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两个方面。
3.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
4.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称药效学。
5.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首关消除)。
6.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和保泰松等均属于肝药酶诱导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减弱。
7.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和丙磺舒等均属于肝药酶抑制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减弱,从而降低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增强。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9.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0.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是药物在体内消除
的一种方式。
11.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1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3.表观分布容积(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1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为生物利用度。
15.治疗效果(threapeutic effect):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6.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17.副反应(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较轻微,是药物固有的作用、不可避免,可预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治疗作用相互转换。
18.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是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19.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少数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较难恢复,称为药源性疾病。一般较严重的毒性反应可致药源性疾病。
20.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是指药理作用与药物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21.最小有效量:是指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也称为阈剂量/阈浓度。
22.最大效应(Emax)/效能(efficacy):药物浓度或剂量增加到一定数值时其效应不在随药物浓度或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23.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药物浓度。
24.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25.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26.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的药物剂量。
27.治疗指数(TI):LD50/ 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崔少华) 第1页,共2页
28.受体(receptor):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