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指数(SI):最小中毒量与最大治疗量之比。 B
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体积。
不良反应:在治疗剂量下,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产生一些其他作用,大都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allergic drug reaction):药物作为抗原或者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
组织损伤。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指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或电位差,以电化学势能差为驱动力,从高
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C
迟后除极(DAD):在细胞内钙超载下,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胡接近完全复极时的一种短暂的震荡性除极。 D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用药剂量较大和用药时间过长情况下发生的机体组织、器官以器质性损伤为主的严重不
良反应。
E
二重感染: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在机体内繁殖生长,造成二重感染。 F
副反应: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反应。
G
肝肠循环: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冲
干扰素(IFN):机体受到病毒或者其他病源微生物感染时,体内产生的一类抗病毒糖蛋白物质,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
节作用。 H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一下,但仍存留的生物效应。 化疗指数(CI):抗菌药物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菌能力的化学物质 J
激动剂(agonist):与受体既有高亲和力,也有高内在活性,能产生最大效应。
拮抗剂(ant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引起生物学效应,但阻断激动剂介导的作用。
解离常数:
竞争性拮抗药:药物与受体有亲和力,但不产生受体激动效应,可以阻断激动剂与该受体的结合。 金鸡纳反应:应用奎尼丁的不良反应,耳鸣,听力减退,精神失常,等。 继发性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简单扩散:
K
抗生素:来自真菌或细菌的具有干扰细菌繁殖和生长的药物。 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开关反应:
抗生素后效应(PAE):将细菌暴漏与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物后,在出去抗菌药物仍有抑制作用 L
零级动力学:药物自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位置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量反应:不同剂量水平的化合物作用于一个有机体一定时间所引起的效应变化。 量效关系:
M
米-曼氏速率方程:一级动力学与零级动力学互相移动的过程。
N
耐受性:在连续用药过程中,有的药物的药效会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 内在拟交感活性(ISA) 耐药性(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O
P
配体:体内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S
首过效应(首过消除,first-pass effect):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基本的酶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首剂现象;部分患者首次用药可出现严重的直立性低血压,心悸晕厥等。 生长比率(GF):肿瘤增殖细胞群与全部肿瘤细胞群之比。 生物转化:
生物利用度(F):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三联反应:皮下注射小剂量组胺首先与注射部位因毛细血管扩张而出现红斑,随后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在红斑上形成丘疹,继而组胺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的冲动通过轴索反应引起的小动脉舒张而出现范围较广的红晕。 肾上腺素作用翻转:α阻断药 升 降
受体:能够与药物结合产生相互作用,发动细胞反应的大分子。
首次接触效应(FEE):抗菌药物在首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再次接触并不明显增加这种效应。 受体调节:受体与配体作用过程中,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的变化。
T
突触:神经元与刺激性神经元之间的衔接处或神经末梢与效应器之间的衔接处。
X
血脑屏障(BBB):血管壁和神经脂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 效价强度:一个药物产生该药物的最大效应50%的浓度(EC50)或剂量(ED50)。 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 心力衰竭(HF):是心功能不全的一种障碍性疾病,一般表现为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输出量降低和机体组织供养和代谢的血液供应减少而引起的心功能衰竭。
Y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物(drug):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一般利用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排泄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药物效应: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药物作用:指药物对机体组织发挥的原发作用。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血药浓度数据(纵坐标)对时间(横坐标)做图,所得曲线下的面积。 药物消除半衰期:
药物转运体(transporter):跨膜转运蛋白,药物载体的一种。
一级动力学:药物自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位置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允许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某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作用,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的过程 Z
质反应:观察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结果以反应的阳性率或者阴性率作为统计量表示的反应。 治疗指数: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MBC 致畸作用: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发生畸胎。
折返激动: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形通路折回而再次兴奋原以兴奋过的心肌。
早后除极(EAD):是一种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后除极,常见于2、3相复极中,因膜电位不稳定而产生的振荡性除极。 总体清除率(CLtot):体内诸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楚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
机体清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