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来源:智榕旅游
.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 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契:商人的祖先

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6.鲁国大夫公孙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

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

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范

8.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

.

.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

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爱孝悌

13.礼之运作,包含有 之德

谦和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

.

15.在中国社会中, 是直接贯通的

家,家乡,国家

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

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

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

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

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

自觉性与主动性

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22.孔子强调 ,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

.

见利思义

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 等同

天理人欲

24.孔子把 作为重要的德目

温良恭俭让

25.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踏实,实在

26.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这些道德人格按照其体现道德理想的不同程度可分为:

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

27.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一种伦理政治秩序

周礼

28.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

.

.

29.儒家伦理精神的运作还需要道家的人生智慧作为结构上的补充

30.道家更重视个体,无为,出世

31.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的时期

汉唐

32.秦汉之际,礼记成书,四书伦理体系已经形成

33.大学提出三纲领目

34.大学之道是培养统治阶级理想人格的途径,大学精神就是

内圣外王

35.儒家伦理成熟的标志;中国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大学、中庸

36.董仲舒以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成为不可动摇的名教获礼教

37.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是 崇拜,其余的有自然神崇拜,动物神,鬼魂

38.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的宗教是在

.

.

东汉时期、

39.道教在 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魏晋时期

40、南北朝时,道教最大发展是卑微寇谦之改革五斗道米,创立北天师道

41.唐宋之后一些道派逐渐合流,形成

正一道

42.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佛教的根本义是

神不灭

43.魏晋时期, 和 合流,形成

玄学,佛学,六家七宗;六家: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六家七宗又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心无,即色,本无

44.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和成熟期是 ,此时期的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是

隋唐二代;把佛性心性化

45.儒家有传统儒家与新儒家之分,但二者都注重用事,有强烈的入世精神

.

.

46.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 学说,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 观念

五行,阴阳

47.周易古经以 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八卦

48.中国哲学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

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

49.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50.原始儒学的经典有被称为经书的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5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 的生命精神

创造性

52.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53.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

.

.

.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有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

55.儒家精神是一种 的精神

极高明而道中庸

56.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

57.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都是强调

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

58.道家追求的自由是

精神的超脱,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

59.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

天台宗,华严宗,禅宗

60.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

.

.

61.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也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蕲向

62.中国佛教哲学,削减了宗教的意识,更加世俗化

63.天台宗的智慧是

圆融的智慧

.华严宗提倡

开放的心灵

65.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

化平淡于神奇,寓神奇于平淡,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肯定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甚至不用语言,“棒喝”

66.宋明理学建立了以什么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理气论,心性论

67.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68.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道德理性对于与血肉之躯相连的情感欲望的制约

69.整个宋明理学讲什么提高为本体,重建了

.

.

道德 人的哲学

70.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什么为代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1.古人把什么称作宇、宙

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古今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

72.易传最突出的特点是

视变化为创新

73.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与时俱进,创造美好世界

74.礼记大学引述尚书和诗经: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周虽旧制,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75.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有 主张,也有 主张

天人合一,天人交胜

76.天地宇宙本身及含有价值。,而我们实现人生的价值,不必再另追求外在与人间的天国或彼岸世界

.

.

77.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

境界说

78.境界是中国哲学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致的

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79.儒家追求到的宇宙,道家艺术天地,佛家宗教境界

80.墨家比较重视分析方法

81.中国儒释道所推崇的整体、流动、当下体悟的方法,是悟道的方法,与面对现象层面的方法确实有很大区别

82.朱熹强调 ,主要属于什么范畴

以知为本,知先行后;道德

83.朱熹对于知行问题的根本见解:从逻辑上讲,知先行后,知主行从;从价值上讲,知行应合一

84.中国哲学家的行为方式是

理想与理性的统一,价值与事实的的统一,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

.

.

85.西方的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可称为,是一种

智性文化;德性文化;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86.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十分注重

二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87.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可以与天地相同

88.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伦理性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什么伦理类型

天地合德

90.张载把什么称作为孝

尊高年,慈孤弱,怜惜残疾鳏寡

91.血亲意识,即 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92.中国人对血缘关系的注重,其语言表现时

.

.

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93.中华民族以 来形容悲伤之家的情感

如丧考妣

94.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是

伦理道德学说

95.哪几个论互相分不清

道德论,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

96.中国人伦小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97.在中国文化系统里强调在道德的面前

人人平等

98.伦理文化消极的一面

讲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99.中国文化的特点

.

.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100.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在

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凝聚力

101.中国文化的生命延续力的内在基础

同化力和融合力

102.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

自我认同感,文化群体归属感

103.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征,并形成了

农业型物态;实用经验理性、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异观念

104.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同

105.中国人的审美,伤春悲秋,都与农业生活有关

106.务实精神是一种

.

.

群体价值趋向

107.中国贤哲一向倡导的精神: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108.求久的观念应运而兴,变易观念在中国也源远流长

109.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一种家国一体的格局

110.社会组织主要是在什么样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

父子君臣夫妇长幼

111.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因为: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自然经济长期延续

112.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

宗族

113.人道亲亲说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114.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表现在各个领域

.

.

115.论语中利用自然知识说明政治道德方面的主张,不以研究为目的

116.重人伦轻自然也体现在教育领域,例如唐代的二馆六学

117.所谓经学传统是指

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

118.汉代经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到宋朝又扩展为十三经

119.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

120.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广泛渗透、科学未能充分、对中国宗教的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

12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建有为,贵和尚中

122.中国文化比较重视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

123.天人合一问题的理论实质是,其最基本的涵义是

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

124.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在天地人之间,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125.“天”成了人们视线道德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天人之间人是主导和目的

126.人本思想的确立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127.宋明理学有三个主要派别

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

128.强调道德理性对于个人境界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129.儒家的三纲领,霸条目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30.和同之辨

五味相和,六律相和(中药的开方,园林的建筑)

.

.

131.不狂不狷,狷:清高自守,有所不为;耿介

乡愿:德之贼,无原则的和气

13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精神激励、整合创新

133.自从西周以来,什么观念深深扎根与于中国人心中

大一统

134.诸子百家学说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共识

135.1839年,林则徐主持编译了,介绍了,地位是

四洲志;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情风俗;现代中国第一部向国人系统地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

136.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137.洋务运动大体上经历了几个阶段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138.早期改良主义者冯桂芬

.

.

校邠庐

139.早期维新派

要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从学习“西技”到“西政”

140.维新派是文化教育面貌一新,诗界,文体,小说界,戏剧相继而起

141.康有为所宣扬的儒学是一种“儒表西里”的新儒学

142.20世纪初,八国联军后,掀起了一个译介西方社会政治学术著作的热潮

143.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经世思想,变易思想,民本思想

144.中体西用论,本为文化论,全盘西化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