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第4期 No.4 Vo1.27 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yua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1 2006年7月 JIlL 2006 杜甫对前代诗歌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陈西洁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杜甫在诗歌艺术上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博采众长,全面继承了自《诗经》以来我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不仅众体 兼备,而且非常讲究诗歌的表现艺术。宏观而言,他善于学习、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并力求创新,另辟蹊径;微观而言,从语言、 意象、艺术技巧方面,他也善于学习前人,推陈出新,对后代作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杜甫对前代诗歌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可以从对面落笔、反笔见妙、以少总多几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杜甫;对面落笔;反笔见妙;以少总多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91(2006)04--0014--'04 杜甫在诗歌艺术上是一个集大成的作家,“尽得 古今之体势,商兼人人之所独专”。(元稹《唐故检校工 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他博采众长,全面继承了 自《诗经》以来我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成为无体不 能,无体不工的文学巨匠,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 那博大浩瀚的思想内容正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 式表现出来的,杜甫不仅众体兼备,而且非常讲究诗 歌的表现艺术。从宏观上,就诗歌传统而言,他善于学 习、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所谓“别裁伪体,转益多 师”,并力求创新,另辟蹊径;从微观上,在语言、意象、 艺术技巧等方面,他也善于学习前人,推陈出新,点石 成金,恰切形象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思,并对后代作家 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谈谈杜甫 讨前代诗歌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一转换,形成审美联想。 这种笔法最早出现在《诗经・东山》中。《东山》是 一首杰出的征夫诗,描写一位还乡的征夫,在归途中 思念家乡,引发联想,想到久别的家园的荒凉景象,想 到正在思念他的妻子,沉痛深切地抒发战争带给征人 妻离子散,家园破败的痛苦。全诗四章,每章前四句都 是“我徂东山,怊怊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漾”。描 画出淫雨连绵的背景中,一个还乡士卒赶路的画面。 限定了全诗内容都是抒情主人公在还乡途中的所感 所想。第一章写征夫久戍归家途中悲喜交集的心境。 第二、三、四章都是想象之辞,变幻时空,从对面落笔。 第二章想象家园的荒凉情景,对征人来讲,却是“不可 畏也,伊可怀也”,深刻地表现出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把归途征夫快到家时的疑惧心理,人木三分地表现出 来。第三章渐渐将幻觉的细节描绘中所表露出来的思 家之情集中倾注在妻子身上: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杰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对面落笔 刘熙载《艺概・诗概》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 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 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虽说的是绝句,实际上 揭示了诗歌创作中的一条艺术规律,说明诗歌要写得 深曲婉转,需要借助艺术想象。想象是构思的主要手 段,运用想象,可以打破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按照作 者感情发展的需要,进行艺术构思。【1]( 越 从对面落 笔,是诗人通过想象创造诗的意境的手法,依据感情 抒发的需要,改变现实的时空形式,造成空问的自由 收稿日期:2oo6 1-_09 本是他在归途中想念妻子,却幻想出妻子在凝神 苦思,想念自己的情景,“情到极深,每说不出”(沈德 潜《说诗醉语》),只有宕开一笔,转换空间。主人公将 妻子的思念之情体会得如此真切、细腻,自己的思念 之深、之切就不待言说了。末章以想象之笔回忆结婚 的情景,热闹甜蜜的回忆与悲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 作者简介:陈西洁(196 ),女,陕西澄城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一l4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比.从侧面写出了征人对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的向往 及归家前夕的忧虑担心。诗歌立足现实,将现实、想 象、回忆巧妙串联成一体。 曹丕的《燕歌行》继承了《诗经》对面落笔的艺术 手法,笔致更加凝炼细腻: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 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 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 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开篇诗人将思妇安置在一片萧瑟的秋色之中,凉 风飕飕,草木摇落,天空归雁南翔,梁上燕巢空空,在 这冷落的触动思念情怀的清秋时节,女主人公怎能不 “念君客游思断肠”?由“念”君而至“思断肠”,已将思 念之情写到极致,下面不好再渲染,于是诗人让主人 公神思飞驰,想象远在他乡的丈夫此时也在“慊慊思 归”,想念守望在故乡的她。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体会得 如此细致,则她的思念尽在不言中。既避免了描写的 围难.又表达出深情一片。 唐代诗人以宏阔的胸襟广泛汲取中外文化的营 养,将诗歌推向辉煌的顶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昌龄 《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均是 从对面落笔,通过虚拟的幻觉性的人情世相,翻进一 层,从而把自己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委婉而又深刻。如 张谦宜《茧斋诗谈》所评:“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 加一倍凄凉。” 杜甫对前人诗歌艺术技巧非常熟悉,并有意吸 收。其《望月》诗就吸收了《诗经》以来“对面落笔”的手 法,并加以创新,他在以前诗歌由眼前自己思念对方 而设想对方思念自己的单线结构基础上,创造出更为 复杂的多重结构方式,将空间的转换与时间的转换结 合起来,形成回环往复的多重时空结构。 今夜唐 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 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 泪痕干? 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离开北方的家,北上为平叛效 力,不幸为叛军所获,送至沦陷的长安,望月思亲。题 为《月夜》,开篇未写自己看到的长安月,而神驰千里, “今夜唐B州月,闺中只独看”,想象妻子此时在唐5州独 对明月。妻子在唐5州并非独自一人,还有儿女围绕膝 旁,怎么是“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对 首联作了注解。妻子看月,并非欣赏夜景,而是“忆长 安”,而儿女未谙世事,不懂得母亲的“忆长安”,突出 妻子的“独”。诗人被叛军囚禁长安,自己失掉自由,生 死未b。他独对长安月,未直写自己的孤独思虑,而想 象妻子焦心思念自己,更显出自己对妻子的一片深 情,感人肺腑。一人手便摆脱现境,纯从对面落笔。如 浦起龙所评:“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 至。”(《读杜心解》)王嗣爽评“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 之思我,已进一层。”(《杜臆》)如此笔墨,还只是对前 人的继承。仔细品味,诗境婉转深微,回环往复,更胜 前人一筹。“今夜”“独看”“忆长安”,其中透露着“他 夜”“共看”“忆长安”,回忆往昔“共看”,想象未来“共 看”,对面着笔的空间结构中,交织着时问转换。长安 沦陷,一家人逃难到羌村,诗人与妻子同看唐I州之月 共忆长安,已不胜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妻子独看 詹I州之月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 织着忧虑与惊恐。往昔“共看”之忆虽也百感交集,尚 有自己分忧,如今小儿女幼稚难解母忧。体味感情之 细腻、深挚,表达感情之巧妙、传神,无与伦比。“香雾 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进一步 表现妻子“忆长安”。从回忆又回到眼前想象之中, “湿”与“寒”均想象妻子在月下独坐之久,忧思之深。 诗人细腻的体察源于深情的思念,于是不由得急切地 渴望结束这痛苦的生活,“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从时间角度,又转向对未来的希望。“独看”本是现实, 却从对面着想,写妻子“独看”唐6州月而“忆长安”,自 己“独看”长安月而忆唐Ⅱ州,自然包含其中。二人的“独 看”中包含着对往日“同看”的回忆。“双照”从现实的 思念中转向对未来“共看”的想象,同时兼含回忆与希 望:感伤“今夜”“独看”,回忆往日同看,并寄希望于 “何时”的未来。时空变换灵动巧妙,以回环往复的诗 情结构传达细腻丰富的思想感情,词旨婉切,章法紧 密。 从对面落笔,是诗人审美联想活动的一种表现形 式。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 ][P钾 艺术来 源于生活,又不能照搬生活。艺术只能依靠想象来进 行创造,没有通过想象对生活中种种起因进行加工创 造,也就没有引人人胜的、具有独创意义的艺术品。… 杜甫很懂得其中的奥妙,他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 依据生活的逻辑,驰骋想象。艺术想象同时也是一种 情感想象,不是纯技巧的展示,艺术家总是怀着强烈 的感情进行创作。“艺术品是将情感(指广义的情感, 亦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出来供人观赏,是由 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它是运用符号的 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而不是一种 征兆性的东西或是一种诉诸推理能力的东西。”[4]( ) 因此,艺术创作可以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跳出生活的 实际圈子,以艺术家此时此刻的情感逻辑为动力、为 一1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线索来展开想象活动,进行艺术创造。正如钱钟书先 生所言:“据实构虚,以想象与怀忆融和而造诗境。” (《管锥编》第一卷) 杜甫以后的诗人中采用单线式对面着笔的很多, 而能继承杜甫回环往复多重结构并有所发展的只有 李商隐与柳永。尤其柳永,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 来叙事、布景、言情,从而创造出独特的结构方式,将 多重时间结构与多重空问结构巧妙融合。他的[八声 甘州](对潇潇暮雨)、[慢卷蠡由](闲窗烛暗),均为这方 面的佳作。 二、反笔见妙 “反笔”即一反常态的的写法,人的心理是客观现 实的反映。反常的心态,是通过人与其环境之间存在 的特定关系而产生的。这种特定关系通常表现为:人 的思想环境与其活动的环境处于矛盾和对立的状 态。【1](P175)“反”和“正”相反相成,对立而又统一。 “反”是“正”走向极端以后的转折状态,无“正”即无所 谓“反”。文学作品中经常借用“反笔”表情达意,“反 笔”妙在曲折见意。 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路有饥妇人,抱 子弃草问,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 能两相完?”’王粲在兵乱中离开长安向荆州避难,旅 途的情景未作概况性铺陈描述,用“白骨蔽平原”和 “路有饥妇人”两件亲自看到的惨状,来抒发哀愁。“出 门无所见”是反说,言“无所见”,是为了突出下面的有 所见,“白骨蔽平原”是正面写战争的惨象。“路有饥妇 人”六句,着墨不多,却用一种反常的行为,形象深刻 地反映了兵祸的惨毒。通常情况下,母子间是最亲密 的,母爱是博大无私的,母亲会百般呵护自己的孩子。 这是一般人具有的正常人伦关系,而这位母亲却“抱 子弃草间”——做出极反常的行为。人的行为是和其 现实处境密切相关的,是通过人与社会现实间的特定 关系产生的。这首诗直接反映的是东汉末年董卓部将 发动兵乱、攻陷长安的一段历史事件,士兵烧杀掳掠, 吏民死者上万人。“饥妇人”“弃子”即发生在这样的情 境中,这种行为从她所处的特殊环境来说,是正常的; 而与一般人母子间的亲密依存关系相比,却又是反常 的。“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是上两句的发展,“未 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进一步申述、补充说明挥泪独 不还的缘由,同时也表现了饥妇的内心活动。母子之 爱出自天性,是人类的美德,但兵乱却迫使人们背离 了天性,母子不能相顾了。反笔见妙,对兵乱的残酷作 了更深一层的揭露。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从人民 的立场出发,写下了许多诗篇,强烈谴责统治阶级穷 一16一 兵黩武的开边政策。《兵车行》即是其中优秀的篇章。 诗人了解和把握生活的深刻,不仅在于揭露朝廷强行 征兵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还在于他进一步把 笔触伸向现实社会心理,揭露强行征兵、催租导致社 会心理的改变。这种冷隽深刻的揭示,杜甫正是借鉴 了王粲反笔的手法来完成的。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就心理活动而言,这几句表达的,乃是一种反常 的心态。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社会心理是重男 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篇》),这里 的“后”,指子孙,也就是男性后代。人类一向重视生命 的延续,为新生命的诞生而快乐。但是如恩格斯所说: “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 况的产物。”(《反杜林-/6))所谓“孝”以及“不孝有三” 的观念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社会里,“其民聚生 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无 上下长幼之道”(《吕氏春秋・恃君览篇》)。“孝”的观 念,男女的差别,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形成的观念。 随着社会劳动的分工,使男性中心的制度形成而且得 到巩固;“乃生男子,载弄之璋(玉制的礼器)”,“乃生 女子,载弄之瓦(陶制的用具)”(《诗叫、雅・斯干》),就 反映了由于男女社会分工不同而决定的男女社会地 位的不平等。一个家庭没有男孩子,则无人继承祖业, 就“断了香火”,当然对不起祖先,就不孝之至。【 ]这 种观念在中国古代一直流传,并根深蒂固地盘踞在中 国人思想中。在杜甫生活的唐代,它仍是一般人所具 有的正常心态。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却属反 常心态。它是与当时普遍的社会心理背反的心态。由 于连年的战争,男子大量死亡,“边庭流血成海水”,战 争的残酷无情改变了人们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感叹 “反是生女好”,这不是社会观念的进步,它反映的是 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受到严重的精神摧残后心灵的扭 曲。“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只能是人 们的自我安慰,男子埋尸异域,女子又嫁与谁呢?这看 似进步的思想、美好的憧憬背后,隐藏着难以言说的 悲凉愁惨。这就使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残酷无情,在更 深层次上得到揭示。 杜甫继承了王粲的艺术手法,经过锤炼加工,从 王粲对外在场景的叙述转入了对人物内在心灵世界 的揭示,表情宛曲深刻,而又冷隽尖锐。这直接影响到 中唐诗人自居易,《长恨歌》云:“遂令天下父母心,不 重生男重生女。”唐明皇对杨贵妃的专宠,使杨家“姊 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于是导致人们社 会心理的改变,“不重生男重生女”,女儿可以像杨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样,光耀门楣。这种反常的心理揭示,与《兵车行》有 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形成心理扭变的原因不同,心理 扭曲的状态却是相同的。 三、以少总多 怎样恰好地描写景物呢?刘勰认为《诗经》中的写 景可作标准:“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 貌,‘呆呆’为日出之容,‘澡濂’拟雨雪之状,‘喈喈’逐 黄鸟之声,‘嗄暖’学草虫之韵;‘皎日“嘈星’,一言 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矣。”(《文心雕龙・物色》)《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 动,丰富多彩,往往能用少数字来概括复杂的情状,把 情思和形状没有遗漏地描绘出来。诗歌是用独立的宁 眼连缀成篇,试图以少寓多,势必合理地选择恰当的 字词并加以巧妙的结构组合,同时渗入诗人一时的灵 感或深思熟虑后的“情”与“志”,才能造成韵味无穷的 艺术效果。超越了原物代指的简单层面,而且有了某 种难以言传的象征意味。作为文学作品,要求含蓄蕴 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 外之旨”,“言外之意”。 很多作家在创作中继承了《诗经》“以少总多”的 艺术手法。如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 鸣。”王粲《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曹操 以饱蘸愤怒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凄惨、悲凉的图画:连 年征战,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 不到鸡鸣之声,满目荒凉、死寂,惨绝人寰的画面触目 惊心。诗人以少总多,以极其简练的笔墨形象地揭示 了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刻地揭示了东 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实。王粲先言“出门无所见”,正 是为了突出“有所见”,言除了下述惨象外,其他无所 见。“白骨蔽平原”比曹操的表现更进一层,“露”,显 露,暴露。“蔽”,遮住,遮掩,突出死者之多。诗人以点代 参考文献: [1]师长泰.唐诗艺术技巧[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2]高尔基.文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楼昔勇.美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面,以少总多,把当时兵乱中残酷的掳掠烧杀涵括无 遗。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 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对战场惨景 的描写受启发于曹操、王粲,诗歌意境的悠远、阔大又 远远超过二人。以“白骨”意象揭示战争的悲凉,三人 异曲同工。但曹、王描绘的画面是现实的、静止的,强 调“露于野”“蔽平原”的状态,杜甫则言“无人收”,突 出这场兵乱的惨象,既是当前的,也是过去的。死人已 成白骨,当然是过去的受难者,白骨“无人收”一一得 不到掩埋,可见生人也很稀少。从基层一卜看去,中国社 会是乡土性的。 P6)人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 骨肉还得回人这块泥土。[6] 所以死在外边的人, 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人祖坟。人们于道路之 碰见客死他乡的人,也会出于人道将其掩埋,使之人 土为安:所以“白骨无人收”的状况,正与民族的传统 文化心理背反。突出了一面:死者之多;同时也反映了 另一面:生者稀少。这就是诗歌语言涵量所以大的地 方,也是使诗歌内容丰富深厚的表现手法。 同时,“古来”二字把人的视野F}j现实推向历史, 从古至今,战争绵延不断,统治阶级为宣扬自己的文 治武功,开疆拓土,使多少无辜的士兵背井离乡,埋尸 异域。“青海头”是指青海边的古战场,古往今来,发生 过多少次战争,无人知晓;抛下多少尸骨,无以数计。 “君不见”是诗人痛彻心肺的呼喊。在时空的立体交错 中,传达出旷古的悲凉。其中深厚沉实的历史感同于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 避实就虚,想象出鬼哭声啾啾的境界:“新鬼烦冤旧鬼 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阴风惨惨,鬼哭凄凄,为白骨累 累的画面配上了凄凉的音响,自古至今,回荡在青海 头。诗境旷远混茫,包含着深沉的悲剧意识。 l983. [5]房欣.怎样理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J].文史知识,1985 (8):l05一l06. [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oo2. [责任编辑陈刚] 一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