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果对比分析

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果对比分析

来源:智榕旅游
76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69

·临床研究·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疗效果对比分析

何锐

(新疆地质调查处职工医院 外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6)

摘要:目的 分析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DAIO)的疗效。方法 以2017年2

月至2019年2月间入本院治疗的98例DAIO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均是49例。A组给予小肠内排列术治疗,B组给予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对比疗效。结果 两组的术中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A组的术后指标均优于B组(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16%,B组为22.45%(P<0.05)。结论 为DAIO患者行小肠内排列术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手术,可改善其术后指标,减少并发症情况,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关键词:小肠内排列术;传统肠梗阻手术;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69.047

本文引用格式:何锐.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果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76-77.

0 引言

广泛粘连性肠梗阻(DAIO)是临床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其致病因素为手术创伤和腹腔炎症,在肠梗阻中占比45%左右[1]。临床中多采用保守疗法治疗该病,但易导致肠坏死与腹膜炎等不良后果。手术是该病的常规疗法,传统手术可解除粘连组织,但创面大,常合并新粘连。小肠内排列术是其理想术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研究中以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间入本院治疗的98例DAIO患者为主体,旨在探究小肠内排列术和传统手术治疗该病的疗效,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间入本院治疗的98例DAIO患者为研究主体。经伦理委员会直接审查,且得到批准。随机分成A组和B组,均是49例。其中,A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14-79岁,平均(45.67±4.12)岁;病程1-4 d,平均(2.04±0.22)d。B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15-80岁,平均(46.74±4.03)岁;病程2-5 d,平均(2.75±0.19)d。上述数据对比并无差异(P>0.05),可比较。1.2 方法

松解粘连部位,荷包缝合距阑尾根部1 cm左右的盲肠壁组织,将阑尾切除。使用M-A管做肠内支撑处理,穿过阑尾根部后回到盲肠部位,再插入小肠组织。在距离Treitz韧带(十二指肠悬韧带)15 cm处将肠袢按照盘状排列,将荷包缝线悬吊于侧腹壁部位,于腹外固定M-A排列管,行腹腔引流操作。2周后,待造口与戳孔腹壁形成隧道后,拔除M-A管。叮嘱患者口服石蜡油,每日拔管1次,于2-3 d完全拔除。瘘孔闭合后,肠内残管于术后3周内排出。1.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OT)、术中出血量(BL)等术中指标;住院时间(HST)、通气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术后指标;观察患者的肠瘘、肠管损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切口感染等早期并发症与再发性肠梗阻、间断性腹胀等远期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通过SPSS 16.0软件加以处理,围术期指标用(±s)表示,行t检验,并发症情况用(%)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围术期指标。两组的术中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A组的术后指标均优于B组(P<0.05),详见表1。

HST(d)6.54±1.358.79±1.428.0390.000

通气时间(d)1.96±0.653.08±0.777.7800.000

住院费用(万元)

1.09±0.161.28±0.254.4810.000

表1 对比围术期指标(±s)

分组A组B组tP

例数4949--OT(h)2.01±0.421.92±0.530.9320.354

BL(mL)152.69±20.16151.46±20.09

0.3030.763

1.2.1 B组给予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为患者行全麻处理,切口位置为下腹部正中部位,或从原手术切口直接进入。确定梗阻部位,避免盲目分离粘连组织,保护肠壁腹膜与浆膜,有效松解粘连。切除肠坏死组织,为团块粘连患者行局部清除处理。若梗阻部位不能直接切除,则将原手术切口作为起始点,有效进入腹腔后明确梗阻部位,再给予切除处理。若粘连较广泛,则使用剪刀或手锐性和钝性分离粘连组织,分离小肠,避免造成肠管损伤。若肠管扩张明显,则应行减压手术治疗。若肠绞窄或肠坏死明显,无法有效修补,则应最大化保留肠管,同时给予肠切除与肠吻合治疗,修补浆肌层。1.2.2 A组给予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将全部小肠行游离处理,

投稿邮箱:zuixinyixue@126.com

2.2 对比并发症情况。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16%,B组为22.45%(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粘连是机体防御外来异物与手术创伤的病理反应,其在腹部手术中的发生率较高[2]。其与肠梗阻无必然联系,但当肠管被粘连带明显卡压或肠管成角时便会导致肠梗阻。DAIO是肠梗阻的高发类型,其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传统手术可有效清除粘连组织,但其术后并发症较多,疗效欠佳[3]。小肠内排列术是该病的新型术式,其将全部小肠松解后,利用顺行法或逆行法于小肠部位插入M-A管,依照顺序将小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69期

表2 对比并发症情况[n(%)]

分组A组B组χ2P

例数4949--早期

肠瘘1(2.04)2(4.08)

--肠管损伤1(2.04)3(6.12)

--低血容量性休克

1(2.04)2(4.08)

--切口感染

01(2.04)

--01(2.04)

--远期

再发性肠梗阻

间断性腹胀1(2.04)2(4.08)

--发生率

77

8.16(4/49)22.45(11/49)

3.8570.049

折叠并排列,借助导管弹性时肠管呈半环形,是粘连组织固定在不易发生梗阻的位置[4]。其能够避免应DAIO导致肠管折角等情况。该术式的粘连松解操作较为繁琐,但其安全性高,利于术后恢复。其可利用M-A管行肠道减压处理,以提高患者的肠道蠕动功能,并能在肠管排列完成后行早期肠内营养,避免长时间的肠外营养使肠道粘膜功能降低[5]。其可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具有较佳的远期疗效。但需注意的是:在分离粘连组织时应保护肠管,可直接切除团状肠管;M-A管需要经由侧腹壁引出,并放宽腹膜与肠壁的固定缝合面;置管动作应轻柔;术后应全面清洗腹腔,防止感染。

结果为:两组的术中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A组的术后指标均优于B组(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8.16%)低于B组(22.45%)(P<0.05)。与马锋[6]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小肠内排列术治疗DAIO的效果更佳,

可改善患者的术后指标,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毛剑峰.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

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4):121-122.[2] 尚英民.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的效果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4):123-125.[3] 刘学.小肠内排列术和常规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

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5):31-32.

[4] 陈建名,王永利.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

性肠梗阻的效果比较[J].吉林医学,2018,39(4):620-622.[5] 谭文勇,罗强,张艳丽.传统肠梗阻手术与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广泛

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体会[J].健康必读,2018,6(6):243.[6] 马锋.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

疗效对比[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4(2):126,128.

(上接第73页)

相关资格证书,并不存在临床治疗及用药经验,配以专业设备即可参与治疗。在参与期间应对患者适应症情况予以有效把握,参照治疗计划及药物规定剂量做到慢注、准确、避免渗漏等情况。在注射后检查患者注射部位是否存在疼痛、红肿等情况,同时排除低热,预防过敏反应。此外,每个穿刺位置之间应至少间隔2 cm,并遵循深浅交替注射方式,在每次注射前对注射器作回抽动作,避免将药液之间输注于患者血管内。还应对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予以监测,在使用肉毒毒素时不能与其余肌张力药物联合运用,同时禁止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药物,以保障治疗安全性[7-8]。

用药,避免漏用、多用等情况出现,影响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伴随医疗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临床路径等新型医疗模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中,企业要求医院各部门之间增强沟通与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明霞,尚小侠,史盼.A型肉毒素治疗脑卒中康复患者肢体痉挛

的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1):249-251.[2] 潘伟,张莉彬.康复推拿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治疗

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5):93-95.

[3] 李季,龙忽林,李德华.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痉挛性

足内翻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6,37(3):332-334.

[4] 肖永娟,李玉莲,邓玉玲.毫火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

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8):134-136.[5] 殷玉鹏,梁静,周峰.探究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

状态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1):6164-6164.[6] 黄晓晖.用张力平衡针刺法联合牵张训练法对31例脑卒中后肌痉

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9):90-91.[7] 陆奇志,李争鸣,吴娟,等.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抗痉挛治疗患者

的药学监护[J].中国药师,2013,16(12):1879-1882.

[8] 康晓平,苏婷婷,刘远志.临床路径治疗方案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

复的影响[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8).125-126.

3 讨论

除去上述必要的药学监护,相关人员还需对患者开展用药教育,用药教育内容如下:①明确药物治疗的意义:告知患者抗痉挛药物不能诱发主动运动,应对其运动控制能力予以有效改善,只有减少耗能即可降低拮抗肌阻力。②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知识与预防措施:应及时告知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在患者用药后3 h内均应对其机体反应情况予以观察,并排除头晕、头痛等情况,如存在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师作有效处理。③用药依从性宣教:要求患者在治疗期间遵照医嘱

投稿邮箱:zuixinyixue@126.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