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 墨___ 遴 ! 一生塑 袁娜 二二 一一 西安710062) 毯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及其转型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中图分类号:l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 1)06-0067-02 摘要:现代性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词语,顺应潮流,对于它的概念、起源、发展以及转型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我觉得 从这个视角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会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以往过于偏重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层面所带来的 某些缺憾.同时对整体观照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也有着启示意义,可以促进研究的多样化。 关键词:中国文学现代性现代性转型五四晚清 谈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像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 题.自上世纪末以来,不仅是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核心问 题.而且也是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在今天,不管人们 对现代性问题有着怎样的态度,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现实,即我 们已经处身于一个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之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 现代性已经成为我们的存在方式。 几个层面。但是从基本内涵上来说,则是一种现代理性精神,包 括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现代性发源于欧洲文艺复兴,以科学精 神反对宗教蒙昧,以人文精神发对神权压迫,现代理性精神展开 两翼.带动西方脱离古典时代,进入现代社会。但是中国传统文 化之中没有产生现代性的土壤,无论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还是 佛家文化,都不具备科学精神,因此现代性无从发生。中国的现 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发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 代性是由西方引进的,不是土生土长的,所以,现代性只是西方 学”》,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文章认为:“所谓二十 文化的特产,在中国不可能存在所谓的反西方现代性的现代性。 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至今仍在继续的 一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西方现代性理论 紧密相关,但是中国现代性的起源与西方现代性的发生有着很 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 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人世界文学总体格 大的不同,如果说西方现代性的兴起是主动的,有着一种内在驱 局的进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致力于打通中国近代、 动力的话;那么,中国现代性的发生则是被动的,在外在的西方力 现代和当代的学科分野,是从整体上来把握中国二十世纪文学, 量的逼迫下,一大批有志之士开始追求现代性,以走出民族的困 在内涵上也更加侧重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与世界文学作同步比较 境③。时所显露出来的“现代性”的美学特征①。同时这个概念的提出, 自近代以来,那些追求现代性的先驱者们看重的是现代化技 也必然会引出一个更具学术价值的问题,即中国文学现代性的 术,而非内在的精神,他们对现代性的追求更集中地表现在对国 转型和起源问题,这成为近二十多年学术研究的一大主题。 家富强的渴求方面,也即是看重现代社会化进程,而西方更看重 个人自由的现代性追求,所以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也不可能实 那么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究竟始于何时?自20世纪80年代 中期以来有多种看法。有的人认为始于1898年或20世纪初的 某些年,即清末民初,也有人认为整个2O世纪的中国文学都不 具备现代性②。更多的研究者虽然没有专门讨论过这一问题.但 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的。例如矛盾长篇小说《子夜》的开篇 就是一幅现代都市的壮观景象。 现代性这个观念是在危机的情境下传播进来的,所以它带 在相关文章里还是认同五四时期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起点。 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中国知识分子关照更多的是其启蒙的 但是海外学者李欧梵、王德威以及国内的陈平原等人研究这个 而不是审美的层面,这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独特性决定 问题的时候,则主张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上限前移至“清末民 初”,比如陈平原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上下限时间确定为 1898年至1927年。我自己比较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文学 了中国现代性的起源偏重于拯救危亡,也使许多现代作家都将 注意力集中于国民性改造和民族振兴,用夏志清的话说,就是充 满了“道义上的使命感”和“感时忧国精神” 的现代性的观念是从晚清到五四逐渐酝酿出来的,所以这种转 型应该是开始于清末民初,真正的确立是在五四时期。 本文就试图以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一晚清小说新 论》,以及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两部著作为基 础,去浅析这个问题。 这就导致了从现代性角度出发去研究某一个作家时。会形 成一种心理期待,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内涵。比如沈从文的“反 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湘西所具有的不仅仅是地域、风俗、民族等 一般性文化的含义,而是沈从文特立独行且带有某种边缘性的 文化价值选择,这种选择的意义是远远大于乡土、抒情、田园、牧 歌的,它体现出沈从文文化观念的反现代性。研究者往往只注意 到某个作家“反现代化”的~面,而忽略了同一个作家对“自由”、 “平等”、“法制”的诉求。 对现代性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再重新回到现代性转型的问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现代性、中国现代性的起源和发展、中 西现代性的差异以及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特征。海外学者李欧梵 在他的《文学与现代性》一文中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学术名词, 也可以说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在历史上并没有这个词。甚至文 学上的“现代主义”一词也是后人提出的,也就是说这是后来的 题上。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主流的文学史写作都将中国现代文 学者和批评家对于一些历史、文化现象在理论的层次上所做的 学的开端定格在五四文学革命,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其标志。 一种概括性的描述。 在温奉桥主编的《现代性与2O世纪中国文学》一书中,作者也认 我觉得提出“现代性”这个概念,需要在好几个层次上进行 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真正起点,应该追溯到五四前后.因为只 分析,它不仅是一个文化价值的概念.还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 有五四运动,才给中国人带来真正的思想自觉和文学自觉。进而 作者简介:袁娜(1986.1一),女,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专业方向:现当代文学 ①现代性与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陈晓明。 ②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铁先,上海20062。 ③2O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李扬。 67 l1年6月 第21期总5,29 《 。 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之门,也才有所谓“现代“文学。 颡≥蠢 照 (小说)被压抑的现代性。 应该说王德威的晚清文学现代性的 五四启蒙话语以冲决一切的激进力量 使20世纪中国文学 观点对于过去学界相对比较薄弱的晚清文学(小说)研究具有某 跨人了现代文学的大门。我觉得这种观点是有依据的,最主要的 种开拓型的意义,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多重内 有两点。首先,语体革命的变革,就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即不 涵与多种向度的理解与认识。但是总的来看.他所认为的现代性 再把文学看做社会变革的工具,而是深入到文学本身的语体层 也有局限性,是一种偏狭的现代性,例如现代性被定义的被压抑 面,要求文学存在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在解除文化输入带来的 的现代性的三个面向,首先便是“中国文学传统之内一种生生不 语言危机,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加速了文学的现代转型。其 息的创造力”,然而这种创造力应该说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许多时 次是人的文学的提出。周作人在他的著名论文《人的文学》中把 期都是存在的。为什么其他时期的创造力不能称为现代性,而只 历来的文学分为“人的文学”和“非人的文学”两大类,以是否具 有晚清作家的创造力才能称为现代性呢? 有人道主义态度作为区分二者的标准。他认为新文学的本质在 国内学者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书中也有 于重新发现人,弘扬以个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从而助成人性的 类似的观点,提出“五四”并非决然的断点,晚清和民初的小说创 健全发展。这就对压制人性的封建禁欲主义提出了大胆的挑战。 作实际已经进入了现代小说转型的进程。他从叙事时间、叙事角 “人”的发现,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收获,构成中国文化 度和叙事结构三个层次分别论述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并 由古代走向现代的标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以及“人的 指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基本上是以梁启超、林纾、吴趼 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口号的提出,尤其显示了这场 人为代表的与以鲁迅、郁达夫、叶圣陶为代表的两代作家共同完 文学革命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目标的一致性。 成的”。陈平原此书的意义,一个方面便是开风气,厘清了现代文 五四精神所形成的整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格应该说都是 学的发生点的问题,它并不是一个突变.而是渐变,早在五四前 从这两方面引发的,例如从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看,以现实主义 便已开始。 为主,又有着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发展和 依照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从晚清到“五四”.标志着中国文 交织融合。这种现代性的模式几乎影响了整个世纪。 学现代性的确立。事实上,从晚清开始.随着西方思想文化著作 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及其所追求的现代性规范,在鲁迅的 的大量输入,西方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也被译介到中国,这在 小说创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我们知道,文学的现代变革,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文学秩序,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我觉得 首先表现为文学题材和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而鲁迅的《狂人日 无论是“诗界革命”、“文界革命”,还是“小说界革命”.这个时候 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 的文学已经开始了文学观念、思想、主题、形式、文体、手法、语言 意在“揭露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端”,并以表现的深切和格 等的现代性变革。例如在以农业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社会,文学是 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另外在《药》等小说 以诗文为正宗的,而在以工业文明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中,则是以 中,也已经相当明显地体现了五四一代作家对未来文学现代性 小说作为文学结构中心的。晚清文学革新正好实现了这一历史 明晰的价值诉求和规范要求。鲁迅曾说过“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 的转型⑤。 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所以应该说鲁迅的小说真正做到了内外 综合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如果说晚清文学和民初 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最充分地体现了五四文学的现 文学从不同的侧面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历史进程的话,那 代性价值。 么“五四”文学则对这不同的现代性加以了历史的整合.从而标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五四文学现代性也有弊端,主要表 志着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确立。因为相对于晚清文学革新来说, 现是五四文学的反传统主义,“使中国作家不但与被抛弃的古典 “五四”文学革命是一次更自觉更完全意义上的文学革新运动。 传统割断了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与中国大众和民间传统也割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将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的起点论断为何 断了联系一失去了后者就不可能和群众产生有意义的联系”。但 时.这本身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任何事情的发展都需要一 是也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确实有它的缺陷,难以适应新 个过程 的时代的需要,西方近代文学观念与当时统治中国的“载道”的 文学观念相比,确实具有优越性。 另外一个被很学研究者认可的观点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 参考文献: 型始于晚清。海外学者王德威在他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 [11李欧梵:《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 说新论》中认为我们应重识晚清时期的重要,及其先于甚或超过 [2】温奉桥:《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五四的开创性。“现代”一义,众说纷纭。如果我们追根究底,以现 [3I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 代为一种自觉的求新求变意识,一种贵今薄古的创造策略,则晚 f4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清小说家的种种试验,已经可以当之。在这本书的导论部分,作 【51李杨:2O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 者指出这种被压抑的现代性指陈三个方向:(一)代表一个文学 【6】胡良桂: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转型与发展 传统内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二)“五四”以来的文学及文学史写 【71刘忠:现代文学转型与时间分期 作的自我检查及压抑现象。(三)泛指晚清、“五四”及30年代以 『8]王铁仙: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 来,种种不入(主)流的文艺实验④。而在主干部分,处理晚清说部 『91温奉桥: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次现代性转型 之内或遭贬损之词、或被熟视无睹的四个文类:狭邪、侠义公案、 [1O】兰爱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性”历程 丑怪谴责、与科幻奇谭。不过作者认为正是这些小说体现了他所 【111陈晓明:现代性与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发掘的“晚清小说现代性”,并分别以“启蒙与颓废”、“革命与回 [121张园: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反思 转”、“理性与滥情”、“模仿与谑仿”为题进一步探讨了晚清文学 f13] ̄E晓初:论2O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形成的历史轨迹 ④偏狭与空洞的现代性一评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一晚清小说新论》,王晓初。 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形成的历史轨迹,王晓初。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