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文学种类、文学体裁、戏剧冲突、戏剧环境、悲剧、喜剧、随笔等概念。 文学种类: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或特点划分的关于研究对象的门类。 文学体裁:又称样式,是文学文本具体存在的形式。
戏剧冲突:那些本身是激烈的尖锐的定于戏剧性的可以表现在舞台上并能够让观众看得见的,并且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创造的矛盾冲突。
戏剧情境:是促成戏剧冲突爆发并向前推进的契机,是戏剧人物产生特有动作、完成性格自我表现的客观条件,是戏剧情节的基础。包括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突发事件以及特定的人物关系等。
悲剧: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悲剧泛指一切一切表现人生的不幸、痛苦、死亡而具有悲剧意味的作品,其中包括戏剧作品。狭义的悲剧指在正义和两种力量斗争中,一方的力量压倒了正义的一方,正义的一方最后遭到失败,以致崇敬的感情的戏剧作品。 喜剧:一般是以讽刺、幽默、夸张的艺术手法将主人公行为上的错误、品质上的恶劣、性格上的丑陋及庸俗、落后的社会现象描绘和揭露出来,从而肯定美好的事物的戏剧作品。
随笔:一种将笔触指向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对历史的顿悟、对文化节的理解和阐释的文体,是一种具有思想评论特点和文学品性的边缘文学体裁。
2、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各有那些特点?
诗歌:是饱含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兴、象征、拟人、隐喻、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定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它具有如下的审美特征:
一、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二、诗歌呈现出跳跃性;
三、诗歌的语言特别凝练,更讲究陌生化,具有节奏和韵律,富于音乐性。
小说:最典型的叙事作品,传统小说将人物、情节、环境视为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其特点也与这三要素密切相关。
一、小说能够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
二、小说具有完整、复杂、曲折、生动的情节; 三、小说可以充分具体地描绘环境。
散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指诗歌以外的一切写作文体包括文学作品和科学论文、应用文等。狭义的散文指纯粹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等并列的文学体裁(即通常所称的文学性散文或艺术散文家。它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一、散文的突出审美牲在于它的感发性; 二、散文是最为自在悠闲的文体; 三、题材和样式的多样性; 四、散文的结构盐分自由;
五、散文的语言自然、清新、简洁、优美。
戏剧文学:(概念略)它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一、文学具有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二、戏剧文学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 三、戏剧文学有着分幕分场的特殊特殊结构;
四、戏剧文学的语言富有动作性、个性化和潜台词。
3、文学的边缘体裁:边缘文学体裁是指某些文学作品既有文学的因素,也有非文学的因素,既含有某种文学体裁的因素,也含有其他文学体裁的因素,它不处在某种文学的中心,而处在某种文学体裁的边缘,甚至既可以划归为这种文学体裁,也可以划归为另一种文学体裁。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并非一开始就是今天所指的涵义。在人类童年时代,方学概念非常幼稚和模糊,以后才逐渐获具今天的内涵与外延
从文学本身来说,虽然可划分为很多体裁,但各种文学体裁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壁垒森严的,往往是某种文学体裁中或明或暗地夹杂有别的文学体裁或别的文学体裁的某些因素。各种文学体裁之间并不是区分得那么清楚的。文学体裁的分类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它由最初的比较简单到越来越复杂,要想把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划归到某种文学体裁当中去,存在很多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严格说来,文学体裁的分类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边缘文学体裁现象在报告文学、纪实小说、杂文及随笔等文体当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4、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指作品所写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是真有、实胡的,作者严格按照生活事实本身来写,不虚拟,不假设,不无中生有,不张冠李戴。报告文学总是报道当前的重大当前的重大事件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这些都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的,有确切的时间和地点,人物有真实的姓名、职业、单位,有具体的表现以及原因和结果。如果违背了事实的真实,报告文学就将不成其为报告文学了。报告文学的真正重重命在于它的真实性。因些报告文学不能刻意虚构。
第五章:
1、掌握创作主体、创作客体、艺术触发、艺术构思、形象思维、灵感、创作个性、文学风格等概念。
创作主体:从事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并最终写出文学作品的作家。
创作客体:进入创作主体的实践和创作活动领域,和创作主体发生对象性联系的客观对象。 艺术触发:指的是作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或创作愿望而开始进入创作过程。到
艺术构思:是作家对静默观察得来的、已经烂熟于心的材料聚精会神地进行想象,联想,以
致虚拟、结构、组合,直至按照一定的意图孕育同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又称为艺术思维,它是指创作过程中物理的对象和心理的对象始终以审美的具象
化的形式存在于创作主体的头脑中,作家对其进行选择、加工、虚拟、假设、延伸发展的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渗透其中,构思出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灵感:指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过程中由于思维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 致感悟和认知发生飞跃和升华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
创作个性:指作家的兴趣爱好、禀性天赋、气质性格、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等 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作,并在作品中作为一种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一
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个体性的东西。
文学风格:指在一系列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显示出来的作家的精神个体性。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家,即从事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并最终写出文学作品的作家。
创作客体进入创作主体的实践和创作活动领域,和创作主体发生对象性联系的客观对象。
2、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是怎样统一的?
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的有机统一,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主体的审美心理上和客体的审美特征的融合。 文学创作同人类的其他创造活动一样,都是创造主体和创造客体的统一。只是文学创作活动所追求的并非一种直接现实的实效,而一种审美的精神价值,这种追求使得文学创作中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现为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客体的审美特征的融合。 二 主体的审美追求同所创造的审美形象融合。
4、创作个性和文学风格的关系
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文学风格是创作个性的外在表现。一个作家只有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才能在文学创作和作品里展现自己的风格。
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风格毕竟不是一回事。文学风格本身有严格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表现为文学风格的特征。
文学风格是作家个性的显现,它具体表现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 一个形成了自己创作个性的作家,其风格既有成熟的而凝固的一面,又有不断变化发展的一面。
第六章
1、掌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
文学思潮:指在一定社会历史运动或时代变革的推动下,一些政治文化思想相近、创作主张和审美追求相似的作家共同形成的带有广泛社会倾向性的文动或文流。
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思想倾向、艺术倾向、文学见解、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
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而成的文学派别。
现实主义文学: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创造形象,以真实、具体地反映现实,揭示社会关系的一种文学类型,表现手法主要是写实与白描。
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是真实描写客观外在的的现实与人性、人的机体并以这些为突出特征的文学类型。简单地说,自然主义就是根据观察、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生活的真实描写。
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特别执著于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主观理想代替客观现实,竭尽全力表现人应有的生活图景。浪漫主义执著于主体的理想,着重传达个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个人的主观心灵,抒发个人的主观感情,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现代主义文学:指的是西方从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与发展中涌现的诸多文学观点、文学流派综合而成的颇为庞杂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思潮;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象征主义文学、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等。
2.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各有哪些特点?
现实主义文学
1、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是现实主义的首要特征。这种文学精神具体表现为按照作家自己观察到、感受到、把握到的生活本来面目进行创作。
2、富于真实感、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实有的人、事、物,与生活的表面真实不是一回事,而是一种比生活表面更高的现实,是表现和揭示了隐藏在生活表面现象之内的底蕴的真实。
3、注重写实白描的艺术手法。现实主义文学特别注重写实白描,强调运用精雕细刻的手法再现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可信。
浪漫主义文学
1、 浪漫主义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浪漫主义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生活和理想人物在当时的现
实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它们都源自作家的主观心灵。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浪漫主义崇尚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把大自然作为主要的表现对
象,描写和歌颂大自然的美。
3、 大胆的幻想、奇特的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浪漫主义以超现实的情节、浓郁的色彩、华
丽的语言,编织出非同寻常的理想世界。
现代主义文学
1、 在对待传统问题上,现代主义文学采用否定的态度。
2、 在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中,现代主义文学认为一切真实只能是主观的真实、心理的真
实。
3、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现代主义文学注重塑造个性鲜明、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着重表
现人的全面异化,表现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
4、 特别注重追求新奇怪诞的艺术表现手法。
3、 通俗文学有哪些特点?
1、 通俗文学根本的审美特征在于通俗性。通俗文学的通俗性体现为内容上是雅俗共赏、老
少咸宜、妇孺皆懂的东西,一种为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它不歌颂皇室,不抒写文人学士的谈穷诉苦的心绪,它所讲的是民间的英雄,是民间的少男少女的恋情,是民众所喜听的故事。
2、 通俗文学在表现形式和语言特点上也是通俗的。通俗文学的语言是在群众语言的基础上
提炼加工而来的,保留了群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口语化、个性化的特点。 3、 通俗文学的通俗性并不排斥文学性。通俗小说具备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细致地刻画人
物、展开完整复杂的情节、具体地描绘环境的特点。
4、 通俗不等于庸俗。优秀的通俗文学应通过努力使通俗性和文学性统一起来,不断摆脱庸
俗。
5、 通俗文学富于传奇性。通俗文学的传奇性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的传奇性。 6、 通俗文学具有娱乐性和思想性、教育性。通俗文学的娱乐性和思想性、教育性是统一的,
它一方面可以使人得到身心上的欢愉,另一方面也对人有思想教育作用。
第七章
文学接受的意义
文学接受的意义主要是通过文学接受与创作的互动关系和文学接受与文学的社会功能体验出来。
一、 文学接受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如果把文学接受和文学创作割裂开来,孤立地去考察,就难以揭示它们之间的深刻联系,也难以彰显文学接受的重要意义。它们是双向的互动关系,具体说来,这二者关系是:一方面,文学创作决定着文学接受;另一方面,文学接受也制约着文学创作。 所谓文学创作决定着文学接受,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学创作为文学接受生产出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作品。第二,文学创作为文学接受生产出消费的方式。第三,文学创作为文学接受生产出消费的动力,即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文学创作不仅为读者生产欣赏对象,也为欣赏对象生产接受主体即读者。
同时文学接受不是纯然被动的行为,它也对文学创作产生制约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作家精神劳动的产品,只有在文学接受中才真正成为文学作品。第二,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具有推动作用。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动机和目的正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欣赏需要,没有读者对文学的欣赏需要,就不会有文学创作。所以,文学接受是作家成为真正作家的最后行为。 二、 文学接受与文学的社会功能 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这种影响读者大众,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能力,便是文学的社会功能。 文学的社会功能首先取决于文学作品本身的性质和特征、要素和结构,前者对后者具有依赖性。文学的社会功能还取决于读者构成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这是因为文学是人的精神创作的产品,读者和社会的需要是文学的社会功能产生的前提。
此外,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的实现是只有在读者的积极介入和参与下,通过接受活动,文学作品才能对读者产生社会生产实际作用。所以读者的接受活动是联结文学作品和社会环境的纽带,是文学的社会功能转向现实的中介。读者是文学的社会功能直接指向的对象。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主要是考察文学作品对读者的精神世界的具体作用,。
所以,由此知道文学接受的意义
审美是文学的主导功能
所谓审美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将人带入自由的审美境界,使人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进而推动人的个性和才能朝着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文学这一功能是由文学的审美本质决定的。文学不是一般的意识形态,而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的基本功能就是审美。
审美是文学的主导功能的原因:(1)审美本来就是文学最本质的特点,这决定了文学的主导功能是审美。所谓主导,含义有二:一是审美是各种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和中介,二是审美功能是文学各种功能有机统一的中心和粘合剂。(2)从文学欣赏的目的来看,读者之所以欣赏一个作品不是为了获得认识、教育的作用,而是为了获得娱乐、审美的作用。(3)从文学的欣赏的过程来看,是审美后受教、明理的。审美在先,认识在后。
文学鉴赏的性质 所谓文学鉴赏,就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像、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 文学鉴赏是读者为获得审美享受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虽然包含着认识的成分,但在本质上不是认识活动,而是审美活动。文学作品能使人获得高度强烈的审美享受。所谓审美享受,是人在对审美客体的感性直观的把握中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的状态。 文学鉴赏中的审美享受并不是单一的心理因素起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心理因素互相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效应,这其中最活跃的是情感。情感上的激动正是审美享受的主要内容。读者的感情反应随着艺术形象中的情感因素的变化而回旋起伏,有时甚至可以达到相当强烈的程度。文学作品重在以情感人,文学鉴赏则是重在以情感应。通过情感相互交流,读者便能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这正是一般的科学认识活动所不具有的。
文学鉴赏决不是对作品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读者的创造是建立在作家创作的基础上,因之就称为再创作。读者的接受活动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而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决不会产生完全相同的感受和理解。读者的再创造贯穿于文学鉴赏的全过程。它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作品形象的补充与丰富。读者对艺术形象的补充与丰富,既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能动性的体现,也与文学形象的特征紧密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对艺术形象的全面的审美把握。
再创造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对作品意义的发现与增添。正所谓诗贵含蓄,忌讳一览无余,其他文学作品也一样。文学的表意特点决定了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意义必须靠读者自己去思索,去发现,去开掘,去领会,否则,作品对读者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正因为读者参与了意义的创作,所以,作品的意义并不是一个恒量,而是一个变量,它始终是因人而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此可见,读者的再创造是任何文学鉴赏活动都不可缺少的。
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指由读者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综合新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和鉴赏水平,在具体阅读时,表现为一种定向性的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次范围圈定了接受的可能的限度。简言之,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根据已有的欣赏经验,对作品所作出的一种预判。
召唤结构
所谓“召唤结构”,是由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的、能召唤读者参与的文学文本的结构机制。
文学批评的概念和性质
文学批评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知道,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它既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学接受活动,又是一种具有地位的文学研究活动。而其中心任务则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阐析和评价。
文学批评是人类的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相互交叉、碰撞的产物,介于文学活动和科学活动之间,因而其性质也具有双重性: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科学性表现在:以对文学作品的理性认识为主,其思维形式主要是抽象思维。文学批评又是一种文学活动,作为文学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批评总是与文学鉴赏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总是把文学鉴赏包括在自身的过程之内,总也少不了形象思维的参与。文学批评主要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而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是作家运用形象思维创造的艺术品。这就决定了文学批评必须高度重视文学的审美本质,必须把确定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特征放在中心地位。从文学批评的全过程来说,就不只要进行抽象思维,同时也要进行形象思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