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 设 计
课程名称_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题目名称 固定夹冲裁模具设计 学生学院 材料与能源学院 ___ 专业班级 模 具 0801 班 _ ____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1 年 7 月 6 日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目录
任务书………………………………………………………(2) 一、 冲压工艺分析………………………………………(4) 二、 确定工艺方案………………………………………(4) 三、 计算各工序冲压力和选择冲压设备………………(6) 四、 模具工作部分设计计算……………………………(9) 五、 冲孔模各主要零件结构尺寸………………………(12) 六、 根据要求选择压力机型号…………………………(20) 七、 小结…………………………………………………(20) 八、 参考文献……………………………………………(21)
第 1 页 共 22 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广东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名称 学生学院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固定夹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材料与能源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0801班
李毅珠 3108007324
一、课程设计的内容
根据给定的冲压零件图进行产品的冲压工艺分析和比较,制定合理的冲压工艺方案,进行有关工艺计算,确定冲压模具的类型和结构,选择冲压设备,绘制模具的装配图及零件图,编制冲压工艺卡,并撰写设计说明书。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与数据
1. 课程设计时间共2周,按时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符合学校对课程设
计的规范化要求;
2. 绘制所设计模具的装配图和非标件零件图:图纸整洁,布局合理,图样
和标注符合国家标准;
3. 编制冲压工艺卡,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约20页):要求公式使用准确,
计算正确,语言流畅,书写工整,插图清晰整齐; 4. 设计说明书与图纸按学校规定装订成册。
三、课程设计应完成的工作
1. 冲压工艺设计:包括分析零件的冲压工艺性,拟订冲压件的工艺方案,
确定合理的排样形式、裁板方法,并计算材料的利用率;确定模具结构及尺寸等;
2. 根据总冲压力及考虑模具的结构尺寸选择成形设备的型号;
3. 模具结构及其零部件设计:设计一道工序的冲模,绘制冲模总装配图及
主要零件图;
第 2 页 共 22 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4. 冲压工艺过程卡片; 5. 设计计算说明书。
四、课程设计进程安排
序号 1 2 3 4 5 6 设计各阶段内容 布置题目,工艺分析与工艺计算 工艺方案比较与模具结构草图 绘制模具总装配图 绘制零件图,编冲压工艺卡 编写设计说明书 答辩,提交所有资料 地点 教1-205 教1-205 教1-205 教1-205 教1-205 教1-205 起止日期 6.27~6.28 6.29~6.30 7.1 7.4~7.5 7.6~7.7 7.7~7.8 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 自编. 冲模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 广东工业大学,2011. [2] 自编. 冲模图册[M]. 广东工业大学,2011.
[3] 姜奎华主编.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4] 李志刚主编. 中国模具设计大典[M].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5] 罗益旋主编. 最新冲压新工艺新技术及模具设计实用手册[M]. 长春: 吉林出版发行集团, 2004.
[6] 肖景容, 姜奎华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7] 郝滨海编著. 冲压模具简明设计手册(第二版)[M]. 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 2009.
发出任务书日期: 2011 年 6 月 27 日 指导教师签名:
计划完成日期: 2011 年 7 月 8 日 基层教学单位责任人签章:
主管院长签章:
第 3 页 共 22 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设计计算及过程 零件简图:如图1所示 名称:固定夹 生产批量:大批量 材料:TY21-Y2 要求设计此工件的冲裁模。 计算结果 一、冲压件工艺分析 图1 零件图 该零件形状简单、对称。零件外形尺寸无公差要求,即公差等 级为IT14;4个圆孔的形位公差要求较高,应用高精度(IT7级以上)冲模在一道工序中同时冲出;中间槽的弯曲半径为R2,相对弯曲半径r/t=2/1.2=1.67,而从《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105页表3-5查得材料的最小相对弯曲半径rmin/t=3.0,大于零件的相对弯曲半径,因此不能一次弯曲成型,要在弯曲后增加一道校正工序。 1、坯料尺寸计算 工件的形状表明,它为弯曲件,而r=2>0.5t=0.6,则弯曲前的坯料在弯曲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按《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101页式3-12计算: L=∑li+∑π/180°(ri+χit)αi 二、确定工艺方案 第 4 页 共 22 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计算结果 式中 li——各直边尺寸,l1=l2=5.82mm ri——各圆弧半径,r1=1mm,r2=2mm χi——中性层系数,查得χ1=0.3,χ2=0.36 t——板料厚度,t=1.2mm αi——各圆弧中心角,α1=85°,α2=169° 将数值代人,得毛坯弯曲方向的长度 L=2³5.82+π/180°³(1+0.3³1.2)³85°³2+π/180° ³(2+0.36³1.2)³169°=22.85mm 考虑到弯曲时板料纤维的伸长,经过试床修正,实际尺寸取 L=21mm L=21mm,则弯曲毛坯的形状尺寸如图2 图2 毛坯图 2、确定排样方式 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72页,表2-13得撘边值a=1.2mm, a=1.2mm a1=1.5mm,排样如图3 a1=1.5mm 设计计算及过程 第 5 页 共 22 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三、计算各工序冲压力和选择冲压设备 计算结果 图3 3、确定工序方案 本工件的全部单工序有落料25mm³21mm,弯曲,校正,冲孔 Φ3.5mm。4道单工序。 方案一:采用简单模加工。工序顺序为落料,弯曲,校正, 冲孔。生产效率低,但从模具结构和寿命方面考虑,采用单工序 模,能提高模具寿命,同时模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方案二:采用复合模结构加工。先对板材坯料进行弯曲,校 正,然后进行落料、冲孔复合加工。落料冲孔复合,减少设备, 生产效率较高。但落料在弯曲后,影响弯曲的精度。 方案三:采用级进模结构加工。冲孔、落料在级进模上进行, 然后进行弯曲、校正。级进模生产效率高,但冲孔在弯曲前,影 响4个孔的位置精度。 从首先满足工件精度要求的角度,工序方案选用方案一。 1.落料工序 该模具采用弹性卸料和下出料方式,有《冲压工序与模具设计》 50~52页得 设计计算及过程 第 6 页 共 22 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设计计算及过程 1) 落料力 网上查相关资料得 τ=280Mpa F落=KLtτ =1.3³92³1.2³280 =40185.6N 2) 推件力 F推=n K推F落 =2³0.05³40185.6 =4018.56 N 4) 选用冲压设备 这一工序所需的总压力 F总= F落 + F推 =40185.6+4018.56N =44204.16N=44.2kN 从总压力出发,选用63kN的开式压力机。 2.弯曲工序 由《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100、101页得 1)自由弯曲力 F自=CKBt ²σb/(r+t) 式中 C——与弯曲形式有关的系数,取C=0.7 K——安装系数,一般取1.3 B——料宽,B=25mm t——料厚,t=1.2mm r——弯曲半径,由于必须大于材料的最少相对半径,即r≥3.0³1.2=3.6mm,所以取r=3.6mm σb——材料强度极限,查相关资料得σb=400MPa 代人式中得 第 7 页 共 22 页
计算结果 F落=40185.6N F推=4018.56N F总=44.2kN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计算结果 F自=2730N F自=0.7³1.3³25³1.2 ²³400/(3.6+1.2)=2730N 2)校正弯曲力 F较=pA 式中 p——单位面积上的校正力,从《冲压工序与模具设计》101 页表3-2得,取p=40MPa A——校正面垂直投影面积,A=25³8.2=205mm ² 代人式中得 F较=40³205=8200N F较=8200N 3)压料力 F压=(0.3~0.8)F自 取系数为0.5,得 F压=0.5³2730=1365N F压=1365N 4)选用冲压设备 按F较=8200N选择设备,选用40kN开式压力机。 3.校正工序 1)自由弯曲力 校正工序的弯曲半径r=2mm F自=4095N 则 F自=4095N 2)校正弯曲力 校正工序的校正面垂直投影面积A=25³5.5=137.5mm ² 则F较=5500N F较=5500N 3) 压料力 F压=2047.5N F压=2047.5N 4)选用冲压设备 按F较=5500N选用40kN开式压力机。 4.冲孔工序 1)冲孔力 设计计算及过程 第 8 页 共 22 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四、模具工作部分设计计算 计算结果 F冲=19211.5N F冲=4³1.3³3.5π²1.2³280=19211.5N 2)卸料力 F卸=K卸F冲 查表2-2得K卸=0.045,则 F卸=864.5N F卸=0.045³19211.5=864.5N 3)推料力 F推=K推F冲 查表2-2得K推=0.055,则 F推=1056.6N F推=0.055³19211.5=1056.6N 4)选用冲压设备 F总=F冲+F卸+F推=19211.5+864.5+1056.6=21132.6N,选取40kN的F总=21132.6N 开式冲压机。 1.落料模 冲模刃口尺寸及公差的计算 查《冲压工序与模具设计》58页表2-6得:Zmax=0.108,Zmin=0.084 Zmax-Zmin=0.108-0.084=0.024 查教材表2-10得凸、凹模制造公差 落料: δp=0.020, δd=0.025 δp+δd=0.020+0.025=0.045 δp+δd >Zmax-Zmin 采取配合加工方法。 1)凹模尺寸 由《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64页式2-11得 Ad1=24.74+0.025mAd1=(25-0.5³0.52)+0.025 m +0.025 =24.74mm 设计计算及过程 第 9 页 共 22 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计算结果 Ad2=20.74+0.025mAd2=(21-0.5³0.52)+0.025 m +0.025=20.74mm 2)凸模尺寸 该零件凸模刃口部分尺寸按上述凹模的响应部分尺寸配制,保 证双面间隙值Zmin~Zmax=0.084~0.108mm。凹模尺寸见图4。 图4 凹模尺寸图 2.弯曲模 尺寸见图5 图5 弯曲模尺寸图 3.校正模 尺寸见图6 设计计算及过程 第 10 页 共 22 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设计计算及过程 图6 校正模尺寸图 4.冲孔模 δp=0.020, δd=0.020 δp+δd=0.020+0.020=0.040 δp+δd>Zmax-Zmin 采取配合加工。 1)凸模尺寸 由《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65页式2-16得 Dp=(3.5+0.5³0.3)-0.02 =3.65-0.020mm 由式2-20得 C1=14±0.025mm C2=17±0.015mm 2)凹模尺寸 第 11 页 共 22 页
计算结果 Dp=3.65-0.020mm C1=14±0.025mm C2=17±0.015mm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计算结果 凹模刃口尺寸按上述凸模的相应部分尺寸配制,保证双面间隙 值Zmin~Zmax=0.084~0.108mm。凸模尺寸见图7 图7 凸模尺寸图 设计计算及过程 1.确定各主要零件结构尺寸 1)凹模高度尺寸的确定 H=(0.1p)-⅓=16mm 2)凹模尺寸 凹模长度 Ld=b+2W=25+2³16=57mm 凹模宽度 Bd=工件宽+步距+2W2 =0+20+2³20=60mm 凹模厚H固=H=16mm 3)凸模长度Lp的确定 凸模长度计算为:Lp=h1+h2+h3+a 其中初定: 凸模固定板厚h1=18mm 卸料板厚 h2=28mm 附加长度 a=4mm 则: Lp=18+28+4=50mm 第 12 页 共 22 页
五、冲孔模各主要零件结构尺寸 H=16mm Ld=57mm Bd=60mm H固=16mm Lp=50mm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设计计算及过程 2.主要零件设计分析 1、凸模 凸模的结构形式和固定方法,凸模的固定方法很多 ,一般凸模固定时要注意下列问题: 1)异行凸模要有防转动的措施; 2)有导向装置的凸模,稳定性能好,可利用卸料板对凸模导向,但要注意它们的配合尺寸; 3)冲小孔,凸模必须考虑导向和保护; 4)快速装换凸模机构可靠性好。 为了增加凸模的刚度和强度,凸模作成台阶式,用固定板固定,台阶处圆滑过渡,以避免应力集中,小端是工作部分,其尺寸和公差根据工件尺寸和制造方法确定。中间台阶和凸模固定板过渡配合(H7/m6)。最大台阶是用台肩保证凸模在卸料时不被拉出。这种凸模一般用于d=8~30mm。 冲d=1~8mm的小圆孔凸模,可采用固定部分做成直通式,淬火时尾端回火,装配后铆开磨平。由于小凸模容易损坏,可做成快换凸模的结构形式,以使维修更换方便。为了便于更换凸模的固定部分采用间歇极小的间歇配合(H7/f6)。 在厚板上冲小孔时,细小的凸模受力较大,容易折断。为了提高凸模的抗纵向弯曲力,可将小凸模装在护套里,然后将护套固定在凸模固定板上。这种凸模叫护套式凸模。 冲大圆孔或落料大件用的凸模时,采用窝孔定位,窝孔与模板或凸模为过渡配合,再用3~4个螺紧固。为了减少磨削加工面积,凸模外圆的非工作部分要车小,端面加工成凹坑形式。大圆凸模也可以采用镶拼式结构,镶块采用工具钢制造并进行热处理。同样,为了减少凸模的磨削面积,将其中心部分挖成空心。镶块镶嵌在凸模固定座上,中间用一个螺钉紧固,然后再将凸模固定座用螺钉和销钉第 13 页 共 22 页
计算结果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设计计算及过程 紧固在模板上。凸模与固定孔的间隙大致.为0.3~0.5mm. 所以本模具凸模根据凸模尺寸从《课程设计指导书》157页表10-52中选取。 2、凹模 (1) 凹模的结构形式与固定方法 常见的凹模结构形式有整体式凹模和组合式凹模两种形式。 整体式凹模结构其俯视外形按毛坯和工件形状可做成矩形或圆形,用螺钉和销钉直接固定在模板上。整体式凹模的特点是制作简单,工作部分与非工作部分做为一体,全由优质钢制造,使用时,若局部损坏就得整体更换。因此,整体式凹模只适用欲冲制中、小型工件。 组合式凹模结构。凹模的工作部分与非工作部分是分开制成的,非工作部分可以用普通钢制造。凹模过渡配合压装在凹模套(或固定板)内,然后再用螺钉和销钉把凹模套紧固在 模板上。组合式凹模而已节约贵重的模具材料,且当凹模损坏后易于维修更换。这种凹模适用于冲大、中型工件上的孔 (2)凹模的孔口形式 凹模的孔口形式通常有几种。图中a、e为 直壁形,刃口强度高,刃磨后空口尺寸不变,制造方便。但是在孔口 内 易于积存工件或废料,增大了凹模的胀力、推件力和孔壁的磨损; 磨损后每次的修磨量大,模具的总寿命较低。此外,凹模磨损后孔口可能成倒锥,使冲成的工件或废料反跳到凹模表面上,造成操作困难。直壁形孔口 凹模适用于冲裁精度较高、厚度较大的工件。对于上顶出工件(或废料)的模具也采用此种孔口形式。A适用于圆形或矩形工件;e适用于形状复杂的工件。b、c、d的孔口为锥形,孔口 内不 易于积存工件或废料,孔壁所受的胀力、摩擦力小,所以凹模的磨损及每次的饿刃磨量小。但刃第 14 页 共 22 页
计算结果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设计计算及过程 口强度较低,且刃口的尺寸在修磨后略有增大。一般用于形状简单,精度要求不高和较薄的冲裁件。c适用于较复杂的冲裁加件;d用于冲裁薄料和凹模厚度较薄的情况。 f为凸台式凹模,适用于冲裁软而薄的金属与非金属材料,这种材料一般不淬火或淬火强度不高[(35~38)HRC],可以用手锤敲打凸台斜面以调整模具间隙,直到试冲出满意的冲压件为止。 凹模孔型的直壁高度(h)、斜度角(和)与工件的材料厚度和加工方法有关。 还有一种和整体凹模相比,其厚度和长度要小得多薄刃口组合凹模的结构。这种结构及设计不仅适用于普通冲裁,也能用于诸如奥氏体钢板叠层冲裁模等简易而先进的模具。 薄刃口组合圆凹模如图7-19所示。用模具钢制作的薄刃口模1是与垫板2用螺钉或压板紧固和用粘结剂紧固在一起的。如果两者和二为一,用同种模具钢制作,即变为普通的整体凹模 ,可视为图中点划线所示。 本模采用镶嵌结构,把凹模镶嵌在固定板中。根据凹模尺寸,从《课程设计指导书》160页表10-53中选取。 3.根据标准选取标准件 1、模架 第 15 页 共 22 页
计算结果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计算结果 上、下摸板上不仅要安装冲模的全部零件,而且要承受和传 递冲压力。因此,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如果刚度不足, 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弹性变形,导致模具零件迅速磨损或破坏.使 冲模寿命显著降低。 上、下模板与导向装置的总体称为模架,而无导向装置的一 套上、下模板称为模座。模具设计时,通常是按标准选用模架或 模座。进行模板设计时,圆形模板的外径应比圆形凹模直径大30~ 70mm。同样,矩形模板的长度应比凹模长度大40~70mm.而宽度 取凹模宽度相同或稍大。另外,下模板的轮廓尺寸还应比压力机 工作台漏料孔每边至少大40~50mm。模板厚度可参照凹模厚度估 算,通常为凹模厚度的l~1.5倍。 上、下模板的导柱、导套安装孔通常采用组合加工,以保征 上、下模板孔距的一致。模板上、下平面之间吨有平行度要求。 模板大多是铸铁或铸钢件,其结构应满足铸造工艺要求。另外, 大型模板上还直设置起重孔或起吊装置,便于模具起吊运输。 导柱导套的布置方式常见的有后侧布置、中间两侧布置、对 角布置和四角布置等几种。后侧布置时,导柱、导套受力不平衡, 影响导向精度。但它三个方向敞开,送料操作方便容易实现机械 化、自动化生产。对导向要求不太严格且冲压偏移力不大时广泛 采用这种布置方式。中间两侧市置时,受力平衡,但只能一个方 向送料,多用于弯曲模和拉深模。对角布置方式受力也较平衡, 使用时可以两个方向送料,操作较为方便。采用四个导柱、导套 四角布置的导向装置。受力最均匀,导向精度高,但结构复杂, 仅用于大型冲模或对工件精度要求特别高的场合。采用中间两侧 布置和对角布置时,两导柱(导套)的直径一般不相等,以避免装 错方向时损坏凸、凹模刃口。 选用对角导柱模架,根据凹模固定板长度Ld=60mm,凹模宽 度 Bd =57mm,得零件标准编号: 设计计算及过程 第 16 页 共 22 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设计计算及过程 上模座:100mm³80mm³35mm 下模座:100mm³80mm³40mm 导柱1:C20mm³140mm(由于尺寸需要,导柱比标准短20mm) 导柱2:C22mm³140mm(由于尺寸需要,导柱比标准短20mm) 导套1:C20mm³100mm³33mm 导套:C22mm³100mm³33mm 4、卸料板 对于卸料力要求较大,又要求卸料板与凹模间有较大的空间位置时,可以采用活动弹性卸料板。 卸料板与凸模之间的单面间隙:对于固定卸料板(仅起卸料作用).取(0.1~0.5)mm(薄料取小值,厚料取大值);对于无导向的弹性卸料板,取(0.1~0.2)mm;对于带导向凸模的弹性卸料板,它和凸模的单面间隙应小于凸模之间的单面间隙,通常按H7/h6配合加工。 所以选用120mm³100mm³28mm的方形卸料板,用4个弹簧和4根卸料螺钉来实现卸料。 5、卸料弹簧 1)选用4个弹簧,则每个弹簧的负荷为: F预=F卸/n=960.6³4=240.2N 2)查《课程设计指导书》81页表10-1,初选弹簧参数为:d=4,D2=22,t=7.12,Fj=670,h0=38,n=4.5,hj=12.5,L=449[规格标记为:弹簧4³22³38 3)h预=hj*F预/Fj=12.5³240.2/670=4.5mm 4)检查弹簧最大压缩量是否满足上述条件: h预+h工作+h修磨=4.5+2.2+5=11.7mm hj=12.5>11.7 第 17 页 共 22 页
计算结果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设计计算及过程 故所选弹簧是合适的。 6、上下模座螺钉和定位销 螺钉是用于紧固模具的传统零件,主要承受拉应力。一般按计算结果 经验选用。螺钉的数量视被紧固零件的外形尺寸及其受力大小而定,大多采用6个,特殊情况下可采用4个。螺钉的布置应对称,使紧固的零件受力均衡。冲模上的螺钉常用圆柱头内六角螺钉(GB/T70一1985)。这种螺钉紧固牢靠,且螺钉头埋在凹模内,使模具结构紧凑,外形美观。 表7-12 螺钉的选用 凹模厚/mm ≤13 >13~19 >19~25 >25~32 >35 螺钉规格/mm M4,M5 M5,M6 M6,M8 M8,M10 M10,M12 先进的模具压紧方法采用与压力机联锁的具有可监控性能的液压压紧装置。夹紧力均匀稳定.可满足压紧厚度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变化,有益于提高模具寿命和保证冲压件的品质。换模时间迅速,只需按动开关按扭即可实现对模具的夹紧与松脱。 销钉起定位作用,防止零件之间发生错移,销钉本身承受切应力。销钉一般用两个,多用圆柱销(GB/T119-1986)与零件上的销孔采用过渡配合,其直径与螺钉上的螺纹直径相同,若零件 受到的错移力大时,可选用较大的销钉,但若零件采用窝座定位,则可以不用销钉。 螺钉拧入最小深度:采用钢时与螺纹直径相等;采用铁时为螺纹直径的1.5倍。销钉的最小配合长度是销钉直径的2倍。 第 18 页 共 22 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设计计算及过程 上模座螺钉:M8mm³45mm 上模座定位销:6mm³50mm 下模座螺钉:M8mm³30mm 下模座定位销:6mm³45mm 7、模柄和里面的销钉 中、小型冲模一般通过模柄将上模固定在压力机的滑块上。模柄的结构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旋人式模柄。通过螺纹与上模板连接,为防止松动,拧入防转螺钉固紧。这种结构的模柄,装卸方便,多用于有导柱的小型冲模。 2)压入式模柄。它与模板安装孔的配合采用H7/m6过渡配合,并用销钉防止转动,适用于模板较厚的中、小型模具。 3)凸缘模柄。用3个或4个螺钉固定在上模板的窝孔内。多用于较大型模具。 4)浮动模柄。它由模柄l、球面垫块2和接头3等零件组成。这种结构可以通过球面垫块消除压力机滑块导向精度不足所产生的导向误差。适用于需精确导向且导向装置在工作中始终不脱开的精密冲模,如硬质合金模、精冲模等。 计算结果 由于工件比较小,选用的模具也相对小型,所以选择压人式模柄。 第 19 页 共 22 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设计计算及过程 模柄 A30³83 销钉υ6³12 .六、选用压力机型号 冲床的公称压力应大于计算出的总压力F总=21kN;最大闭合高度应大于冲模闭合高度;工作台台面尺寸应能满足模具计算结果 六、根据要求选择压力机型号 的正确安装。按上述要求,结合工厂实际,可选用公称压力为100kN的开式压力机。并需在工作台面上配备垫块,垫块实际尺寸可配制。 选用的压力机的参数: 公称压力:100kN 滑块行程:60mm 最大闭合高度:180mm 连杆调节量: 50mm 工作台尺寸(前后mm³左右mm):240mm³360mm 模柄尺寸(直径mm³深度mm):Φ30mm³50mm 最大倾斜角度:300 七、总结 七、设计小结 两周的课程设计中,我被安排设计了固定夹,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冲压制品,但真正设计其模具可不那么容易。通过本次冲压模具的设计,让我又对这门课程有了重新的了解。让我学到了不同与课堂的新东西,增加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虽然我设计的模具不一定好,但是,我觉得通过不断努力,我可以设计一套实用的好模具!!! 这个课程设计过程,让我有机会独立地完整地完成一个模具设计,这也让我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让我懂得了自己的工作水平,为我未来就业工作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第 20 页 共 22 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项目 设计计算及过程 七、参考文献 [1] 自编. 冲模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 广东工业大学,2011. [2] 自编. 冲模图册[M]. 广东工业大学,2011. [3] 姜奎华主编.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4] 李志刚主编. 中国模具设计大典[M].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5] 罗益旋主编. 最新冲压新工艺新技术及模具设计实用手册[M]. 长春: 吉林出版发行集团, 2004. [6] 肖景容, 姜奎华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7] 郝滨海编著. 冲压模具简明设计手册(第二版)[M]. 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 2009. 计算结果 八、参考文献
第 21 页 共 2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