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学者们众多关注。针对这些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一系列关于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文章旨在帮助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对其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培养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一词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最先提出来的。自此,国内外学者对交际能力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但不论学者们如何界定与划分,交际能力至少应包括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或称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以及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能力。”(高永晨 2006 26)[1]而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交际能力的延伸。对此,学者们的理解不尽相同。例如,Meyer(1991)[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面对外国文化的代表的言行、态度和期待时,一个人所具有的得体、灵活应对的能力;Starosta(1996)[3]则认为, 交际者在具体的环境中商讨文化意蕴、辨析文化身份,有效而得体地进行交际的能力被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胡文仲、高一虹(1997)[4]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文秋芳(1999)[5]提出另一个界定模式,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
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指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后者指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这些界定基本思想是相同的,即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本族语人群与非本族语人群之间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也指任何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能力。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并且在其准则、规范、行为模式的表象下,具有整套的价值系统、社会风俗、道德观念、思维特征等,它们很大程度地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其它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能有效加强交际效果。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效率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
二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长久以来,外语教学的研究就一直致力于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国际交流传播领域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尽管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在真正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很容易忽略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代表的内涵。在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即听说读写,但是我们很少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必须的文化交流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在书面表达方面能力出色,但是在面临真实的跨文化交流情境时,由于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匮乏,交流无法顺利有效地进行。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式
高一虹(2002)[6]认为,比较流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的培养方式为构成三分模式、行为中心模式和知识中心模式。其中,构成三分模式与心理学密切相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行为中心模式则在西方盛行,这种模式强调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应以实践为主,认为交际行为实践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点。因此,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跨文化情境中的个人适应、人际互动和任务完成效率。因为良好的文化适应和人际互动能力能促使人们在跨文化情境中进行有效交际。这种模式更适用于出国人员的短期培训,例如,世界大战中,美方对参战军人进行短期的语言培训,以便美军尽快融入战争区域。第三种模式是知识中心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广受欢迎。知识中心模式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测试。从构成三分模式的角度看,知识中心模式侧重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认知层面,它在课程设置、教学和成果检验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趋向操作便利性,因此受到教师的欢迎。
但是,几种模式在中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情境中局限性较大。第一,行为中心模式强调实践,同时还有实践结果,但是鉴于在学校课堂情境中,实践对象(即目的文化和行为目标)不能明确,因此针对其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难以进行,即使进行了也收效甚微。第二,在中国外语教育界广为流传的知识中心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方式往往不具备
启发性,学生难以举一反三,因此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难以应用所学知识;另外,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会抹杀了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与时俱进被定势淹没。因此,我国的外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急需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寻找新的出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