质的确定。从萨特精心结构的“地狱”这个情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积极的状态,它激励着人们去追寻自我的本质。也许,真正的、最有价值的选择正是在这种有限的可能性之中,才能最终显现出人的最深刻的本质吧。
参考文献:
[1]尼采.《悲剧的诞生》.
[2]萨特.《为什麽写作》.选自《萨特文集.文论卷.7》.沈志明,艾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3]萨特.《关于“情境剧”》.选自《萨特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4]萨特.《关于<苍蝇>》.选自《萨特戏剧集<萨特谈“萨特戏剧”>》.沈志明选译.
[5]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6]萨特.《文论卷导言》.施康强序.
[7]萨特.《关于<魔鬼和上帝>》.选自《萨特戏剧集<萨特谈“萨特戏剧”>》.沈志明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简介:王赟(1990年-)女,湖北恩施人,本科在读,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戏剧影视文学2008级
文学界.2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