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1324人才工程”的基本内容
“十二五”期间培养选拔:
1. 60名师德高尚,成绩显著,贡献突出,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教书育人楷模(第一层次);
2. 100名教育教学成就突出,教科研成果显著,具有良好教师风范,敬业奉献的名师(第二层次);
3. 30名在学校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名校长(第二层次);
4. 200名精通所教学科教学业务,治学严谨,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科带头人(第三层次);
5. 400名有较好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当地教育教学中起骨干带头作用的教学能手(第四层次)。 二、呼伦贝尔市教育八大发展性工程 1. 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建设工程。 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 3. 职业教育吸引力工程。 4. 学校风雨场馆建设工程。 5. 教育信息化 “三通”工程。 6. 各级各类教育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7. 人才强教内涵发展战略工程。 8. 全面管理提升工程。 三、“12345”工程。
1. “一个一”,即强化一个经营管理(学校的经营管理)
a) 像企业一样“经营” 学校,把学校管理工作视为永恒的主题。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以效益争得社
会的认可;向管理要发展,以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 b)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把安全工作视为自己的生命状态来重视。 c)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以“每面墙壁都说话,一草一木都育人”为理念,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2. “两个二”,即抓好“两个建设”、实现“两个提高”
a) “两个建设”,即组织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一是加强组织建设。二是着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b) “两个提高”,即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教育质量。一是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提高教育质量。
3. “三个三”,即实施“三名”工程、组织三个竞赛、实现“三通”工程
a) “三名”工程,即名师、名校长、名校工程。
b) 组织三个竞赛,即体育竞赛、艺术竞赛、教学活动竞赛。 c) 实现“三通”工程。市教育局网站与各旗市区教育网站互通;2012年各旗市区建立教育城域网,实现“校校通”;2013年各地学校建立校园网,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班班通”,建成拥有音、视频功能的会议和教学评估系统。 4. “四个四”,即推进教育的四个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四个现代化,培养学生的四个能力,推进教科研四级联动
a) 推进教育的四个均衡发展。一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推进校际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全力推进学科教育均衡发展。四是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b) 实现教育的四个现代化。一是思想理念的现代化。二是办学条件的现代化。三是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四是管理水平现代化。 c) 培养学生的四个能力。一是学习能力。二是生存生活能力。三
是实践能力。四是创新能力。
d) 推进教科研四级联动。建立健全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校长、教师四级联动的教科研机制,建立机关干部、教研员、校长听评课制度,完善呼伦贝尔市、各旗市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
5. “五个五”,即“五个关注”的育人理念,提高教师的五种能力,局(校)长应做到的“五个一”,学校文化建设达到“五化”,实施五项工程
a) 树立“五个关注”的育人理念,实施素质教育。一是关注全体学生。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三是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四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五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 提高教师的五种能力。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力。二是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三是提高教师的表达交往能力。四是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五是提高教师适应环境的能力。 c) 局(校)长应做到的“五个一”。每年做到“五个一”,即主持(参与)一个教科研课题;精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撰写一篇论文;做一次教育科研的理论讲座;听好评好一堂课。 d) 学校文化建设达到“五化”。一是生态化。二是特色化。三是人文化。四是信息化。五是多元化。
e) 实施好“五大工程”。一是全力以赴实施好国家、自治区启动的各项工程。二是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三是大力实施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工程。四是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吸引力工程。五是大力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