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张戒的杜甫情结

试论张戒的杜甫情结

来源:智榕旅游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4卷第2期 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Vo1.34 NO.2 2013年4月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pr.2013 试论张戒的杜甫情结 张兆勇,孙立民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岁寒堂诗话》产生的时代是理学成熟,同时亦是理学迎接时代变迁而有种种新挑战的时代。这部诗 话的价值就在于著者能够准确地把握道学精神,立足于新时代而重新解读杜诗和学杜的使命。张戒虽继续标举诗 歌的情真、味长、气胜、卓然天成,同时更把“删诗之旨”作为诗人应追求、应达于的更深切的目标。他认为杜甫的过 人之处即在于此.而江西诗人没有意识到。在张戒看来,服膺老杜虽是j匕宋江西诗派以来诗人的共识,但他却要努 力走出一条不同于江西诗派的推杜之路。张戒是从“删诗之旨”的意义上肯定和推介杜甫的,个中有明晰的思路与 厚重的儒家情怀。他的使命在于借着对杜甫的重新倡导来倡言儒家诗教,其目标所致是在两宋易替之际复杂的背 景下呼应道学于惨淡之途。 关键词:言志;删诗之旨;韵;味;才;气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3)02—0094—05 张戒,生卒年不详,正平(今山西新绛)人,宣和六年 美,亦即温柔敦厚诗教。所谓解释学传统是指一直以来儒家 (1124年)进士,绍兴五年以赵鼎荐授国子监丞,及鼎败, 学人能切实把握作品中涵容的儒学关于社会的、人格的理 亦随之遭贬,官终左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其事附见 想,能在释诗时表现出天人情怀的传统接续。虽然从汉代以 《宋史・赵鼎传》。《四库提要》评其人日:“盖亦鲠亮之士 来学人即一直追随这个传统并认为孔子于此是第一表率, 也”。据郭绍虞先生考证,《岁寒堂诗话》一书原本已亡,旧 示范出孔子“删诗之旨”的涵容与情怀,但也不避讳言,北宋 存止一卷。武英殿本据《永乐大典》所载,复益以《说郛》有 时代虽道学隆盛,然自古文家以来,关于言志问题并没有引 关各条,趋为上下两卷,“虽未必尽复其旧,亦庶几为全璧 起学人特别是道学家的足够重视,或者说道学家并没有刻 矣。”【J1关于本书内容《四库提要》论云:“是书通论古今诗 意用“言志”范畴来充实新道学的内涵,也投有将道学的视 人,由宋苏轼黄庭坚上溯汉魏风骚,分为五等,大旨尊李 域扩大到诗教平台。@而在《岁寒堂诗话》看来,若考察一首 杜而推陶阮,始明‘言志’之义,而终之以‘无邪’之旨,可 诗的价伉还是应当从此诗教上领取,或由此切入。在《岁寒 不诡于正。”我们认为《提要》的概括虽拎出了其大旨, 堂诗话》中我们最先最直接看到张戒这样思路: 但力度不够,且没有理顺是书所论及的诗人在张戒思路 第一-,以言志为标准,张戒把汉代以来的诗区分出三 中的逻辑顺序,尤其没有指出杜甫在本诗话中的特别性 种类型:即,第一类是(专以)言志的;第二类是(专以)咏物 及张戒领悟杜甫所走出的一条不同于江西的崭新之路。 的;张戒的刨意在于指出,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类,即他所强 本文想就四个问题探讨张戒的杜甫情结及《岁寒堂 调的有些成功的言志诗不是不咏物,丽是不期于咏物而咏 诗话》中杜论之不同于江西诗派的独特性。 物自工,也即是说他认为有一种以咏物而言志的诗,认为 一、努力从“言志”的诗学路向打通或说找回学杜之新径 这一类诗才真正情真、味长、气胜,卓然天成,不可复及。这 众所周知,所谓“言志”出自《诗毛氏传》中《关雎》的 里所要注意的是张戒在考查此类诗时是拿《诗三百》作为 题下序言,此序又称诗大序,汉人以为是孔子弟子子夏所 标杆的。 作,朱子以为出自孔子自己之手。汉代学者依托此序通过 第二:,张戒把古今诗歌的发展分成若干段落,其云: 解释《诗经》等经典,建立起了儒家审美标格和诗解释学 “国朝诸人诗为一等,唐人诗为一等,六朝诗为一等,陶阮、 传统。所谓审美标格是指通过解释《诗经》提炼出的“怨而 建安七于、两汉为一等,风骚为一等,学者须以次参究,盈 不怒~哀而不伤”,这种被华夏士人尊崇的中庸与含蓄之 科而后进,可也。”[21451然后以“言志”为视点,梳理它们的 收稿日期:2012—12—25 作者简介:张兆勇(1965一),男,安徽五河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立民(1979一),男,山东济南人,淮北师 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94 M。什么叫吉志?在张戒看来,所 言志即足敞存诗中的 径高诗句,在比较中,指出杜甫有“超轶绝尘而不可及”的 性情,或者说是诗歌整体上所呈现出的意味。不同的诗人 高远情怀,并结论道:“人才有分限,不可强乃如此。”不难 有不同的性情;不同的言情对象,志与其感发所及皆有不 看出,这里所谓的“人才有分限一,最主要是就诗人的情怀 同,这样就导致虽同为爵志但又有质的差异。比如阮籍以 而言的,而不仅是在说才学的高低。[2】4 意胜,陶渊明以味胜,曹植以韵胜,杜甫以气胜。张戒虽然 (2)有特立的担待意识。张戒从“恩无邪’’“诗言志”的 特别强调这其中的“陈王及古诗第一”,并认为韵与气不可 诗学观反观和区分了“专学子美”的黄庭坚与子美本身的 学。但还是非常明显,他强调《古诗一t-3L首》与陈王的目的 创作,认为山谷虽以学杜,但其诗“凑之足以荡人心魄”,而 是为了就此推出杜甫,是要强调杜诗对曹植与古诗十九首 杜甫诗的效果却与之不同,读之“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 接续的特别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曹子建、杜 敬”,达到了诗序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 予美之诗,所以后世英能及也”[21 o,公开表明自己不同于 风俗”的“先王”或说圣人之旨 。这里所透嚣的应就是 江西诗派的摊杜理念,就此张戒将牡甫的诗与其同时代人 对杜甫壬{l待意识的发现与肯定,而这种担待意识不仅是张 颜舆卿的书法并举,盛加推挹云“予荚之诗,颜弭公之书, 戒生活予其中的时代所需要的,也是张戒在诗歌审美领域 雄姿杰出,千古独奇,可仰不可及耳。” 1 对道学 想的呼应和发挥。在对杜甫《可叹》诗的论述巾, 张戒自己亦说,关于对牡甫的推崇,前此有江西诗 张戒三l!进一步感慨杜甫标举的这种担待意识说:“夫佐王 派,但他的推杜同时又是正面挑战江西,@指出自己推杜 治邦国者,非斯人而淮可乎?”… 与之不同,是为了替动:黄、替江西中人找出学杜而不及的 (3)有“下食”“高飞”的忧患意识。张戒对《晴》的论析 原因。张戒的观点约言之如下: 中,突破了一般创作审美心理问题,他认为诗人对“目前之 (1)指出当前苏黄并称,黄以推杜甫而与苏推渊明相呼 景”的市荚把握或云“取物”,根源于“索所蓄积”的意识内 应,自己却是以推古诗十九首、曹子建而与推杜相贯通。 容。所以,从这酋诗“子美之志可见矣。”张戒分析其志云, (2)黄庭坚推杜讲究法度,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国,而 “下食逝泥去’,则圃穷之节,‘高飞恨久荫’,则避乱之急 自己则以推其气而推杜,特别指出了杜乃是以气胜。 也。” 也即是杜甫始终将审美结构安排至执著与超越的 (3)从苏到黄所探讨出的是从韵到法,是寄希望于陶 张力之中,如果说安史之乱前后诗人们的此类诗均弥漫着忧 与杜的完美结合,而自己则认为陶以味,真正的韵在于古 忠意识,那么杜甫的独特性在于个中更充溢着天人情怀。 诗十九酋与陈思王。而杜甫正是以气传承此韵的。 其次,在《岁寒堂诗话》中张戒专门思考了杜甫为什么 毫尤疑问,这里他从韵 气两者相统一来推曾、杜就 会-扶得“删诗之旨”,张戒以为杜甫所以能获得的原因在于: 不同于江西诗人以法度为中心范畴的学杜;从亲古诗、曹 (1)笃于忠义之气,心有社稷。其卷下“哀王孙”条云: 来推杜,亦不同于苏轼、山谷从亲陶而推杜的思路。从宋 “观子美此诗,可谓心存社稷矣”f2J ;“可叹”条云杜甫“忠 代审美思潮的展开历程来说,这些均应是重要的信号,其 义之气,爱君忧国之心,造次必于是,颊沛必于是。” 目的在于指给世人应从一个新角度来重新闸释杜甫,而 (2)fB于真减之心。在这一点上张戒特别比较了杜甫 其深层意蕴则是要从言志角度而达于儒家诗教正途。从 所不同予江西的为文造情、专以用事押韵等。他}兑:“子建 宋诗发展史我们知道,苏轼联结书柳推渊明,黄庭坚标举 李杜皆 意有余,汹涌而后发者也。刘勰云:‘因情造文,不 与杜甫结合推崇渊明,而张戒这里以杜与子建相对举、比 为文造 腑。’若他人之诗,则为文造情耳。”【2】” 他并不否认 较,@再次重新确立讨论诗歌境界的背景与问题域,这样 杜甫用事,但是就创作中的“不知言志之为本”倾向比较杜 做其目的非常明确,即是要挖掘出杜甫、子建与风雅的内 甫与苏黄并指出:“用事押韵,何足道哉!苏黄用事押韵之 在关联,从而达于呼吁诗教以呼应道学。@要之,正是在 工,至矣尽矣,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 ・n这就是说, 这个意义上宋代诗学思想表现出与元祜文人不同的审美 用事押韵本是手段,若专事之,必然遮蔽诗人真诚之本心, 新动向。当然也应看到的是《岁寒堂诗话》也标举陶诗,只 从而使风雅扫地,不能达于“删诗之旨”。 不过他对陶诗推崇并没有超出苏轼以来所建立的审美角 (3)深于经术学养。其卷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度与涌容。 字”云:“至于‘忧端齐终南’,此岂嘲风咏月者哉?盖深于经 其实,简单地}兑是新动向还不足以把握张戒的心理 术者也,与王吉贡禹之流等矣。” ‘ “可叹”条云:“群书 真实。阅读《岁寒堂诗话》会发现张戒在此有着浓郁的杜 万卷常暗诵’,而《孝经》一通,独把玩在手,非深于经术者, 甫情结,他推杜甫是建立在严谨的逻辑理路中的,这个理 焉知此味乎?季有知之,子美亦知之,故能道此句,古今诗 路至少有三个层面: 人岂知此也。” ”s 首先在张戒看来,杜甫独得了“删诗之旨”。⑦他的理 总之,张戒认为如果说“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 由可略之如下,即认为杜甫: 那么“子荚笃于忠义,深于经术,故其诗雄而正。” ” (1)有高远的情怀。张戒曾以登高这一题材切入,罗 再次,张戒还特别指出了杜甫获得“删诗之旨”的途 列了章八元、梅圣俞、苏东坡、刘长卿、王安石等人有名的 径: 95 (1)“用拙存吾道”。卷下“屏迹二首”条云:“若用巧, 则吾道不存矣,心迹双清,纵白首而不厌也。” 一 其云“乐天云:‘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乐天 特得其粗尔。此句(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用‘悲“愁’ (2)于各种道术留心谨取。其卷下“寄司马山人十二 韵”条,张戒云“子美于仙佛皆尝留意”,但又问道“不知其 果有得否尔?” ‘ (3)刻意作诗悟道。卷下“秋野”条张戒把杜甫与韩愈 并举说:“杜子美作诗悟理,韩退之学文知道,精于此故 尔。”【 】 从上面例举可见,在张戒看来,杜甫获得“删诗之旨” 的一个极明确途径是本者作诗悟道的宗旨,升华所触,于 道术而留心;用拙存其道、尤其在于将这一切安排于刻意 与执着之中。 二、韵、味、才、气四个批评支点与推杜的逻辑思路 前面所讲,《岁寒堂诗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一 种新途径来推杜甫。从诗话中不难看出,为了推杜,张戒 还以韵、味、才、气为批评支点以整个中华诗为背景把杜 甫置于广泛的比较之中。张戒在此目的也很明确,即是要 通过比较更进一步明确杜甫的独特性,通过比较找出江 两诗派对杜甫推崇的短视。 首先,张戒正面指出在中华诗历史上曹子建韵不可 及,渊明味不可及,太白才力不可及——但他们均有所偏 至;而自己之所以推杜,在于杜甫“气吞曹刘”,“微而婉, 正而有礼”,“乃圣贤法言,非特诗人而已。”总之,“意气有 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 在张戒看来,这种“意气”不 仅使杜甫超出了上述其他各家,而且其气“非特诗人而 已”,从而使杜甫的人格及其诗境中包蕴了圣贤涵容。 杜甫的这种独特性若从诗情与形式关系来说,应是“特 在一时之情味,固不可预设法式也。”【2】 就诗情与诗的意 象来说,张戒以为:“近世苏黄亦喜用俗语,然时用之亦安排 勉强,不能如子美胸襟出也。”[2 】就诗之情感所生来说,张 戒云:“子建李杜皆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者也……若他人 之诗皆为文而造情耳”12] ,就境界来说,杜甫之诗因其“非 特诗人而已”的圣贤涵容,故有更穷高极远之趣。 其次,在《岁寒堂诗话》卷上,张戒本着此种思路还把 杜甫和其他各家诗人问的比较做过更广泛陈述,毫无疑 问,其目的也是为了把杜甫放到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上来 肯定他,而韵味才力又是他观测比较的几个切入点和判 另0杜诗更高的缘由。略举几例其所比较的内容看: (1)关于刘随州,张戒指责其才短,其云:“人才各有 分限,尺寸不可强,同一物也,而咏物之工有远近;皆此意 也,而用意之工有浅深……刘长卿《登西灵寺塔》……语 虽稍工,不为难倒。杜子美则不然,《登慈恩寺塔》……不 待云‘千里“千仞’而穷高极远之状,可喜可愕之趣,超轶 绝尘丽不可及也。”…” ’张戒以为刘随州才短,内涵 清,故虽有气,但形式上不能纵横驾驭。 (2)关于元自张籍,张戒认为他们预设诗意,略无余 韵: 96 字,乃愈见其亲切处,何可少也?诗人之工,特在一时情味, 故不可预设法式也。”[2】”a又“杜牧之云:‘多情却是总无 情,惟有尊前笑不成。’意非不佳,然而词意浅露,略无余 蕴,元白张藉,其病正在此……。” ‘“ (3)关于王右丞、韦应物,张戒认为他们所得者在韵, 所失者在于韵之气: 其云“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 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2】 ” 又云:“韦苏州律诗似古,刘随州古诗似律,大抵下李 杜韩退之一等,便不能兼……(随州诗其笔力豪瞻,气格老 成)与子荚并时,其得意处,子美之匹亚也。” m (4)关于韩柳 其云:“柳柳州诗,字字如珠玉,精则精矣,然不若退之 之变态百出也。”nH 又“杜子美、李太白、韩退之三人,才 力俱不可及,而就其中退之喜崛奇之态,太白多天仙之词, 退之犹可学,太白不可及也。至于杜子美,则又不然,气吞 曹刘,固无与为敌……如‘刺规多谏诤,端拱自光辉。俭约 前王体,风流后代希’,‘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乃圣人 法言,非特诗人而已。” 张戒以为柳不及韩在于不及韩 之气力,在唐代从气力上说,只有韩愈可与杜甫相比,但仍 不及杜的“气吞曹刘”而有韵,韵与气完美结合。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还谈了杜牧、李贺、李义山、温 庭筠,他们在杜甫的门庭前各有所短。其云:“杜牧之序李 贺云:‘骚人之苗裔’。又云‘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牧 之之论太过。”【2l4 他认为李贺“以词为主,而失于少理。” 对于杜牧,他评日“牧之专事华藻”,把杜甫与李商隐放在 一起比较时,认为在“言近而旨远”方面差强,但意不及也; 把杜甫与温庭筠比较时,又认为庭筠“其意无礼,其格至 卑,其筋骨浅露”甚至于“与牧之诗不可同年而语。”从上面 标举的数条看,或有与杜甫比较者,或未作比较,但不管怎 样,我们均感到张戒是以韵味才气等来推举杜甫作为标杆 的。换言之,杜甫的独特意义正是在以韵味才气为框架的 论述中逐步明晰起来。 通过例举我们还发现,张戒所强调杜甫的气,最主要 还在于全面触及了他要标举的气的内涵。比如强调气要 大,要正,要有儒家内蕴,内涵要充实。并且是以气为标格, 全面推娃;杜甫,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得出结论以为杜 甫获得“删诗之旨”。 纵览一部《岁寒堂诗话》,张戒以近于讴歌式地指出获 此“删诗之旨”的杜甫,充分体现在诗歌行为及诗歌效应 上。约言之如下: 从功能来说,张戒以为: 第一,杜甫能诗尽人间兴。张戒通过从语言风格、抒情 方式和题材等方面比较了其他诗人“不知一切皆诗”的局 限,指出杜甫的不同在于:“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 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 四、“可叹”一条的张戒之意与厚重性 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张戒援引杜甫的诗句“吟 多意有余”“诗尽人间兴”来概括了杜甫的这种不同。【2】4“ 《岁寒堂诗话》最后有“可叹”一条,在本文看来,既可 以看成是张戒对杜诗思考的总结,亦可以看成是他以杜诗 为平台寄在本诗话中的深层意蕴,是从强调“删诗之旨”的 高度而寄期望于自己的诗话能裨益时代;这一点张戒自己 是非常明确的。 其云:“观子美此篇,古今诗人,焉得不伏下风乎?忠义 之气,爱君忧国之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言之不足 第二,杜甫诗特一时情韵,不可预设。既是触景生情, 又能海涵字宙。这在于杜诗通篇出于胸襟。张戒在论及 “杜之雄犹可以兼韩之豪”时认为这是因为杜诗是“从胸 襟中出也”。 ¨ 在卷下论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时云:“此与诸葛孔明抱膝长叹无异,读其诗,可以想起胸 臆矣。”【2J4 从表现上看,张戒以为杜诗往往具备如下审美特征: 第一,总体来讲,气象廓然。张戒在卷下“江陵望幸” 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其词气能如此,恨世无孔子,不列 于《国风》、《雅颂》尔!”[21・”-475 条云此诗“气象廓然,可与两都三京齐驱并驾矣。” 综 观杜诗,此一评语亦甚相宜。 第二,具体到不同诗体看,其叙事诗则传神韵,褒贬 自现。卷下“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条云,“但直叙其 事,是非自见,六义所谓赋也。” “又,“剑门”条云杜诗 “不待褒贬,而是非自见矣。”【2】4’。其咏物诗则“高得其格 致韵味”。卷下“江头五咏”条,“咏物者要当高得其格致 韵昧,下得其形似,各相称耳。”" 三、对山谷学杜的评估 其实张戒用意自己非常明确,我们从他诗话亦能清 晰看得出,即是反思江西诗派以来的学杜之弊。换言之, 一部诗话张戒对江西诗派前的各家诗评论尽管思路飞 扬,但均只是此思路铺开的背景,彻底反思江西诗派的不 良尊杜习气以达于呼吁走上尊杜正途才是张戒的目的。 按照北宋世俗普遍的说法,杜诗到山谷而光大,此在张戒 并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山谷并未得杜甫之髓。 张戒首先指出杜甫高于山谷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 (1)山谷不如杜甫的“吟多意有余…诗尽人间兴”, “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 (2)山谷不如杜更深知诗以咏物为工,言志为本。 (3)杜甫以气为主,“对景亦可,不对景亦可”。 。他 的过人处在于将天下情景尽笼在浩气之中。 其次张戒指出,与杜相比,山谷: (1)不知真源,不明真源。 (2)专以用事押韵。 (3)为文造情。 因此在张戒看来山谷与杜甫相比有一个雅俗之别, 有一个境界高低之别。 再次,在做了这些区别后,张戒又以“思无邪”从整体 境界上概括出杜甫高过tll谷处。张戒以为,杜诗思无邪, 不落邪思;而与之相比,鲁直则邪诗之尤者,读之足以荡 人心魄。@杜甫诗有可学者,有不可学者,学杜非得明白 此意不可,山谷正是有此糊涂,被张戒嵌上“扫地矣”之 誉,而这些都应是世人理解山谷学杜所必须要知道的。 本诗话写在两宋易替之际,由此不难看出有浓厚的历 史感与札甫情结。首先本诗话中浓厚的南渡意识有所谓荆 棘铜驼之悲。前面讲过,如果说张戒的意义在于以上面的 种种比较为基础,努力超越于江西诗派诸多关于杜诗的议 论,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解读了杜甫,那么张戒的成功 在于努力抓住少陵所包含的有益于自己时代的特点。《岁 寒堂诗话》卷上云:“韩退之之文,得欧公而后发明;宣公之 议论、陶渊明柳子厚诗得东坡而后发明;子美之诗,得山谷 而后发 J。”… 这样一结论张戒一方面承认其诚然,一方 面又指出杜诗《壮游》、《北征》、“眼枯却见骨,天地终无情” 此等旬是子美诗中不可学而山谷没能领会的。而这正是张 戒要发挥杜诗的角度及超越江西诗派的地方。 其次,若再联系一下江西诗派来看,张戒创作此诗话 时已是一片标举江西诗派的氛围,张戒以独标子美所涵容 的删诗之旨的特异处,在于找寻超越江西诗派而达杜的新 途径,这也是其具有历史感的所在;如果说江西诗派强调 胸次,那么张戒特别能从儒学意义与主体胸襟问关系的角 度,找准杜甫气的涵容,其云:“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 出,子美笃于忠义,深入经术,故其诗雄而正。” 只要仔 细思考一下,就不难知道这两方面应当就是张戒推杜,绕 开江西而推杜的独特成就。如果说在宋学的背景上,一代 诗人均注意了主体的性情,那么张戒的意义又在于特别注 意到了为诗主体性情之正。如果说在宋学的背景下,一代 士人均以推韵而雅致,那么张戒的意义在于因强调气而呼 吁雅致以致于浑厚。虽然在此张戒没有对山谷做“同情的 了解”,看不到山谷对少陵阐释的成功处,亦因此就失之偏 颇,不无遗憾。 张戒在卷下用上述标准再聚焦杜甫,其观点思路应该 说是对卷上的补充,如果说卷上是理论的建立,那么卷下 则是理论的运用,而此运用过程其总的思路就是想更明确 从此而推出尊崇杜甫的新思路,最终达于通过杜甫弘扬出 儒家言志内涵的目的。在本文看来,张戒此作的目的从根 本性上说,起着呼应理学在易代之际的作用。 再次,张戒的本诗话问世时,理学已经成熟,理学家各 派的思维已经纷纷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向审美转型升华。 山谷与其师苏轼,从道学角度说,均是蜀学,是道学的一 97 支。在笔者看来,苏轼对道学的贡献,除了建立蜀学外,还 在于把自己的道学成就向审美方向转移。西山谷作为苏 轼的门人,终于与苏轼一起确立了属于蜀学的审美旨趣, 建立了既相互关联又各有特征、所长的审美模式。这其 ②驯清之际,王船山在其《古诗评选》、《唐诗评选》中 也大力侣言古诗十九首与曹植为中华诗歌的正脉,并在此 意义上推介韦应物,但与张戒有所区别。两家相互比较,思 路会更明晰。关于王船山的观点,可参看张兆勇《船山选韦 中,苏轼发掘陶诗,找回从陶渊明到韦应物、柳宗元间远 韵;山谷以忌俗、尖新、胸次寄期望于杜甫与陶潜的完美 结合。 对于这一点,张戒不是不知道。《岁寒堂诗话》更是致 力于指出自己与他们的不同,即从“删诗之旨”来阐释杜 诗,从《诗经》、《古诗十九首》、曹子建来归纳杜诗的传承。 在张戒看来努力实践这两方面才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最后,一部《岁寒堂诗话》张戒想要得出的结论是杜甫 独得了删诗之旨,这一点不仅是苏黄没有强调的,也是杜 甫高于渊明,不同于李白、韩愈等的地方。而世人所不知之 者亦正在此,张戒云自己所要刻意强调的正在于此。 若准确把握张戒这种学杜的价值何在?我们认为应 将《岁寒堂诗话》与《沧浪诗话》联系起来看,两大诗话共 同之处在于均欲致力于超越江西诗派,而其成就则均是 于江西诗人的法式、趣味之外,以所标举“气象’’“言志”, 真正达于了超出江西诗派建立起知杜、学杜、崇杜;知气 象、感悟气象,进而知唐、学唐、从一个新角度向唐人看齐 的新内涵。我们认为,这无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在理 学面临新挑战,在江河日下之时,正好均起到与道学相呼 应“为天地立心”的理论意义。这就是说,张戒、严羽的创 造性正在于从诗话的角度表现出他们自己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的儒学立场,表明儒学在此时的新转向、新渗透,儒 学在新背景之下其向审美层面的升华;也同时意味着体 味唐诗、体味杜甫于江西诗派以外新开局的初步形成。 注释: ①这可能包涵了汉宋学术旨趣上的差异。宋代道学 家表现出对诗文排斥的思想:如伊川先生答“作文害道 否”日:“害也。凡为文不专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 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书云:‘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 也。”又答“诗可学否”日:“既学时须是用功方合诗人格, 既用功,甚妨事。古人诗云:‘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 又谓‘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此言甚当。”并引杜甫为 例云:“且如今言能诗无如杜甫,如云:‘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蜒款款飞。’如此闲言语道出做甚。”参(--程遗 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90、291页。 98 应物五古评释》一文,载《船山学刊)2012年第2期。 ③如张戒也认为“子美之诗,得山谷而后发明”,但通 过例举杜诗,否认“鲁直得子美之髓”。参《历代诗话续编》, 中华书局1983年.第463页。 ④黄庭坚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盏 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人之能为文章者,真 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 成金也。”参《答洪驹父三首》,《山谷集》卷十九。钱钟书先 生以为这是黄对杜诗最醉心的地方,是他最有影响的诗文 议论,“也算得江西诗派的纲领”。参《宋诗选注》,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0年,第97页。 ⑤乖f: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有云:“甫昔少年时,早 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 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 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⑥钟嵘《诗品》卷上云:“魏陈思王植诗其源出于国风,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出今古,卓 尔不群。” ⑦他在对李杜的比较中这样指出:“杜子美李太白才 气虽不辅f上下,而子美独得圣人删诗之本旨,与诗三百五 篇无异,此则太白所无也。”见《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 中华书局,1983年,第469页。 ⑧“鲁直虽不多说妇人,然其韵度矜持,冶容太甚,读 之足以荡人心魄,此正所谓邪思也。”见《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保掣I,中华书局,1983年,第465页。 ⑨此处可参阅张兆勇著作《苏轼和陶诗与北宋文人 词》(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的有关论述。著 者以为,到元裱时代,道学家实现了将道学成就向审美领 域的软着陆。 参考文献: 【1 J郭绍虞.宋诗话考【M】.北京:中华书局,1979:55. 【2】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校边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