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美意象由古到今都是一个极具丰富内涵的美学范畴。意象的起源和概念的界定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期,才逐渐发展成熟。审美意象具有主观性、独创性和不确定性等基本特征,同时审美意象的创造还离不开直观思维。审美意象和非审美意象有着质的区别,这种区别直接体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即情感思维。
关键词:审美意象、起源、概念界定、基本特征、思维方式
一、审美意象的来源
意象是我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在古代的文论及诗歌中统称为意象,《周易正义》最早把“意”和“象”联系在起来,“象”在《周易正义》里有“自然之象、卦象、道之象和易象”等不同的阐述。《周易正义·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疏】“圣人立象以尽意”者,虽言不尽意,立象可以尽之也。“设卦以尽情伪”者,非唯立象以尽圣人之意,又设卦以尽百姓之情伪也。由此可以知道圣人所设之“象”是为了“尽意”,是“表意之象”,所以“象”指卦象,同时也可以泛指一切可预知的征兆;“意”则指卦象或事物包含的意义以及宇宙深奥微妙的哲理。虽然《周易正义》最早提出“意”和“象”,但是真正把“意象”组合在一起的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其后“意象”一词在各种文论、诗论中屡见不鲜。
二、审美意象概念的界定
意象不是事物表象的简单再现和综合,它已经融入了诗人、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
图等主观因素。钟文说:“意象是诗人在感情、情绪的能动作用下,对万事万物进行全面改造以后的、主观的、变形的具象。”翁光宇说:“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物象进行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现象。”李元说:“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此外,④吴晟认为:“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是融入了艺术家情感、思考的新的表象,是现实生活知识、经验中表象的变异,是富于创造并高于表象的艺术成果”。如我们所知,诗歌的基本功能是抒发感情,因此诗歌中的“象”所表现的核心是情感。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⑤意象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或云“意志的外射或对对象化”,意象的产生,是诗人的主观心态和大自然客体密切契合的结果,是主观精神呈以具体感性形态表现主体的思想感情,意象具有着感性和理性的双重内容。综合上述阐述,我们可以给审美意象作一个简单的界定:所谓意象,即是以可感性词语为语言外壳的主客观复合体,是诗人主客观关系的融合。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审美意象是意象的一种,它具有主观性、独创性和不确定性等基本特征。审美意象和非审美意象有着很大的差别,以情感为特质,是审美意象区别其他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是意象的一种,具有意象的一般特征,主要有如下:
第一,主观性。审美意象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意象以自然之象为根本,但是它却不再是客观的物象,它已经融入了主体的能动创作性,它成为了艺术表现的产物,不是当初的客观物象,而是通过作者以想象、回忆等形式再现的幻象,它浸透了主体的感情和感受。为了证明此观点成立,我们不妨举例子说明:
⑥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这首词描写了人生少年、壮年、晚年三个阶段的“听雨”感受。先是“少年听雨图”,由“歌楼”、“红烛”、“罗帐”等酒色物象构成,但是却描绘出了年轻时代出入舞榭歌台的、不识人生愁苦的欢乐感受;接着是“壮年听雨图”,以“客舟”为中心,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苍凉形象,反映出在风雨飘摇中人的坎坷遭遇和悲凉的心境;最后是“晚年听雨图”,在这一听雨图中刻画了僧庐的孤寂冷清与鬓发稀疏斑白的形象,透露出晚年的憔悴和枯槁的心境。这三幅听雨图可以由读者的想象再现少年风流倜傥、壮年天涯飘零、晚年孤寂凄清的多滋味感受。\"听雨\"是一个意象,体现了鲜明的主体情感感受,传达出主体的一种主观的审美经验。组成这首词的都是一些没有感情的客观物象,但是经由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加工和加入感情的润色,就会给读者展示了三幅人生不同阶段的听雨图,能深深地体会到人生心酸的苦楚。
第二,独创性。任何具体的审美意象,都是作者独特创造的。意象是由审美者原审美物象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和经验记忆等材料,经过创造者头脑能动的加工整合而创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地打上审美者独特的创造性印记。如:“梅”是我国古代古典诗词中一个常用的意象,然而作者不同则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韵味。⑦北宋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则表现了梅花傲骨不惧严冬,凌辱不屈的形象。元代贾云石的《双调·清江引 咏梅(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引蝶,孤高纯洁,是一个脱俗高洁的形象。元末画家王冕曾为他的《墨梅图》题过一首,即“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七绝赞美了他所画的梅花朴素淡雅,不求世人夸奖,而只希望清香之气能流布到广大人间。这里的梅花诗一个淡雅、超然的形象。“梅”这个同一物象,在不同的创作者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意蕴,各自又都具有自身的独创性。
第三,不确定性。这里的不确定性指的是“象”之下的“意”。意象不是概念,不是对
某一事物或观念的直接阐述,而是通过创造者利用联想在借用某种客观物象去表达某种观念意识和看法。某一物象本来就和某种意存在着相互间的关系,但是加上物象特征的丰富性、主体的经验、主体的主观联想,结果取同一物象所构成的意象,它所蕴含的意义往往都是不确定的,多方面的。总之,意象的“象”可以确定,但是意象的“意”则不可以确定。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同一事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所以这就会造成意象蕴含的意义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人们也不容易把握它的真正涵义。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意象才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容纳很多客观物象、同时包含丰富的内容,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
审美意象和其它意象的思维方式主要都是直观的思维,但是就思维的功能来说,却有着质的区别,审美意象的直观思维实质上就是情感思维。拿《周易正义》里的易象来说,在易象的形成过程中,主体显然是没有带着人的感情因素去直观对象的,而是用卦象、万物、天道与自然合成的观点去解读各种自然现象。这种观念虽然没有审美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它却被当时的人们所认同,这就说明了易象的创造过程中,主体都是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客观对象,所以说它的直观方式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直观。易象的创造目的是人人们为了说明天理和事件万物息息相关的关系。正如《淮南子·说山训》中所说的:“《象》之有象,取譬明理也。”而不是表达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说,易象其实就是一种理性形象,它没有感情色彩,不能以情感人,不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自然就没有美感可言了。但是意象则不同,它是人们多对象的审美活动的成果,主体是在被对象激起某种感情的的情况下,在特定的情境中,以充盈的感情因素去直观和体会对象。所以,就审美意象的产生来说是⑧《文心雕龙·神思篇》里的“情变所孕”。主体看待对象的主要是情而不是理,,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以情观物”、“寓情于景”,这表明主体对对象的直观实质上是一种感情直观,主体在以情观物的时候,也把自己的感情植入对象中,给对象蒙上
以层浓厚的感情色彩,即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的“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对象呗主体感情化之后,似乎能主体进行情感交流。最终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就是主体审美活动感情的升华和集聚,是一种能以情动人、给人强烈审美享受的感情形象。
例如“月”这个意象,自古以来都是被文人骚客的采用的审美对象:⑩李白的《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这些诗句中,哪一意象不是饱含诗人的各种情怀,令人感触深刻的。总之,以情感为特质,正是审美意象区别于其它意象的基本特征;从主体的思维方式来说,审美意象的直观思维实质上就是情感思维。
注释:
[魏]王弼著 [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系辞上》下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682页。
刘勰著 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神思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北京版,第295页。
吴晓著《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北京版,第9页。
④郁沅:《中国古典美学初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98页。
⑤吴晓著《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北京
版,第9页。
⑥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⑦陈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⑧⑨刘勰著 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神思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北京版,第295、296页。
⑩陈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