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代表作品,以其布局精巧闻名于世。园林之景,讲究因地制宜,以人工建造为主,同时辅以对自然山水的开发和利用。正如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一文中所说:“空灵”二字为造园之要谛,园林的建造,意在营造一种宁静舒适的氛围。在这次参观的三个园林中,网师园利用了园中的泉水,以水为中心建造,建筑之间的空隙与小院的组织布局使得在有限的空间中产生了丰富的空间体验与光影变化,宅院虽小但趣味无穷;拙政园作为大园的典型代表,内部布局复杂,庭院风格多样,讲究框景借景,漫步其中,移步换景,仿佛置身于田园山水间;留园为赏石而建,尤其讲究建筑与外部之间的关系,怪石与人造之景相得益彰。
“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建筑在园林的整体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建筑与庭院之间的关系与处理方法也是园林中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园林理景,讲究以小见大,让观赏者在游园使也有置身于自然之中的感觉,园中建筑的尺度与庭院的尺度就要保持和谐,建筑不可过高,过大,过密,破坏了园中的自然之景,因此苏州园林中少见尺度较大的建筑,多的是小亭,厅堂,水榭等,居住建筑的高度也不超过二层;庭院中的小桥,连廊的尺度也很有讲究,意在模仿真实的外部自然风光。园林有“以石为山”一说,园中的其他建筑与景物就要与之相匹配,所以网师园和留园庭院中出现的尺度较小的涧与石桥也就不足为怪了。园中之景也不可过密,过满,破坏了整个园林悠远的意境。因此小园网师园中水面上种植尺度较小的睡莲,而大园拙政园中水面上则种植尺度较大的荷花,只是现在拙政园中的荷花长得过于繁密茂盛,田田地铺满了整个水面,倒是破坏了建筑,水面,植物三者之间的和谐平衡感与层次的处理。网师园中的小石桥与周围相和谐 拙政园水面上过于繁茂的荷叶破坏了园中层次
在园林中,宅与院之间空间上的关系不仅仅是室内和室外之间的关系,它们还存在着互相过渡,互相划分的关系:宅可作为庭院与庭院之间的过渡,如两个庭院之间隔一道矮墙,从中间的月亮门看出可以感受到空间的纵深感与层次感,沿着墙漫步,透过墙上各式各样精致的漏窗又可看到隔壁院落中的景致,趣味性增加;宅中延伸出院子的廊道也巧妙地作为了建筑与庭院的过渡,走廊作为介于室内外之间的灰空间,是实与虚的一种过渡,避免了过高的建筑与庭院相交处的突兀之感。比如网师园中介于两层高建筑与庭院中水面之间的一层高的走廊,它的存在使建筑与庭院之间的高差缩小,增加了层次感,从月到风来亭回望出去,整个庭院空间尺度适宜,画面感更强。 苏州园林中还讲究“水必曲,园必隔”,尤其是在面积较大的园中(如拙政园)就更加强调建筑对庭院空间的划分。拙政园中曲折的连廊使我印象深刻:在园中,无规则的连廊划分出无规则的院落,而连廊的一边通透,一边则是开有漏窗的实墙,透景和漏景之妙也让人回味无穷,建筑与院落环境结合地恰到好处,漫步其中就像置身于一个天然的画廊,移步换景,令人应接不暇;“景之显在于勾勒”,以廊勾勒是园林中最常见的方法,曲折的连廊强调出了庭院中的景致,不仅增加了院与宅之间的趣味性,同时也提供了许多视线对望的驻足之地,所以园林常常会给人一种眼前风景可望而不可达的感觉,不知不觉中起到了一种引导的作用,也表达出了中国文化中的含蓄之感。拙政园中的连廊 网师园中作为高度上过渡的连廊 在面积较小的园林或者局部的庭院中,拓展空间层次的方法则是“大园包小园”,此时建筑与庭院的关系更为紧密,留园中的石林小院是它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个以石峰为主体的院落,石林小院的建筑物多使用空廊敞亭及空窗,洞门和长窗等,使各个院落之间在空间和视线上互相贯通,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联系,在有限的面积中营造出了层次感丰富的空间效果;园中之石配上芭蕉,竹子等植物,更显得清新雅致,静观动观皆有趣味。
庭院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相互渗透往往能营造出奇特的空间体验,以留园入口与主体庭院之
间的交通空间为例,原本较封闭的空间中插入了天窗,天井和小院,形成了室内与室外,狭窄与开阔,幽暗到明亮的空间效果,体现出了强烈的对比,加强了室内外之间在视线和光线之间的联系;在原本完整的体量中挖出较小的院子,也限定出了更加丰富的空间,体现出空间的收放与层次,避免了人在其中行走产生过度的压抑感和无聊感。留园石林小院中的小庭院 留园入口处的天井空间
院与宅之间在视线上的关系也是园林中的特色之一。苏州园林讲究静观和动观,所谓“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在园林中,庭院专主静观;小园以静为主,以动为辅;大园相反。以静观园,强调可供游人驻足的观赏点,作为园中的建筑不可不考虑这一点在视线上的关系;而动观则强调游览线,观园者的行进路线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在引导流线的方面也不可忽视这一点。园林中的宅的建造,不仅不能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色,同时还要发挥“寻景”和“点景”的作用:“寻景”,即引导流线,把游园者指引到特定的驻足观赏点;“点景”,即为游园者提供一个最好的观景角度,同时通过题辞等点出此处景致的精妙之处。庭院理景讲究突出主题,题材有水,石,花木,亭榭等。因此园林建筑在建造时,也要考虑到如何突出庭院中景的特色。比如拙政园中的三十六鸳鸯馆,它的北部面向水面开敞,强调庭中的水景与亲水之感,在夏秋时节可赏水中荷花,清凉避暑;南部则面向陆上的小院,院中种植山茶花,得名十八曼陀罗花馆,在春秋时节可赏花闻香,温暖舒适。一前一后,给人不同的体验。鸳鸯馆是园林建筑中一种独特的类别,以屏风、罩、纱槅将一座大厅分为两部,梁架一面用扁料, 一面用圆料,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不同时节有不同的景致,构思精巧,令人称奇。
园林中的建筑,在引导游人视线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人置身建筑之中时,会发现许多庭院旁的建筑都会有明显的朝向性,并且通过对四面墙壁通透性的处理强化这一效果,从而达到对视线的引导作用。比如网师园中的濯缨水阁,小小的一个厅堂中四面墙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做法:靠水面的一侧全虚,背水面的一侧全实,其余两边上虚下实。这样做不单单是为了丰富立面上的效果,更是为了表达出水阁这一亲水的主题,把人的视线引向园中的水面,阁中家具的摆放朝向也强化了这一目的。虚实变化的墙面处理同时也带来了室内丰富的光线变化,使一个单一的空间也显得不那么单调。
亭作为一种园林建筑中的常见形式,在宅与院的视线交流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云“山际安亭,水边留矾”,在园林中亭往往被置于园中的最高处,作为俯看全园的一个驻足点。拙政园中有放眼亭和雪香云蔚亭,它们分别为园林东部和中部的制高点。放眼亭取自白居易的诗句“放眼望青山”,从亭中望出有开阔的视野,同时向北又与芙蓉榭和天泉亭形成对景。雪香云蔚亭则与远香堂相望,在俯看全园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濯缨水阁中不同的立面虚实做法
宅与院的视线关系不仅仅是从宅中向院中看,从院中看宅又是另一个角度。《江南理景艺术》一书中提到:庭院是赏石的最理想环境,不但因为它有着合理的空间尺度,还因为能够有房屋作为背景,门窗作为衬托。留园中的冠云峰庭院,石为庭院的主题,因此其后面的房屋高度都低于它。庭院中不仅有后部的建筑作为观石的背景,东侧的六角亭也作为冠云峰的陪衬而修建,使园中之景有石峰,草木,亭台,小楼,层次丰富,可见园林中的建筑对风景锦上添花的作用。相似的例子还有拙政园中的小沧浪水院,跨过水面的水廊小飞虹是院中的一大特色,远远望去真的就像是雨过天晴后的一道彩虹飞跃在水面之上,增加了整体的层次感和起伏感,使园中的景致更加活泼生动。水院的主体建筑则是悬空架在水面之上,潺潺的流水从建筑下面流过,动静结合,给人绵绵不绝之感,引人联想。建筑的倒影映在水面之上,不知不觉之中仿佛获得了双倍空间的效果,增加了园林空间的开阔性,依水而建的美人靠也增添了倚栏观景的功能,闲适安逸之情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园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在内外空间布局,空间层次,理景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精巧的布置,
值得我们不断地挖掘与学习,从中吸取精华。篇二:园林规划苏州实习报告 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综合实习报告 ——苏州部分 实习行程安排:
2012年5月19日-22日
第一天:参观考察沧浪亭、网师园。
第二天:参观考察拙政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 第三天:参观考察留园、虎丘风景区。 第四天:参观考察环形山庄、艺圃。 实习阶段:
1 时间:2012.5.19 地点:沧浪亭 网师园指导老师:陈楚文 吴晓华 实习内容 (1) 学习沧浪亭廊的设计手法,复廊的结构,与水面关系的处理 (2) 学习网师园水体、驳岸等的处理手法
(3) 学习网师园中体现园主人思想意境的象征隐喻等造景搭配方法 (4) 学习网师园中亭、桥、廊等建构筑物的特点。 实习心得体会
实习的第一天是混乱忙碌却又让人兴奋而充实的一天,怀着期待的心情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来到苏州,这个烟雨笼罩下的江南古城和与她齐名的杭州有着很不同的气息与氛围,还未来得及仔细端详变开始了忙碌的行程,放好行李吃好中饭便来到了实习的第一站——沧浪亭。淅沥的雨让人在五月末却感受到了凉意,稍稍减弱了同学们满怀的热情,而沧浪亭却因这雨而更加有韵味。沿着曲折起伏的复廊,两侧风景不尽相同,一侧看到的是园中的大型假山,另一侧临着园外的水池,岸边的假山石让外边的景色若隐若现,廊与水体直接的距离忽近忽远,让人在行走中总能感受到景色的新鲜。走完复廊顺着园路走上假山来到全园的主要建筑沧浪亭,位于全园制高点的亭子为明清风格的歇山顶造型,柱子上刻有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站在亭前感受风从四面吹来的风有种高出不胜寒之感,不知苏舜钦当时站在此处是否能体会到曹操作《观沧海》时的感受。
参观完沧浪亭大家想下个目标出发,由于修路大家经过一番曲折跋涉才来到网师园。网师园旧为宋代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而园中景题与配镜却处处透漏着主人虽隐居却不甘远离仕途的情感。小山丛桂轩周围栽植的桂树,濯缨水阁里郑板桥所题的:“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殿春簃小院中所种的牡丹、芍药都暗暗向后人倾诉着园主人曾经的理想与抱负。网师园的其他特色还有以水体为核心和殿春簃园中园的设计。水体的处理主要是水面的分割和来水去水的处理,营造的景观效果便是沿水走一圈无论哪个角度都不能将整个水面看个彻底,且随着人的走动有种步移景异之感,十分的绝妙。而殿春簃的小院更是别有一番天地,月到风来亭的檐口从一侧墙上方挑如园中,打破了墙面的单调,且听老师说在雨大的时候雨水从檐上滴下更有趣味,可惜此时雨已停,无法目睹这一趣景。 2 时间:2012.5.20 地点:拙政园 狮子林 苏州博物馆 指导老师:陈楚文 吴晓华 实习内容 (1) 学习极具江南园林代表的造景风格,了解丰富的设计手法。 (2) 领会造园的整体把握与局部搭配。
(3) 感受拙政园主张的利用细节处理,巧于因借,合理安排园路而达到的“日 涉成趣”的效果。
(4) 学习拙政园在空间处理上对尺度的把握和分隔空间的方法。 (5) 学习狮子通过林不同的假山堆叠方式造成的丰富交通流线与景观效果。 实习心得体会
第二天来到的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其景观的丰富与豪华的确不负盛名。这不是我第一次来拙政园,但与之前单纯作为游客不同,在老师的讲解下,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再来品味这座已经过历史沉淀与时间打磨的如瑰宝般的古典园林,自然是愈加品出她独特的魅力。
正式的游园是从中部的入口,腰门,开始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假山形成的嶂景,假山与建筑间的距离十分狭窄,远处的景色若隐若现,这便是欲扬先抑了。绕过假山来到歇山顶的园中部主建筑——远香堂。站在远香堂前看到的是水中央的三座小岛,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北山亭各踞一片小天地。一池三岛的格局自然也体现了影响古典园林的神仙思想,与西侧的倚玉轩所体现的君子比德思想呼应,同时对大片的水面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西侧的香洲是意象化的小船,静静泊在岸边,看过颐和园的石舫,将大船的形仿了八九分,在建筑中虽特别,却不如这香洲,利用平台、亭、轩、楼的独特既让人觉得似乎是船,又与其他建筑间没有违和感。水体的一端流入小沧浪所隔出的南侧一隅,在小沧浪上,正对的弧形廊又隔开了大片的水面,左侧是规整的直线围合,右侧则是自然的黄石驳岸,与松风亭形成的45度夹角更加丰富了这片小空间。穿过别有洞天来到园的西部,西部原本与中部是分开的,后来才将别有洞天这里打通统一管理,因此此处的墙体十分厚。西园更是将框境,对景,添景,借景等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各处景之间互相呼应,搭配,使整体景观变得愈加丰富。 下午参观狮子林,以为看过拙政园的豪华大气后再看其他园林都会索然无味,不想狮子林自有其独特的趣味。如果说拙政园是满汉全席的话,那么狮子林就是山珍野味了,游狮子林体会到的应该是一种野趣,老师放我们自己游园,于是本来就袖珍的小园瞬间被两个专业的大批人马占领,有“假山王国”之称的狮子林如同一个假山迷宫,在假山群中上下穿行,一群本身就是半个孩子的大学生天性得到解放,玩得不亦乐乎。狮子林中亦有石舫,而与拙政园的香洲相比就显得不够出彩。狮子林是禅宗寺庙园林,园因寺而闻名。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也使为座园子打上了独特的印记
3 时间:2012.5.21 地点:留园 虎丘指导老师:陈楚文 吴晓华 实习内容 (1) 留园与其他园林做比较,归纳其异同性点,掌握其主要的造园特点。 (2) 结合前两天的学习,在留园体会园林造景中先抑后扬,移步换景的造园手 法。(3) 学习留园建筑的艺术处理,空间关系的把握。
(4) 学习水体的处理手法,与之前学习到的内容比较,综合理解掌握。 实习心得体会 3 时间:2012.5.22 地点:环秀山庄 艺圃指导老师:陈楚文 吴晓华 实习内容 (1) 学习小面积园林的布局特点与尺度的把握。 (2) 学习环秀山庄的假山堆叠艺术。 (3) 感受艺圃质朴的明代造园风格。 实习心得体会
苏州行程的最后一天较为轻松,参观的是两个比较小巧的园林。到环秀山庄后发现除了我们没看到其它游客,就算如此一群人还是让这座小园满了起来。逛了一圈发现此园本来园内地盘不大,园外无景色可借,但因布局设计巧妙得宜,湖山、池水、树木、建筑,得以融为一体;而于假山一座、池水一湾,更是独出心裁,另辟蹊径,两者配合,佳景层出不穷。 去往艺圃的路尽是小的巷弄,我都一度怀疑走错了路,最后终于在不起眼的小道里发现了这座小园,走进去以后更是颇有一种在沙砾中找到珍珠的感觉。艺圃的布局简练开朗,风格自然质朴,无繁琐堆砌娇捏做作之感,与近几天参观其他园林相比让人更觉亲切,因此同伴戏言:以后有钱了把艺圃买下来。 手绘地图篇三:苏州园林实习报告 《苏州园林实习报告》 系部: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实习时间:2014.6.19----6.21 实习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网师园 拙政园 留园 虎丘
实习内容: 姑苏园林之美,名满江南。观拙政园之舒旷,留园之秀媚,网师园之清俊......风格种种,妙不可言。但大都能于咫尺之地营造出一番山水真趣,且常在一花、一木、一亭、一榭的培植与构架中,包含精妙绝大之文章。
作为园林专业的学生,我非常高兴能与老师同学们一起畅游这美丽又温婉的东吴之地,领略这里的风景如画,园中精华。 第一站
网师园(2014.6.19下午)
作为实习来到的第一个江南园林,网师园如同久居水乡的小家碧玉一般,静静地在氤氲了水汽的傍晚向我们展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概况:
网师,意味着“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又借着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大隐于市的清幽之感油然而生。
喜欢 网师园的原因大概就在于它小巧精致,内容丰富。其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当之无愧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网师园以池水为中心,分别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是以突出水作为 园子的主题中心。 景点分析 1.砖雕门楼
步入网师园,就被它门口的轿子所吸引。从那顶做工精细的轿子看出了园主人的生活品质。 门口处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由大门门厅至轿厅,东有避弄可通内宅。其前砖细门楼为乾隆间物,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里同类门楼中最精巧之物。 万卷堂前的砖雕门楼 精美的雕镂砖刻 门楼上书“藻耀高翔”,寄托了主人对后人的殷切希望,渴望后辈出人头地,为祖宗光耀门楣。精美的砖雕栩栩如生,一派家庭祥和,老幼同乐的景象。表达了原主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心情。 2.万卷堂 作为主厅,万卷堂有着浓浓的书卷气息,向来人展示园主人的文化内涵及园内主题。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堂即为修身养性的代表,整个园子无不透出书香世家的尊贵典范。 “万卷堂”的匾额为文徵明书体。抱柱对联则为现代书画家吴进贤所撰书: “南宋溯风流,万卷堂前渔歌写韵;葑溪增旖旎,网师园里游侣如云。”以追溯名园历史,发思古之幽情;畅叙今日风采,颂名园之形胜。 万卷堂内景 堂外走廊漏景
万卷堂朝南面对天井庭院,有对植的玉兰,更有“藻耀高翔”砖雕门楼为对景。室前有廊往
南通园门,廊畔小庭院内桂花古树,点缀太湖峰石,作为住宅到花园的过渡空间稍露一点自然景色,更见雅致。 3.小山丛桂轩
小山从桂轩,为一座小巧精致的四面厅,卷棚歇山屋顶,面阔三间,三面回廊。厅南有一排花窗。粉墙之下,湖石假山起伏,桂树成丛,间有海棠、腊梅相映成趣。
名字取自北周文学家庾信《枯树赋》中“小山则丛桂留人”一句,情景相符,其匾题为“小山丛桂轩”。并有清代何绍基 撰对联:“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写景抒情,成为小山丛桂轩周围景物的形象写照。 网师小筑门楣 轩内一景
步入轩内,向四面望去,每一扇窗皆成一景:南有湖石小山,丛桂飘香;北是冰梅纹圆窗,透过云冈黄石假山;东部山涧溪流,并在住宅墙面上巧妙地以攀缘附壁的木香形成春景;西边曲廊和蹈和馆之间,羽毛枫潇洒入画,室内外空间融汇一体。4.看松读画轩
看松读画轩,轩南有黄石牡丹花坛,水湾之上架设石板曲桥,临池置有石矶,由于画轩体量较大,实为厅堂,故离池岸退居在花坛之后,这样在景观上就不会产生逼压水池之感。 看松读画轩 古柏
看松读画轩为硬山屋,顶面阔三间,砖砌墙面。其窗景为竹石、蕉石之尺幅画。板壁上陈设山水画条幅。朝南花坛之中,有两株数百年生的古老松柏,可惜罗汉松已不存,仅存古桧虬干垂枝,苍劲独秀。
这里既是“读画”之处,更是“看松”之处。赏天然画本的风雅,使画轩内外的园景皆入画来,极有趣味。 5.月到风来亭
取意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亭东二柱上,挂有清代何绍基竹对 “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
赏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青睐的风雅之举。在邻水的亭子里,举杯邀明月,与清风明月对酌,醉卧花间君莫笑,我本多情疯癫人。 从长廊看月到风来亭亭内匾额
月到风来亭面临水面,对面即为云墙。主人巧妙的用假山遮挡,造成了深远的空间感,不会显得大片墙面遮挡视线,的确巧思。 6.殿春簃
一路从水池西北的平板曲桥西行,就见到书有“潭西渔隐”的小门。门内树影绰约,花街铺地,奇石当户,别有一番天地,这就是著名的殿春簃。
园中有院,殿春簃自成一体。花街铺地,奇石环绕,特别是墙角一隅的冷泉极为有趣。一串水泡从泉底缓缓升起,惊了鱼儿,乱了莲花,一阵清凉之感瞬间袭来。楹联 假山一隅的清泉
小院布局合理,独具匠心,主体建筑将小院分南北两个空间,北部为一大一小宾主相从的书房,是实地空间,但实中有虚,藏中有露,屋后另有天井。南部为一大院落,散布着山石、清泉、半亭。
半亭 殿春簃主厅
庭院内采用周边假山手法,使之产生余脉连绵的情趣。假山不大,也不高,却起、承、转、合,极有章法,有韵律,有节奏,如一曲流畅的音乐。整个山石峰脉意境相连,藏泉于谷,藏路于峰,藏洞于岭,有衔接,有过渡,空间浑然一体 7.引静桥
这座小桥位于水尾小溪,遮挡了水域不开阔之处,使“言有尽而意无穷”。为苏州园林最小石桥。桥下壁间嵌有一石,刻“檠涧”二字,传为南宋之物。山石互拥,幽深立现。
从桥边望水域引静桥近景 造景手法
1. 透景之曲折回廊:
加深空间感,使原本短小的走廊变得曲径通幽,再加之高低变化使得游览路线富有情调。沿着回廊走一圈,便可将大部分园景收入眼中。富有趣味,又不单调,也很好的弥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