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语文高考作文
【篇一: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简析】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简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材料性质:引用诗歌类(关注人生、哲理)
材料内容(关键词):顾城,《忧天》,夜空,惊恐,引力,流星,漂浮,自由,树根,深深,扎进,地层。 材料特点:引用诗歌也是材料作文中一种常见的引述材料的形式,福建试卷引述的是顾城的诗《忧天》,其主题含义很集中也并不难于理解,只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生自由发挥或是扩展的空间会窄一些,恐怕要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
审题立意:挣脱“地球的引力”,“会变成流星”,“在天宇中飘行”,这虽然在事理上说不通,但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我们是明白的。就是说事物或人不能完全没有限制和束缚,否则就会失去一定的生命或生活的轨迹。“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说生命或人生要根植于大地,要有固定的根基和一定的生命花期。前者说的是人或事物不能追求无限制的自由,后者是说是人或事物要有根基要有限制和约束。所以这是一个关于“自由与限制”“扎实与轻浮”的老生常谈的主题。并且诗意的本身就是一个限制,它否定了“自由”,肯定了“限制”,这恐怕不利于考生写作能力的发挥。
(一)星星要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否则,如果进入大气就会粉身碎骨散落成流星。帆船要在一定的航道上航行,否则,如果陷入茫茫无际的大海,就会变成孤独无助的生命。学做一棵深深扎根于大地的大树吧,只有先扎下坚实的根,才能分蘖出繁茂的生命。
(二)每个人都向往追求自由的生命,然而,自由并不是一段无拘无束的旅程;每个人都
向往如白云一样舒卷自如地航行,然而,舒卷自如也定然会马上漂浮得无影无踪。无论是“枪榆枋而止”的“学鸠”还是“背负青天”的大鹏,也一定是“有所待者也”。“有所待”就是有所要有所依托,有所凭借,有所限制。
(三)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一种约束的力量。河流需要有河岸的约束才能自由流淌,鲜花需要有季节的约束才能自由地开放,风筝需要有引线的约束才能迎风飘举,理想需要有正义的约束才能不发狂。自由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总体含意]作为地球上的生命,要依附地球,深深扎进地层,这是历史形成的传统状况和认知,但是在现实中萌生一种时尚:脱离地球,追求绝对的“自由”——结果将成为无依无附飘行天宇的流星。应该拒绝这种时尚,回归传统。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引力”与“自由”)
[局部含意]例如:题目材料出自顾城的诗歌“忧天”,是不是可以联想顾城最为我们熟知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不是可以联想顾城诗歌风格的演变,他的书法、绘画和其他朦胧派诗人?是不是可以联想对照庄周、李白和苏轼?是不是可以联想“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不是可以联想顾城的人生历程,他的出国、婚变、杀妻和自杀?如果引出如下感悟或联想——我仰望着夜空,它是那样庄严圣洁,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人类终将摆脱地球引力,如同流星,让心灵在天宇栖息、依偎。哦,当然!为了获得这种“自由”,我们要脚踏实地,深深地扎进地层——行不行?……
[阅卷指标]拒绝无依无附的“自由”,深深“扎进地层”。
[选材空间]地球流星、树根地层、神舟飞天、蛟龙潜海、个性培养、孩子成长、切断勇气、出错纠错、事大事小、水任方圆、接受放弃、生活平衡、手机使用、权衡归还、盐卤点制、飞而知之、干扰蝴蝶、梦想未来、意愿选择、沉沙成珠??由历史到未来,“放纵‘自由’或拒绝放纵”无所不在。
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朱大可:
福建省用顾城的诗歌做命题,也可以视为一种进化,但顾城的诗句应该有更好的选择。如果是我,我就选择顾城的诗句作为考题但可以选更好的诗句,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个句子多好,哲理非常明快,句式非常简洁,也有深刻的寓意,比现在引用的那个好多了,那个太杂乱,它的句子一点都不干净。
福建还有自己的诗人,像舒婷,她的诗句,也可以拿来做文章。今年选择诗歌是一次突破,但选的句子不够好,这是一种遗憾。
语文出版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有记者问看了今年高考作文题如何?我答:如同这连绵的夏天的雨,忧郁极了。一是题材远离现实生活。二是立意拘泥狭窄空间。三是思想浅薄之至。四是抑制学生思考、想像和语文多方面能力展示与发挥。总的印象:勉强给60分吧。唉,高考学生作文呵,让我拿什么拯救你?
看了一年又一年语文高考作文题,让我更加坚信:当下孩子没问题老师有,老师没问题出题的有,因为高考是指挥棒呵。高考出题者再这样年复一年的下去,不毁掉中国语文教育才怪!语文教育的唯一出路就是回归语文本来面目,找到出发原点,教真真实实语文,考真真实实生活!
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特级教师 陈成龙
“从提供的材料看,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仍然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陈成龙老师说,从审题上看,今年的高考作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考生要善于抓关键词语,进行挖掘、提炼,把握材料的内涵和主旨,选择最佳切入点。
陈成龙老师认为,这种材料作文有一定的开放性,至少能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但把握主旨仍是关键。比如,从关键词“惊恐”、“引力”、“飘行”、“拒绝”、“自由”、“扎根”等词语中,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有:“人要有追求”;“面对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要勇于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若想成就一番作为,需要脚踏实地”等。(东南网)
福建师大附中 高级教师 薛章辉
“今年的作文题目很好,涵义深远,考生可写空间很大。”薛章辉老师说,从审题上看,最佳切入点是深刻领会材料的内涵和主旨,考生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挖掘、拓展,找到写作切入点。
如何写才有可能拿高分?薛章辉老师举例说,抓住内涵主旨是关键,“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自由是不可取的,要做“深深地扎进地层”的人。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有“理想太高远,实现理想要扎实去努力”“成功需要束缚”“自由是相对的”等等。(福州新闻网)
著名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
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题材很好,能引领扩展考生的人生境界。 “文章是主体情感的体现,不是只有观察生活就够了。”孙绍振对记者说,一味地模仿现实不好,太写实的内容,会
变成机械唯物主义的惯性,窒息考生的想象力。(人民网)
福建省泉州五中 教师 张曦林
这首诗出自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如果把诗歌题目也给同学,个别同学可能免不了会因为题目而偏离诗歌的主旨,写成了“杞人忧天”。而学生最后在立意的确立上又万万不能受2010年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干扰。所以如果从流星无依无附,四处飘行的特点和树根扎根地层的特点对比,并分析原因——大地母亲的引力,或是拒绝自由,我想,确立出正确的立意并不是件难事。但如果抛开诗文,去檃栝以往的范文,或是断章取义,那就谬以千里了。这个题目似乎也有一定的时代性,已有不少学子留学海外,他们最终是成为那看似美妙的自由流星,抑或是回到祖国,扎根大地,这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人生一种艰难的抉择。(人民网)
对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的点评一:
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福建已经连续四年出这种题型,可见该题型有一定的生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学生临场审题的能力。
这道题以一段浅显的现代诗为材料,先表达诗人担心失去引力的“惊恐”,再以漂浮在天宇的的流星和扎根土地的树根作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语言浅显,主题不新,考生可以不必“惊恐”。
不过,从题目所选用的这段材料来看,有几个问题尚需斟酌:
其一,流星是失去引力而成为流星吗?首先,任何物体都受引力所制,地球失去引力,允许
假设,但流星恰恰是某优游状态下的星体受到另一星体的引力牵引而脱离原有轨道,划过天空,为我们所见,才称为流星的,所以“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成为流星”一句不合事理,甚至语义相反。
其二,在天宇中漂浮的自由,和扎根土地的扎实,并非一对相反的概念。“自由”和“限制”相对,如诗中的“引力”的牵制所示;而“扎实”和“轻浮”相对,如诗中的“漂浮”所示。这样本诗的主题就包含了是自由与限制、脚踏实地和轻浮漂浮两组关系,而“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意做一段树根”一句就逻辑不清了。
其三,假如有考生认为,我就是要追求没有引力、没有限制、无牵无挂的生活,不可以吗?虽然这种生活难以达到,但不能羡慕、不能追求吗?庄子不就在追求一种“无所待”的“御风”境界吗?所以,本诗“我要拒绝这种自由”的立意指向让那些不苟同材料观点的考生畏葸不前,有强人所难之嫌。
等等。
本题选用一段现代诗为作文材料,本来可以使国人为之一亮,希望在无趣、无情的高考试卷上留下一点久违的诗意,不料,这段不知出自哪位名家高手的诗歌,不仅极其浅白、缺少诗味,而且还有学理上的缺陷,令人难以卒读,哪里还能写出什么诗意呢?
【篇二:2013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解析】
2013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解析
杨红兵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一首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得抄袭或套作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试题解析
一、专家意见
2013年福建高考材料作文卷品读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语文教育专家点评此题审题难度不大,思考空间大,着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潘新和认为,这道题所供之料是诗歌,内涵较丰富,属于半隐性命意,诗中阐明了作者一半的观点: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拒绝这种自由就是显性命意; 另一半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隐性的命意。就命意而言,隐性的优于显性的。考生要理解该诗的半隐性内涵,才可能较好地选意或定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到了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发现力、概括力、选择力。
厦门一中语文教研组长陈岩立认为, 今年作文材料充满诗性,同时蕴含理性思考,展示了多元的矛盾关系。而矛盾是议论分析的基础。知性与理性兼具,避免了考生在写作时空洞抒情。对考生来说,能否透彻、到位地理解材料的深层意义,决定了其作文水平的高下。一般考生可能会关注到流星与树根、天空与地层、理想和现实的这几组矛盾冲突。层次高一些的考生会关注到流星如果没有地球引力,在空中就会无依无附,没有束缚(自由)的代价是没有归属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厦门六中特级教师朱文真认为,此类材料的立意关键在于抓意象,从树根的角度写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找到精神依托,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逆向从流星的角度写愿做一颗流星,哪怕无依无附,也要追求闪亮的瞬间,以短暂的生命划出美丽的风景;还可以从无依无附、深深扎进等关键词联想到现实中的种种 无根与有根的选择取舍,等等。
二、题目解读
今年福建题树根与流星转向二元对立,即由人生的赛跑转向自由与约束、脚踏实地与心怀理想的矛盾思辨,与前几年单面思维不同,要求考生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学会立体化思考问题。
尽管顾城诗歌素来以朦胧见称,但这一首诗意浅显、明朗,诗人一开始为地球失去引力而惊恐,再以漂浮在天宇的流星与扎根土地的树根做对此,诗人感情倾向明显:拒绝自由,扎根实地。
虽说材料审题难度不大,但拿高分并不容易,一方面要求考生摒弃片面思维,从树根与流星的二元对立寻找统一;另一方面考生应该保留一点文学与浪漫的气质,不要让现实摧毁浪漫的天性。这沿袭福建作文命题一贯风格,既体现文化内涵,又要考察考生哲理性的思辨能力。
首先,抓关键词,提炼要旨,选择最佳切口,材料开放度大,可写内容多,从键词惊恐、引力、飘行、拒绝、自由、扎根等词语中,联系人生与社会,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有:人生价值追求(生命意义彰显);根之本;根与自由;脚踏实地与梦想;拒绝诱惑与甘于寂寞……
其次,分析矛盾,力求深刻,材料呈现出几组矛盾:流星与树根、飘行与引力、低层与天宇等,浅者见其浅,深者见其深。如果只看到流星,没看到状态、原因等对比,如果只分析自由的法则与代价,或者止步于自由背后约束,没联系厚重的大地,深扎大地执着与坚定,是写不出高分作文。只有贴近材料,全面还原和揭示材料的多对矛盾,分析、思考得更为深入,分数才会更高。
在具体写作时,考生用真情实感打动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往往表现得浮躁不安,眼高手低,空怀理想,牢骚满腹,缺乏脚踏实地干劲,遇到一点困难就畏葸不前。为此我们从深扎低层的树根身上获得某种启示与力量。
可以教材、平时阅读中找泉水,古今中外脚踏实地者比比皆是,塞林格甘于寂寞,最终著成《麦田里的守望者》;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潜心编写《管锥编》,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期恬静淡泊,耐住寂寞,扎根牛棚,游走古今中外著作。反之,空谈误事毁己者也不少,赵括纸上谈兵,因战败而悔恨的眼神仍历历在目;马谡盲目指挥痛失街亭,因败北而沮丧的泪水还未蒸干等
可以关注社会热点,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所以在李安的手里就成了电影大作,是
因为其深扎文本阅读与四百多次修改,是因为精益求精工作执着精神,为了将3d技术达到最好的效果,又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将电影效果精确到每个水分之的质感。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淡定看待浮华名利,仍不该本色,然坚守坚守内心深处的灵魂,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人生进行深刻的体悟。保罗o罗曼放弃通用电气公司离副总裁的位置和百万年薪,专攻木工制作,一年后,他出版了世界第一部木工类杂志--《优质木工》,最终成为了木工方面的杰出人物。
总之,高分作文源于平时阅读积累与生活体悟,得力于考生有感而发、勤于思考,体现在思维的梯度性与深刻性。高分佳作
做流星,还是做树根?
福建一考生
在人生道路的前行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追求,有人愿做闪亮夜空的流星--瞬间的壮观辉煌,有人愿做扎进地层的树根--平凡自在的生活,也有人愿做……其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想,当然就有不同的追求,做流星,还是做树根,又有什么区别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析理全面而辩证)
不同的追求,当然会有不同的结果。乔布斯,在事业上与他的伙伴就体现了不同的追求。乔布斯为苹果公司而奋斗,可以说他的追求都体现在苹果上。而他的事业伙伴,却在苹果公司发展期间毅然决然卖掉了在苹果公司的股份,回归平静悠闲的生活。他追求的是自在快乐的生活。很明显,乔布斯和他的伙伴的追求并不相同:乔布斯得到了辉煌的成就。我们不能评判他们哪个更好,但他们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不同结果。(观点明确,客观析理,理性剖析,思想成熟)
不同的追求,只要能彰显生命的意义,都值得称道。沈浩,小岗村的书记。他不辞劳苦,始终站在人民的前列,带领他们摸索前行,最终心力交瘁,倒在了时时刻刻工作的岗位上。李灵,河南师范的一名毕业生。她为了让留守儿童有受教育的机会,用自己的钱办起希望小学。她顶烈日、冒酷暑当街收废报旧书,二十七岁的容颜因为过度操劳而不再靓丽。他们不同的追求,却同样彰显出生命的意义:沈浩的生命虽然短暂如一颗流星,却永远活在小岗村人民的心里、全国人民的心里;李灵虽平凡如扎根地层的树根,却成为孩子们眼中最美的校长。难道他们不值得我们称道吗?(拓展角度,论述追求价值,分析追求的生命意义)
追求虽不同,但心无旁骛、奋斗不止却相同。再美丽的蓝图,在懒汉的手里,也是一张废纸。而奇幻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李安的手里就成了电影大作。这是为什么呢?李安的电影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影迷的喜爱,正是由于他惊人的毅力。他为了得到投资,将小说原稿整整修改了四百多稿,为了让投资人更加清楚明白,又制作了一段七分多钟的动漫帮助理解。这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后来为了将3d技术达到最好的效果,又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将电影效果精确到每个水分子的质感,李安为了自己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奋斗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所欠缺的吗?(异中求同,探析追求的核心--意志层面的价值,思维颇见深度)
司马迁何以能为《史记》倾尽了13年的光阴?李时珍哪能为《本草纲目》研究27年?马克思又怎能耗费40年心血写出《资本论》?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追求,心无旁骛,为了奋斗。(自问自答铺排展开,丰富内容)
朋友,在人生前行的路上,不要在意是做流星,还是做树根,关键在于你能否为自己的追求奋斗不息并彰显出生命的意义。(归结全篇,号召深入肌理)
(内容24分,表达23分,发展20分。总分67分)
简评:这是一篇值得借鉴的优秀议论文,一方面,观点客观、老道、辩证、深刻,依附材料,又不囿于材料,做流星,还是做树根,在作者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追求能而不息奋斗并能彰显生命的意义,这一见解无疑是深刻而辩证,是经得起时间考证的,客观而理性的分析源于考生平时有一双睿智的眼睛,勤于思考的思维品质养成。另一方面,举例论证精当有力,乔布斯和他的伙伴不同追求收获不一样的结果,事例贴合观点,裁剪与分析恰到好处;沈浩与李灵的事例着重细节、详略得当;李安事例富有时代气息,论述重心不偏不倚;最后一组排比举例,例中有析,析串事例,析例结合,增加文章厚重感。
【篇三:2013年高考语文(福建卷)解析版】
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狗吠深巷中,。(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潦水尽而寒潭清,。(王勃《滕王阁序》)
(3)?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5),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6)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解析】(1)鸡鸣桑树颠(2)烟光凝而暮山紫(3)此情可待成追忆
(4)烽火扬州路(5)惶恐滩头说惶恐(6)援疑质理
(每处1分,凡错、漏、添字,该处不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世兵,逃乱在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
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所导火灭会:适逢b、意其穴竟于是意:料想
c、亦阳慑力殆慑:害怕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
【解析】选d。(虞:忧虑,担心)(3分)。
3、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3分)
①是中极暗②烟郁勃满洞中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⑤有泣者,恚者,诟者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选d。(3分)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那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解析】选c。(3分)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初焉,若高阔可步。(3分)
【解析】【参考译文】(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3分)(赋分点:初、若、步)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解析】【参考译文】(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3分)
(赋分点:白、遣、下)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解析】(1)【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解析】(2)【答题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ks5u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觉慧瞒着家里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一天,克明在觉新的屋里看到周报和觉慧的文章,马上就报告给祖父高老太爷。(《家》)
b、一天,林佩瑶姐妹正在谈论慧芳,吴孙甫进来,对慧芳留了个纸条就出走的事大发雷霆,要林佩瑶去把她找回来。(《子夜》)
c、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安置在圣母院的避难小屋,并送来衣食。伽西莫多的关怀爱护,使她摆脱了对这个相貌丑陋的人的恐惧。(《巴黎圣母院》)
d、法庭判马斯洛娃苦役刑。虽然涅赫柳多夫找到庭长,指出这个案子是误判,马斯洛娃没有毒死人命罪,但是没有结果。(《复活》)
【解析】选a e。(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
袁绍为何说孙坚害传国玺病?此后孙绍双方围绕“传国玺”做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解析】【参考答案】(5分)(1)袁绍得知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
【情节要点】①孙坚发誓他没有得到玉玺。②袁绍叫来从孙坚营中逃出的军士对质。③孙袁双方欲动手,被众诸侯劝住。(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媳妇们回头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
焦大因何事醉后骂人?宁国府怎样处治焦大?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选()
【解析】【参考答案】(5分)(2)宁国府半夜派焦大送客回家。
【情节要点】①贾蓉骂了几句,叫人将焦大捆起来。②众人将他掀翻捆倒,拖到马圈里。③用土和马粪填了他一嘴。(意思对即可)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注】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解析】【参考答案】(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2分)(意思对即可)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解析】【参考答案】(2)【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4分)(意思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时尚浅说
黄毓璜
辞典上“时尚”直白的释义就是一时风尚。作为社会流变、生活迁移、价值更迭驱动下的潮汐式性相【注】,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长,成就其推进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还不妨说,时尚作为时代的情感表征,乃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使然。虽然其行也不远,此起彼落,时有变更,却不随一己好恶而兴废,不因拒之纳之而行止,称得上是一位无翼而飞、天生天杀的主儿。
同时,时尚也并非可以简单地一面而论。其本身也具备种种包容的可能:既可孕育诞生之契
机,亦可成为溃靡之温床,事情确实存在两面性。“因势利导”因而成为可能,“圣者时也”的名言,“我行我素”的标榜,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内,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体面前的主观选择和临世态度。
不妨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要不然“ok”、“bye bye”也不至于那么频频挂到男男女女的嘴边。这一方面说明人的“顺变”能力,另一方面呢,也说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他那样说的时候,未见得自己多么酷爱英语。可见,“趋时”大体指向外部关涉,关涉“面子”上的事,跟自己内心的好恶关系不是太大的。这原本毋庸置疑,须得一议的是:这里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压迫人们划一了心志和产生超水平的企求。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诸如婚嫁时房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面对种种时尚如骛趋之或心理失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同样有必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
如果说人除了是一种“物质”存在还分明是一种“精神”存在,那么,“与时俱进”跟“顺时迁变”就不能是一回事。而且,执著于精神性的人还往往抱持跟时尚“对视”的姿态,
所谓“不随俗沉浮”,大体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
“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抗尘走俗”与“超尘脱俗”的起始点。我们无法在普遍的层面上要求人们都成就为精神上的“庞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则是:一个精神强健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不失尊严的人,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中走马,还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摘编自《啄木鸟》)
【注】性相:梵语,“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相”是事物外观的表相。
10、下列对文章所说的“时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所形成的一时风尚,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
b、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和可仿效性特质,决定了其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的不断推进。
c、流行时间虽然不长,但不管人们是喜欢、接纳,还是厌恶、拒绝,也只能追随它的发展方向。
d、存在两面性,既可以成为淘汰旧事物、孕育新生事物的契机,也会成为酿造腐朽奢靡的温床。
【解析】选c。(3分)
11、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解析】【参考答案】【要点】①人具有“顺变”能力,能适应时尚。②人有“从众”心理,往往会趋时逐流。③人都爱面子,易于屈从时尚的压力。(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12、应如何正确面对“时尚”?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3分)
【解析】【参考答案】【要点】①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不超越实际追求时尚。②在时尚面前要有自己的选择。③要保持心灵的高傲,任何情况下都不为时尚所左右。(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瓦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⑥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⑨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⑩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⑾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
老人的心思。
⑿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⒀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⒁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⒂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⒃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⒄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摘编自《人民日报》)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④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⑤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
d、第⑦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