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

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

来源:智榕旅游
【 导语】七⾔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在押韵、粘对等⽅⾯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下⾯是分享的七⾔绝句古诗⼤全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篇⼀】七⾔绝句古诗⼤全及赏析:咏柳  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赏析

  ⾸句写树,柳树就像⼀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的美⼈。柳,单单⽤碧⽟来⽐有两层意思:⼀是碧⽟这名字和柳的颜⾊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发、互为补充的。⼆是碧⽟这个字在⼈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字⽤典⽽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歌》,其中“碧⽟破⽠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家⼥”,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家碧⽟”这个成语。“碧⽟妆成⼀树⾼”就⾃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联系起来,⽽且联想到她穿⼀⾝嫩绿,楚楚动⼈,充满青春活⼒。

  故第⼆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答,是⼆⽉的春风姑娘⽤她那灵巧的纤纤⽟⼿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给⼤地披上新装,给⼈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喻和设问结合起来,⽤拟⼈⼿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然的⼯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诗的结构独具匠⼼,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的运⽤上,既晓畅,⼜华美。

【篇⼆】七⾔绝句古诗⼤全及赏析:望天门⼭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孤帆⼀⽚⽇边来。  整体赏析

  天门⼭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的关系着笔。第⼀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总写天门⼭,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去的壮阔⽓势。它给⼈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本来是⼀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成为东西两⼭。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指河西的华⼭与河东的⾸阳⼭),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命⼒的事物,显⽰出冲决⼀切阻碍的神奇⼒量,⽽天门⼭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条通道。

  第⼆句“碧⽔东流⾄此回”,⼜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和反作⽤。由于两⼭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句是借⼭势写出⽔的汹涌,那么这⼀句则是借⽔势衬出⼭的奇险。有的本⼦“⾄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势。可⽐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触⼭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东流⾄此回”,同样是描绘万⾥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七⾔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相对出,孤帆⼀⽚⽇边来。”这两句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句写长江江⾯的远景,点醒“望”的⽴脚点和表现诗⼈的淋漓兴会。诗⼈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个地⽅遥望天门⼭,他“望”的⽴脚点便是从“⽇边来”的“⼀⽚孤帆”。读这⾸诗的⼈⼤都赞赏“两岸青⼭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不动的⼭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脚点“望天门⼭”,那⼤概只会产⽣“两岸青⼭相对⽴”的静态感。反之,⾈⾏江上,顺流⽽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姿

时,“两岸青⼭相对出”的感受就⾮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过程中“望天门⼭”时天门⼭特有的姿态,⽽且寓含了⾈中⼈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似乎正迎⾯向⾃⼰⾛来,表⽰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的情景,和诗⼈欣睹名⼭胜景、⽬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的激情,这⾸诗便在描绘出天门⼭雄伟景⾊的同时突出了诗⼈豪迈、奔放、⾃由洒脱、⽆拘⽆束的⾃我形象。

  这⾸诗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个字,但意境开阔,⽓魄豪迈,⾳节和谐流畅,语⾔形象、⽣动,画⾯⾊彩鲜明,充分显⽰了李⽩豪放飘逸的诗风。

【篇三】七⾔绝句古诗⼤全及赏析:回乡偶书⼆⾸  其⼀

  少⼩离家⽼⼤回,乡⾳⽆改鬓⽑衰。  ⼉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

  离别家乡岁⽉多,近来⼈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春风不改旧时波。  整体赏析

  第⼀⾸是久客异乡、缅怀故⾥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之情。在第⼀、⼆句中,诗⼈置⾝于故乡熟悉⽽⼜陌⽣的环境之中,⼀路迤逦⾏来,⼼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返归,鬓⽑疏落,不禁感慨系之。⾸句⽤“少⼩离家”与“⽼⼤回”的句中⾃对,概括写出数⼗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伤“⽼⼤”之情。次句以“鬓⽑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的“⽼⼤”之态,并以不变的“乡⾳”映衬变化了的“鬓⽑”,⾔下⼤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为唤起下两句⼉童不相识⽽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幅⾃画像,转⽽为富于戏剧性的⼉童笑问的场⾯。“笑问客从何处来”,在⼉童,这只是淡淡的⼀问,⾔尽⽽意⽌;在诗⼈,却成了重重的⼀击,引出了他的⽆穷感慨,⾃⼰的⽼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弦外之⾳却如空⾕传响,哀婉备⾄,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敷粉,了⽆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表现;虽为写⼰,却从⼉童⼀⾯翻出。⽽所写⼉童问话的场⾯⼜极富于⽣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久客伤⽼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饶有趣味的⽣活场景所打动。

  第⼆⾸可看作是第⼀⾸的续篇。诗⼈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之余,⼜不免发出⼈事⽆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多”,相当于上⼀⾸的“少⼩离家⽼⼤回”。诗⼈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意思,⽆⾮是因为⼀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事的议论:“近来⼈事半消磨。”这⼀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杜甫《赠卫⼋处⼠》)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引出的种种嗟叹,⽆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统之地⼀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的⽬光从⼈事变化转到了对⾃然景物的描写上。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个年头,⽽在四围春⾊中镜湖的⽔波却⼀如既往。诗⼈独⽴镜湖之旁,⼀种“物是⼈⾮”的感触⾃然涌上了他的⼼头,于是⼜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的⼈事⼏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反衬,正好从反⾯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事⽇⾮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多”“近来”“旧时”等表⽰时间的词语贯穿⽽下,使全诗笼罩在⼀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氛之中。与第⼀⾸相⽐较,如果说诗⼈初进家门见到⼉童时也曾感到过⼀丝置⾝于亲⼈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章本天成,妙⼿偶得之。”《回乡偶书⼆⾸》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化境。诗的感情⾃然、逼真,语⾔声韵仿佛⾃肺腑⾃然流出,朴实⽆华,毫不雕琢,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读者引⼊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活、发于⼼底的好诗,是⼗分难得的。

【篇四】七⾔绝句古诗⼤全及赏析:凉州词⼆⾸  其⼀

  黄河远上⽩云间,⼀⽚孤城万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其⼆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回。  汉家天⼦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整体赏析

  据唐⼈薛⽤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唱曲宴乐,三⼈便私下约定以伶⼈演唱各⼈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适也有⼀⾸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位⼥⼦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为传唱的名篇。

  第⼀⾸诗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漠壮阔的风光。⾸句抓住⾃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云间”的动⼈画⾯: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象开阔。诗⼈的另⼀名句“黄河⼊海流”,其观察⾓度与此正好相反,是⾃上⽽下的⽬送;⽽李⽩的“黄河之⽔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海流”和“黄河之⽔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泻千⾥的⽓派,表现的是动态美。⽽“黄河远上⽩云间”,⽅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种静态美。同时展⽰了边地⼴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次句“⼀⽚孤城万仞⼭”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云间”是它远⼤的背景,“万仞⼭”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是唐诗习⽤语词,往往与“孤”连⽂(如“孤帆⼀⽚”、“⼀⽚孤云”等等),这⾥相当于“⼀座”,⽽在词采上多⼀层“单薄”的意思。这样⼀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愁绪联结在⼀起,如“夔府孤城落⽇斜,每依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句“孤城”意象先⾏引⼊,为下两句进⼀步刻画征夫的⼼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转,引⼊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客⼉”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想要折⼀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怀着这种⼼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门关”也就⽔到渠成。⽤“⽟门关”⼀语⼊诗也与征⼈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阔的⼼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能如此⾃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的典型代表。

  第⼆⾸诗反映了唐朝与北⽅胡⼈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些历史事件。开元年间,突厥⾸领⼩杀曾乞与⽞宗为⼦,⽞宗许之。⼜欲娶公主,⽞宗只厚赐⽽不许和亲。后⼩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岂合为婚姻?”后⼩杀遣其⼤⾂颉利发⼊朝贡献,颉利发与⽞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宗引⼸傍射,⼀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圣⼈神武超绝,⼈间⽆也。”后来⽞宗为其设宴,厚赐⽽遣之,最终不许和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领⼼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宗的⽂治武功,说明其威势⾜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这⾸诗从侧⾯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领求和亲的失望⽽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充满了民族⾃豪感。

【篇五】七⾔绝句古诗⼤全及赏析:送元⼆使安西  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故⼈。  整体赏析

  《送元⼆使安西》⼀诗,语⾔朴实,形象⽣动,由于运⽤了巧妙的艺术⼿法表达了浓郁深挚的感情,道出了⼈⼈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在唐代便被谱成歌曲演唱,成了离筵别席上的送⾏之歌,称为“阳关曲”。⽩居易《对酒五⾸》之⼀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杯酒’”。王维的这⾸诗之所以另有⼀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有⼈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句不可能为“第四声”。从⽩居易的诗句来看,唐代应是反复唱此诗的“西出阳关⽆故⼈”。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氛,为送别创造了⼀个愁郁的氛围。清晨,渭城客舍,⾃东向西⼀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氛浓郁。“朝⾬”在这⾥扮演了⼀个重要的⾓⾊。早晨的⾬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道上,平⽇车马交驰,尘上飞扬,⽽送别的

时候,朝⾬乍停,天⽓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得很有分⼨,显出这⾬澄尘⽽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愿,特意为远⾏的⼈安排⼀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是作者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起,⽽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此刻,却因⼀场朝⾬的洒洗⽽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新”。平⽇路尘飞扬,路旁柳⾊常会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场朝⾬,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所以说“新”,⼜因柳⾊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幅⾊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然环境。这是⼀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种轻快⽽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遥望,等等,⼀概舍去,只剪取饯⾏宴席即将结束时主⼈的劝酒辞:“再⼲了这⼀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朋友了。”诗⼈像⾼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的镜头。宴席已经进⾏了很长⼀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的惜别之情在这⼀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的这句脱⼝⽽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写惜别,是⼀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的⽟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中是令⼈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会经历万⾥长途的跋涉,备尝独⾏穷荒的艰⾟寂寞。因此,这临⾏之际“劝君更尽⼀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且包含着对远⾏者处境、⼼情的深情关⼼,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者来说,劝对⽅“更尽⼀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他的⼀分情谊,⽽且有意⽆意地延宕分⼿的时间,好让对⽅再多留⼀刻。“西出阳关⽆故⼈”之感,不仅仅只是属于⾏者的。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时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杯酒”,就是不⾃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式。诗⼈没有说出的⽐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刹那。

  这⾸诗所描写的是⼀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乐府,成为最流⾏、传唱最久的歌曲。【篇六】七⾔绝句古诗⼤全及赏析:别董⼤⼆⾸  其⼀

  千⾥黄云⽩⽇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知⼰,天下谁⼈不识君?  其⼆

  六翮飘飖私⾃怜,⼀离京洛⼗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今⽇相逢⽆酒钱。  整体赏析

  在唐⼈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深,但另外⼀种慷慨悲歌、出⾃肺腑的诗作,却⼜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与渭城风⾬涂上了另⼀种豪放健美的⾊彩。⾼适的《别董⼤⼆⾸》便是后⼀种风格的佳篇。在这两⾸送别诗中,⾼适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说得激昂慷慨,⿎舞⼈⼼。

  第⼀⾸诗,写别离⽽⼀扫缠绵忧怨的⽼调,胸襟开阔,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天涯若⽐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前两句“千⾥黄云⽩⽇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其内⼼之真,写别离⼼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故能悲壮。落⽇黄云,⼤野苍茫,唯北⽅冬⽇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势。⾼适于此⾃是作⼿。⽇暮黄昏,且⼜⼤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难禁⽇暮天寒、游⼦何之之感。以才⼈⽽沦落⾄此,⼏使⼈⽆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不能为之⽢⼼。这两句以叙景⽽见内⼼之郁积,虽不涉⼈事,已使⼈如置⾝风雪之中,似闻⼭巅⽔涯有壮⼠长啸。此处如不⽤尽⽓⼒,则不能见下⽂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辞之婉转,⽤⼼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后两句“莫愁前路⽆知⼰,天下谁⼈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响亮⽽有⼒,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和⼒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去拼搏。因为是知⾳,说话才朴质⽽豪爽;⼜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第⼆⾸诗,“六翮飘飖私⾃怜,⼀离京洛⼗余年”两句点明诗⼈⼗多年前离开京城,现在正处于浪游中。从“丈夫贫贱应未⾜,今⽇相逢⽆酒钱”两句看,他当时也还处于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的“贫贱”境遇之中,⾃是穷困不堪,但诗⼈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是想到要奋翮⾼飞,其慷慨豪放之⽓⾃不可掩。

  这两⾸诗是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酒杯,浇⾃⼰块垒”。但诗⼈于慰藉中寄希望,因⽽给⼈⼀种满怀信⼼和⼒量的感觉。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是写⾼适与董⼤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各奔他⽅的赠别之作。⽽且,两个⼈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有深沉的感慨。

  诗⼈在即将分⼿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是满怀激情地⿎励友⼈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适“多胸臆语,兼有⽓⾻”(殷璠《河岳英灵集》)、“以⽓质⾃⾼”(《唐诗纪事》),因⽽能为志⼠增⾊,为游⼦拭泪。如果不是诗⼈内⼼的郁积喷薄⽽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华之语⾔,铸造出这等冰清⽟洁、醇厚动⼈的诗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