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段艰辛的过程
文化遗产是人类先祖物质劳动成果的证明,也是人类精神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物价宝物。它们是人类历史的记忆,它们蕴含着各个民族独有的民族特色与感情。
中华上下5000年的文明,文化的源远流长,然历史古迹却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引用杜牧的《江南春》的一句就是“多少楼台烟雨中。”如秦朝的阿房宫、三国的铜雀台、唐代的长安城、清朝的圆明园……古代的人相对与现代人是较为野蛮的,无知的。当时的人没有什么文化传承意识,更没有文化遗产这种观念,所以难免出现像“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等毁坏历史古迹的行为。相比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认识的现代,我国的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某些方面做得还有欠缺。一些旅游价值高的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而一些旅游价值低的文化遗产却落入荒废的命运,有些甚至面临拆毁。眼下,随着城市的改造和建设进程的开展,一片又一片的新建筑正在拔地而起,而同时,一片又一片的文化遗迹正在这块土地上消失。远的不说,就拿北京这个荟萃了传统文化和古代建筑精华的“首善之区”来说,近年内,我们就已经目睹了赵紫宸故居、粤东新馆、曹雪芹故居遗址等等一系列宝贵的古建筑的消失。然而消失的遗迹不但是以上报道的几个,在中国更多的不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古迹在得不到保护下慢慢消失,或者因为地产开发项目的涉及被拆毁。
例如,现在岌岌可危的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历经岁月沧桑和人为的偷窃毁坏,已经残缺不全。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在此,当我们祖先留下的遗产被践踏,被遗忘,被遗弃的时候,更多的人是麻木的,也有不少人会站出来保护它们。
中国人功利性较强,这话的确不假。眼下,一个开发项目与历史遗迹保护发生冲突时,很多政府部门会选择前者,说白点就是为了经济利益。然而那些得到保护的文化遗产,也毫无保留的开发为旅游景点,追求其经济利益。
中学时曾学过一篇余秋雨关于莫高窟经文保护的课文《道士塔》。文中借王道士贪婪的形象,讽刺了当时愚昧,贪婪的一批人。王道士是有名有姓的莫高窟的罪人,可以唾弃他,可是那些无名无姓的罪人呢?他们比这个农民出身的道士有学问、有财力和能力,可是他们却无动于衷,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罪人,那个道士最多也只是一个小丑而已……文中写道,当我们的典籍被当成破烂以低价收买的时候,我们的民族在滴血。然而流血过后,伤口是会好的;但民族文化遗产一旦流失,却难以追回来。如今莫高窟的经文大都藏于国外,这是在向世人展示我们民族拥有一段怎样的屈辱史,一段怎样的文化遗产被掠夺的故事。
说道保护文化遗产,我国最近的确加强了保护力度。然而保护文化遗产,不单需要硬性保护,也需要软性的保护。这里讲的硬性保护是指:国家政府出台的政策、资金、保护设备等物质性的保护;软的保护是指作为文化遗产拥有者之一的人民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以及应具备的保护文物的基本知识。近期可以央视拍摄了名为《手艺》的大型纪录片,就是用于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说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出现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继承人。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想普通的文化遗产那样是有形的物质,一旦没有继承的人,就会绝迹。这是一个让人很烦恼的问题,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不适合现代的潮流,保护起来比较麻烦。在此,我认为可以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有形的形态进行保护。例如,把那些难继承或者少人继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科技手段把流程、工艺、材料等记录下来,待日后有继承人后将其复原。虽说如此,但手艺这类绝活也并非说靠科技就能随便复原的。因此最好保护它们的办法就是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的市场,在传承中将其发扬光大,科技手段只是最后迫不得已的方法。
对于文化遗产的管理,文化遗产可以适度用于旅游开发,开发其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的作用,然而过度的开发利用会损毁遗迹原有的面貌。合理的文化遗产管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但我国保护文化遗产发面工作的起步尚早,因此在管理发面要吸取国外的经验。在管理方面需要做到四点:一是分等级管理,对于不同等级的文化遗产,管理者的学术级别和业务能力的标准应当不同,管理制度也应有所区别。对于高级别遗产,应向上集权;对于低级别遗产,应向下放权,包括以更灵活的方式,让社会去经营。二是以法规与标准进行管理,在文化遗产问题上,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制定和贯彻管理法规与标准。在我国,各级、各地的文化遗产问题是相当共同性、普遍性。这说明有继续完善法规和标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三是应与时俱进地进行管理,文化遗产的服务对象已由过去的少数人享用,发展为全社会、国际性、甚至全球性享用。这样,文化遗产事业已不仅是文化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四是根据中国特点进行管理,这一特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背景特点,这是指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与制度;其二是资源特点,这是指中国文化遗产的类型。
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传承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作为一位公民,我们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也是文化遗产的管理者,更是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文化遗产经历过古代的战火,近代的侵略,文革的践踏已岌岌可危,保护刻不容缓。倘若现存的文化遗产也消失殆尽,我们的后代将来也是能翻阅前人留下的文献来了解文化遗产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