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苍凉的悲剧情怀-鲁迅知识分子小说解析

苍凉的悲剧情怀-鲁迅知识分子小说解析

来源:智榕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NO.4.2002 2002年第4期 (总第88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1 S0CIAL,SCIENCES (Cumulatively,NO,88) 苍——凉的悲剧情怀 鲁迅知识分子小说解析 冯仙丽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理性剖析形成鲁迅小说苍凉的审美风格,对知识分子个体命运的思考来源于他清醒的悲剧意 识。知识分子对历史使命的主动承担则使他走上反抗之路。 [关键词]苍凉悲剧情怀反抗 [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917(2002)04—0175—02 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只看到“吃人”两个字。 20世纪初是中西文化相撞,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中 睡不着,国人逐渐由蒙昧走向清醒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古老的中 狂人是觉醒的知识者化身,他之所以被称为狂人是因为他与 他不能融入现存的社会之中。 国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强大的西方文明,那些受 他所处的社会极度的不协调,过现代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主动担负起社会启蒙的重任。他 夏瑜为争取平等民主而深陷牢狱,但他仍不忘宣传“大清国是 们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的中国文化。然而,几千年黑 我们大家的”。疯子不顾众人的反对而执意要吹熄从粱武帝 暗统治的重压,做惯了奴隶而麻木、混沌的国民却使他们感到 开始就点起的长明灯。他们坚韧的反抗对黑暗的厚壁来说就 极端的痛苦和绝望。但是现代理性的光辉、知识者的自觉促 像微弱的呼喊激不起一点回音,但人类发展的历史却不能泯  使他们没有在绝望中退却,他们勇敢地握起手中的笔去“发现 灭他们的记忆。人”,反映“人的生活”,或揭示各种社会问题,或反映农村人民 狂人、夏瑜、疯子作为深重黑暗的反抗者面对几千年的封 的苦难,或大胆暴露孤独者苦闷的内心。这些产生于“五四” 建势力,他们显得势单力薄,精神状态处于紧张、压抑、焦虑、 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小说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都带有一种 孤独中。在狂人眼里。周围的人包括小孩子、甚至“大哥”都有 伤感的情调。 吃人的可能。在那个黑白颠倒的世界里,狂人成了真正的不 鲁迅作为一个有着深刻的学术、文学修养和理性精神的 可理喻的疯子。面对庞大的“无物之阵”,他孤独、郁闷而不得 现代知识分子,他超越了“五四”时期作家把文学作为个人情 解脱。狂人日记的每一个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孤军奋战的悲 感宣泄、诉说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的工具。鲁迅把个人的痛 凉。 苦和命运内化为内心的理性和孤独,他超越自我,对中国当时 鲁迅小说所呈现的悲凉感体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理 面临的社会问题、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和 性意识的觉醒。知识分子由于对历史能够进行系统的和充满 反省。因此,在审美风格上,鲁迅小说不再体现为一般意义上 哲理性的思考,他们把个体本身放到历史之中,主动承担时代 的感伤,而是呈现为“大伤感”、“大孤独”中的悲哀。 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但现实的黑暗和大众的蒙昧使他们又由 <狂人日记》、<药》、<长明灯》塑造了反抗传统的知识分子 衷地感到寂寞和孤独。这是鲁迅作为先觉者超现实的启蒙意 形象狂人、夏瑜、疯子。他们出身在旧家庭,与中国传统的社 识在实践中孤立无援的挫折感的深刻体现。先觉者在孤独中 会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他们又接受了民主自由等新 反抗的悲哀不是精神上短时间内可以缓解的悲哀,它是自身 思想的影响。在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在西 和历史不可阻拒的对抗,这种对抗既包括个人对历史的对抗, 方现代思想的召唤下,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历史、中国现存 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对抗。这其中蕴含着鲁迅的历史“中间 制度、封建礼教存在的危害性。狂人在黑漆漆的暗夜里,横竖 物”意识。“只有意识到自身与社会传统的悲剧性对抗,同时 【收稿日期]2002—03—21 [作者简介】冯仙丽(1974一),女。河南驻马店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 17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冯仙丽/苍凉的悲剧情怀——鲁迅知识分子小说解析 也意识到自身与这个社会传统的难以割断的联系.才有可能 用鲜明的映衬来强化知识分子所走的道路与其个性的不协 产生鲁迅的包含着自我否定理论的中间物意识。”…这种“中 调。其中作者的同情是显而易见的。吕纬甫为了给可怜的顺 间物”意识体珊鲁迅严格的自我解剖精神,也是他对知识分子 姑买剪绒花一直从太原搜求到济南。为了不使顺姑失望,他 灵魂无情的审判和拷问。它交织着鲁迅生命个体理性和非理 强迫自己吃下难以下咽的荞麦粉。吕纬甫这种善良的人性并 性、本我与自我矛盾的焦虑感。他“即意识到理论与社会传统 没有因为他对什么事都模模糊糊而消失。作者用细腻的笔触 对立的自我仍然是这个社会的普通人,从而浸透着一种中国 描写吕纬甫这些生活的琐事,并与他的消极、颓废相对照,更 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负罪感”’【 ,在“五四”这个特定的历史 加重了作品的悲剧意味。 时期,知识分子不可能完成启蒙的任务,他们所做到的只能是 鲁迅对知识分子的认识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他既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身在“黑暗的闸门之下”L3 J。这是先觉 把知识分子放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给予他们以历史 者对历史与现实理性分析,对自我客观认定的情况下所做的 的客观评价,又从个体人性的角度分析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无奈选择,这正如狂人所谓“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的自 醒和悲哀。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这种自醒和悲哀既不同 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也没有西方精神贵 族的优越感,这种浓郁的悲剧情怀既来自几千年历史传统的 重压。也来自知识分子自我解剖的痛楚。 如果说狂人、疯子的遭遇悲凉中蕴含着悲壮,那么吕纬 甫、魏连殳所走的路则在悲凉中夹杂着悲哀。吕纬甫和魏连 殳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受新文化运动和西方 各种现代思潮的影响,他们都曾是新文化的信奉者和传播者, 对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抱有极大的热情。然而在现实的斗争 中,他们却被黑暗一一吞没了。 鲁迅对知识分子所走希望——失望道路的剖析体现了他 对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也形象地揭示了知识分子命运的社 会根源。这种沉重的历史感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苍凉的审 美格调,且交织着悲剧的个体生命精神。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人的自然生命由生到死也是 一个不可更改的过程,然而,人类的精神性使得人类能够超越 自然和历史的局限而表现为自由性。鲁迅正是用个体生命的 张力把民族的劫难、个人的苦痛化为对社会历史的理性思考。 这使他的小说蕴含理性和情感,个人和历史,充满着悲剧的震 撼力。 <狂人日记》是一篇现实主义小说,它逼真而又深刻地反 映了旧中国几千年吃人的历史。作者借助狂人的形象刻画出 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冷漠、阴森和残酷,用石破天惊的勇气发出 了令人发聩的呐喊。他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血淋 淋社会现实,撕破瞒和骗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但他又痛苦地 发现自己也在被吃和吃人。这种不可逃避的悲剧是一代知识 分子共同的命运。 <彷徨》创作于“五四”退潮期,作为启蒙者,作者分明地感 到自己力量的微薄和前途的渺茫,这种苦痛的情绪更加重了 他创作中的悲剧意识。在刻画吕纬甫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 176 这其中也渗透着鲁迅作为启蒙者寂寞、痛苦的情感经历。 鲁迅对社会历史的清醒认识,对个体本身的理解形成了 他浓郁的悲剧意识。但他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家在对个 体的思考中含有恐怖、忧郁、绝望、死亡等一系列不安定的体 验。这是在个体与社会历史的对立中形成的绝望的悲观。而 鲁迅则把个体所体验的社会与人生的悲剧感受变成一种理性 的启蒙思想。虽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 限,启蒙者的启蒙充满了悲剐性,甚至是一种面对绝望的挣 扎.但知识者的使命感使他不惮前趋,正如同匆匆前行的“过 客”。他曾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 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我以为绝望而反抗 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虽然过客选择一条 孤独而艰难的道路,但他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这种精神力 量不是英雄主义的崇高感,也不是对成功的热望,它是建立在 对社会历史深刻认识基础上追求真理的执着。 这种“过客”式的“大无畏的富有牺牲精神的反抗”正是源 于鲁迅对当前社会的绝望,也源于他对人类未来的信念。正 如他所说的“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 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_4』在无路 的未来,鲁迅愿做第一个尝试者,用弱小的身躯,迎接艰巨的 挑战,这也许是鲁迅悲剧精神最有力的明证吧! 【参考文献】 [1][2]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河北 教育出版社,20o0l 108;109. [3]葛红兵.“五四”审美精神与现代中国文学[M].中国 文联出版社,1998:1. [4]鲁迅小说集[z].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91. [责任编辑:郄蔷】 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