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探文化遗产的完整原真性

初探文化遗产的完整原真性

来源:智榕旅游
初探文化遗产的完整原真性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是唯一一个没有断层而传承至今的古文明,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丰富。我国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截至2006年7月,已有33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总数位居世界第三。

国内遗产多是以景区形式出现,收取门票发展产业,近一段时期大搞复原遗址,遗址公园等等,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遗产保护已经成为我们当代生活的重要领域,对于一些价值显著的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人们不再为它们的生死命运争论,而是将它们看作构成地域文化的独特资源和珍贵财富。在我们现在不少城市与地区,由政府、开发商和建筑保护专家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的遗产保护实践正在迅速成长。

事实上,我们已经遇到了关于历史建筑如何保存的众多困惑,看到了各种由于对历史的无知而造成的“保护性”破坏,也看到了为急功近利的旅游产业而臆造的假古董。就是在所谓的保护专家当中,一座历史建筑究竟如何保存、如何利用才算真正尊重并保存了遗产的价值,其意见实际上也是莫衷一是、甚至完全相左的。原真性成为近年来历史保护的关键概念,这表明,保护的进程已经需要我们在理念与实践上向着更深层的目标迈进。

一.原真性、完整性的概念

历史建筑经过时间的洗礼有的已斑驳不堪,有的岌岌可危,这时的它们是真的但无法长久保存,而要保存保护不可避免的就需要修复,以什么样的方式修复,修复成什么样子,修复之后他还是他吗?它还有原真性、完整性吗?

什么是原真性,我以为分为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作为文物,它有不可复制性,是独一无二的,残破带来的历史的气息事真实的、直观的,有很强的感染力。

精神上,它应当传递当时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核以及价值观。

真,为货真价实,世界是真的,人也是真的,生活是真的,东西也是真的,原真性在我看来是说的一种状态,一种“真”的生活状态。

而完整则不止是一个个体的完整,而是环境与文化的完整。应该是整体的完整。

二.历史街区

1.关于历史街区原真性

历史街区,是指“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记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原真性或真实性(Authenticity)是国际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原则囚,从法国文物建筑学派奠基人杜克提出的“风格修复”到英国文物学派提倡的“绝对保护”,再到意大利文物学派基于“全部历史信息”的保护;从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的“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到1994年《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真实性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反映出不同时空的人们对其的理解和诠释。历史原真性与生活真实性、风貌完整性一起作为历史街区的基本特征,也成为历史街区保护的基本原则。

在国内,对单体历史保护建筑的保护已经较为普遍地采用了原真性的修复手法,然而,在面对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时却往往忽略了整体历史原真性的保护。导致了某些保护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2.关于历史街区生命力的创造

当前,在全国各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发掘并延续城市历史空间的化价值已经成为传承各城市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重要环节。但在保护城市历史街区已成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的时候,我们的保护依然存在着片面性。大量的保护工作所得到的依然只是“皮囊一副”,留存下来的街区只有历史没有生命力,变成了游客远观而亵玩的“文物”。

历史街区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资源的聚集和展示,还深刻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保护历史街区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对其空间形式的保存,更重要的是对其生命活力的延续。对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其生活形态的保护和对社区网络结构和生活的真实性的保护,成为延续历史街区生命活力最原始最核心的保护方式。然而此类保护模式在新的生活生产方式下往往不能达到最有效率的保护,不能够为历史街区的活力提供足够的动力因素。于此,合理改变部分历史建筑遗产的使用功能以及利用方式成为保持历史街区生命活力的更有效的方式。《威尼斯宪章》和《内罗毕建议》为历史建筑遗产的再利用奠定了基础。其主要思想就是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相关环境进行保护、更新、再利用,从而达到该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积极发展。

三. 对保持历史原真性与创造街区生命力的一些看法 1 .是政府开发还是个人投资

历史遗产保护是一个公众事业,然而对于某些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打着历史遗产保护的幌子做着全然商业开发的事实也是存在的现象。这样不但不能起到对历史遗产的保护作用,更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历史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于破坏之后很难再进行恢复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政府对于历史街区的开发权或者开发监督权的控制尤为重要,必须从一而终控制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避免出现由于过度商业开发而导致的街区生命力过于旺盛以及原真性的大量流失。

2 是个别行为还是公众参与

对公众的保护意识的培养是历史遗产保护软性行为的关键。战争时期的“人民战争”思想可以在歷史遗产保护中得到很好的运用。政府与开发者的保护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作为广大使用者的公众若是加入到保护与开发当中来,原真性与生命力的体现将会变得容易许多。公众的破坏强度与审美、观赏品味能够左右原真性的流失,公众参与热情的高低将影响历史街区活力的焕发。

3 是大面积保护还是小面积留存

历史街区保护面积大小对保护形态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大面积的街区保护可与外界形成一定程度的隔离,使其内部保持原有存在状态,原真性更易于保存,同时对活力的解放也趋于更多种方式,甚至有可能保持其原有功能不变(比如历史别墅区可依然用作居住用。而小面积的街区(极端情况为某一建筑单体)所受到外界的影响则比较大,它的使用功能与建筑表面状态往往要与周边建筑相协调。同时,其活力也将为周边环境所左右。

4 是保护开发还是保存待开发

对于大多数历史遗产而言,保护的最终目的都是开发,或是用于旅游观光或是用于商业或是用于居住。然而,我们现在太多的开发与保护有点操之过急。良好的保护基于完善的分析与先进的技术,分析是对最终开发与活力再现的铺垫,技术是对原真性保存的保证。试想,对于大多数存在了几十直到几百年的历史遗产,一年两年甚至十年的等待真的能对其造成很大的破坏。所以,在无法正确保护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先完整保存下来,然后研究该如何保护。

四.结语

历史遗产保护是一个长远的连续的过程。过去的建筑是当下的历史遗产,现在的建筑是未来的历史遗产。历史街区保护要处理的不仅仅是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也是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保护历史街区的原真性就是为了使其特质能够在未来存在,创造历史街区的生命力就是为了创造与延续其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 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