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人力资源
关于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刘军强 青岛铁路经营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 为更好适应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铁路企业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现代物流企业建设,作者从青岛铁路经营集团有限公司这一铁路系统基层单位入手,对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总结主要工作,剖析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步工作方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关键词 企业干部建设 管理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1)21-137-02
一、基本情况
青岛铁路经营集团现设管理部门9个、直属生产经营机构3个,辖管6个分公司、1个子公司。
现有职工243人,在岗干部156人,其中:中层正职19人、中层副职21人、专业技术人员73人、其他一般管理人员43名。
按专业技术职务分: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49人、初级职称65人。按专业类别分:经济类56人,会计类38人,工程类15人。按学历分:硕士研究生11人、大学本科88人、大学专科41人、中专及以下16人。按年龄分:35岁及以下25人、36~40岁16人,41~45岁25人、46~50岁35人、51~55岁 28人、55岁以上27人。
二、主要做法
1.健全完善制度,选好用好干部。一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忠诚、干净、担当”,制定实施了《中层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和中层以下管理人员实施办法》《干部挂职锻炼实施细则》《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办法》等,促进了干部选拔规范化。二是严格制度程序择优选拔干部。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原则,把思想品德、政治素质、廉洁意识、工作作风、业务能力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严格程序选拔任用干部。两年来,提职提级干部21人,平级调整14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13人,一批有管理经验的生产经营人员走上了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三是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适应企业转型发展需要,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分层组织参加业务知识培训。两年来,组织217名干部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各项培训。举办“路远情长”微讲堂,先后举办合同管理、物流管理、党建业务等培训15个,自培干部480余人次,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2.注重实践锻炼,培养后备人才。人才兴、企业兴。始终坚持人才强企战略,把干部人才队伍培养作为“一把手”工程,定期研究部署,抓好落实。一是建立后备人才
库。通过集中调研和年度职代会,组织重点岗位后备人选民主推荐,遴选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人员,纳入后备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挂职锻炼。去年,安排3名优秀青年干部挂职重要岗位,进行实践锻炼。二是以先进氛围熔炼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施“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以先进典型带动培养,由政治素质好、创新能力强、技术业务优的劳模先进和青年技术业务骨干组成,打造青年创新团队。近年来,他们积极开展课题攻关、技术交流,实现了课题成果和专业技术双促进,公司追求卓越QC小组《降低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B品C品率》被济南局集团公司评为优秀成果,该小组还被推荐为“铁道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团队中的年轻技术人员得到了锻炼成长。三是加强青年大学生培养。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全面见习、挂职锻炼、轮岗培养、跟踪考核。结合现实表现和考核结果,给定级的优秀青年派任务、压担子,后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明显提升。
3.强化激励约束,促进作风转变。坚持“严是爱、松是害”的理念,不断完善落实各项激励和约束制度,实施严管理、真考核,激励各级干部担当尽责、展示作为。一是抓好定期集中考核。每年以职工大会形式对子分公司班子及成员民主测评,对考核测评排名靠后的干部进行谈话,点出问题,提出要求。二是抓好日常考核。从严落实《干部不作为问责管理办法》《干部作风督查工作实施细则》《中层以下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提醒、函询和诫勉工作的细化措施》,不定期对干部履职情况进行抽查,对出现苗头的及时谈话提醒,对失职失责的严肃追责考核。三是加大对优秀人才的激励。完善干部评价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职务晋升、评先树优结合起来,既注重给予物质激励、称号声誉,又注重给予个人发展机会,拓展了青年人员成长进步空间。
三、存在问题
1.体制机制欠完善。一是激励机制还不优化。靠市场机制、靠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来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机制还不完善,市场创效、成本节支、经营管理等高层次人才的劳动价值、贡献、效益还与其劳动所得还不尽匹配,
2021.7(下)第21期 总第564期137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人力资源
MODERN ENTERPRISE CULTURE
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二是培养机制还不适应。公司虽然出台了一些干部培养的制度办法,但由于铁路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公司规模变小、岗位减少,可供年轻干部锻炼的岗位、机会受限,加之公司大部分岗位直接面向市场,经营风险较大,单位部门一般不愿把年轻新手安排到这样的岗位上,培养机制难落实。三是管理考核不到位。干部能上能下执行不力,在对各级干部集中考核、定期考核中,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制度还难以百分百落到位,一些制度还有待改进完善,消除操作层面上的不足。
2.队伍结构有短板。一是人员老化足。公司历经多次改革重组,职工不断减少,在没有年轻人员补充的情况下,公司干部队伍的年龄明显偏大,46岁以上干部占57.7%,35岁以下青年干部仅有25人。二是专业人才缺乏。公司有高级职称15人,其中兼职13人;中级职称49人,其中兼职35人。从专业结构看,与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管理等相关的专业人才不足,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需要。尤其是随着黄岛保税库投产运营、物流商贸业务拓展和加工制造等新业务开发,公司急需大批报关外贸、物流商贸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3.用人理念较滞后。一是用人上患得患失。公司干部岗位少,专业性又强,交流难度比较大,比如财务、物流、保税库管理等岗位的人员,因为自身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比较高,不是短期就能掌握的,怕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影响指标任务完成,公司不敢轻易进行干部交流,导致了越是不敢用、越是没人用的问题。二是人往高处走思想作祟。在干部交流中,被交流者大多想交流到好的地方或是岗位上,而交流实施者也大都想顺水推舟,不愿意生拉硬套得罪人,多重因素导致人才轮岗交流困难。三是用人视野不够开阔。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大多数情况下公司选拔任用干部对上汇报请示不够,左右沟通交流欠缺,习惯于企业自身内部,缺乏眼睛向外、积极争取、为我所用的大人才观。
四、下一步对策及建议
1.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之本抓紧抓牢。一是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公司党委一班人,尤其是党政正职,要时刻把人才工作牢记于心、抓在手上,研究好人才工作目标规划。二是完善修订人才工作规划。根据公司转型发展的需要,做好人才资源状况摸底和需求预测,定期修订人才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推进措施。三是明确责任分工统筹抓好推进。细化明确各部门、分公司抓好人才工作的职责任务,并纳入政治工作考核和经营业绩考核,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管理考核,形成培养人才的工作合力。四是大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
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注重人文关怀,关心人才的工作生活,解决后顾之忧。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先进事迹,扩大示范效应,调动各类人才学先创优的积极性,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积极进取的浓厚氛围。
2.把专业人才培养作为企业转型之力抓实抓好。一是加强后备人员储备。突出金融财会、商贸物流、保税业务、物资设备等重点岗位和专业领域,完善公司后备人才库,实行跟踪培养、动态管理,保证后备人才质量。完善后备人员培养机制,通过集中培训、定期谈心、交流锻炼、跟踪考核等方式,加大培养力度。对比较成熟的人选及时选拔充实到各级管理岗位。适应铁路非运输企业转型升级整合和市场化实业化发展需求,加快培育职业经理人队伍,探索竞争性选拔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对新入路大学生管理培养,优化一线见习、挂职锻炼、轮岗培养、跟踪考核制度,促进他们尽快成长成才。二是积极搭建人才培育平台。以专业技术带头人、青年专业人才为骨干,积极打造技术创新团队,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建立公司职业资格库,采取积极政策鼓励职工考取物流、营销、报关等领域职业资格证书,为职工考取资格创造条件。三是加强岗位技能培训。适应安全经营形势变化,以关键岗位人员为重点,加强队伍素质分析和培训需求调查,完善培训计划,强化各类岗位技能培训。探索创新培训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培训手段,解决工学矛盾,提高培训质效。强化政策导向,完善制度措施,激励和引导广大职工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和岗位技能。
3.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促进人才成长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最大效应。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坚持向济南局集团公司推荐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制度,提高相应经济待遇。对获得国铁集团全路职业技能大赛、集团公司级比赛的优秀技能人才,除按规定晋升职业资格外,加大奖励力度,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开展优秀人才评选,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在职务晋升、收入分配、学习深造、健康疗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是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政治地位。强化政治引领,在政治上关心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引导他们积极学习了解党的最新理论知识,为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创造条件,及时吸收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在党代会、职代会中,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在公司人事安排中,注重将优秀人才选配提拔到关键岗位。三是加大力度持续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合理拉开差距,推进人才价值的货币化。在收入分配上,结合绩效考核的不断优化,制定向人才倾斜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灵活的津贴、补贴制度,切实保证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不断得到提高。
138MODERN ENTERPRISE CULTURE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