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来源:智榕旅游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1.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2. 符号是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3. 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即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4. 所指是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5. 理论语言学是指侧重语言理论探讨的语言学学科。

6. 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7. 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由索绪尔创立的研究语言学系统本身的内在规律的语言学。

第二章 语音

1. 振幅是指发音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偏移距离。

2. 频率是指发音体在每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3. 一般的声音都是由发音体发出的一系列频率、振幅各不相同的振动复合而成的,其中频率最低的振动

1

发出的声音叫做“基音”。

4. 一般的声音都是由发音体发出的一系列频率、振幅各不相同的振动复合而成的,其中频率最低的振动以外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做“陪音”。

5. 口音是指在发音时,软腭和小舌向后上升并抵住喉壁时,通向鼻腔的通道被堵塞,气流只能从口腔呼出,这样发出的音叫口音。

6. 鼻音是指在发音时,软腭和小舌下垂,通向鼻腔的通路被打开,口腔内形成某种阻碍,以致气流无法通过,气流就完全从鼻腔呼出,这样发出的音叫鼻音。

7. 鼻化音是指在发音时,软腭和小舌下垂,通向鼻腔的通路被打开,口腔内也未形成任何阻碍,气流同时从鼻腔和口腔呼出,这样发出的音叫鼻化音。

8. 主动发音器官是指人类能够活动的发音器。

9. 被动发音器是指人类不能够活动的发音器官。

10. 音标是标写语音的书面符号。

11. 宽式标音是不反映与区别意义无关的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比较概括的标音,也叫做音位表标音。

12. 严式标音是详尽反映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标音,又叫做音素标音。

13. 舌面元音是由舌面起作用发出的元音。

14. 舌尖元音是由舌尖起作用发出的元音。

2

15. 发舌面元音的同时舌尖向硬腭翘起,这样发出的音叫做卷舌元音。

16. 在舌面元音中,[i]、[e]、[ε]、[a]、[u]、[o]、[ ]、[ɑ]八个音被称作“定位元音”或“标准元音”。

17. 单纯利用口腔作为共鸣腔发出的元音叫做口元音。

18. 发音时软腭小舌下垂,打开鼻腔通道,呼出的气流不仅从口腔,而且也从鼻腔通过,形成两个共鸣腔,发出的元音就会带上鼻音色彩,这种利用口腔和鼻腔两个共鸣腔,发出的元音叫做“鼻化元音”。

19. 发音部位是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

20. 发音方法是指在发辅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

21. 半元音,又叫无擦通音,发音的持阻阶段口腔通道之形成很小的阻碍,气流通过时,只有极轻微的摩擦,就产生半元音。

22. 清辅音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

23. 浊辅音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

24. 送气音是指在除阻时立即送出一股气流来,同时喉部或其他部位发生很轻微的摩擦,这种现象叫“送气”,有送气的辅音叫做送气音。

25. 音位的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26. 音位的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3

27. 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叫做区别特征。

28. 音节是听觉上最自然、也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29. 人们在说话时,音位与音位、音节与音节连成一串,形成前后相连的连续语流。这些语音单位在前后过渡、相互联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联接方式,这些方式叫做音渡,又叫做“音联”。

30. 开音节是指以元音收尾的音节。

31. 闭音节是指以辅音收尾的音节。

32. 声调是指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33. 四呼是汉语的韵母按韵头的不同分出的四种类别。凡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y]的韵母叫“开口呼”,凡韵头或韵腹是[i]的叫“齐齿呼”,凡韵头或韵腹是[u]的叫“合口呼”,凡是韵头或韵腹是[y]的叫“撮口呼”。

34. 二合元音是指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

35. 三合元音是指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

36. 前响二合元音是指前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二合元音。

37. 后响二合元音是指后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二合元音。

4

38. 顺同化是指由前面的音影响后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

39. 逆同化是指由后面的音影响前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

40. 时位是指语音中利用长短音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非音质音位。

41. 音节所具有的能区别词义或语素义的音高变化叫做声调,有声调的语言叫做声调语言。

42. 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与单念时不同,这种现象叫做“连续变调”。

43. 调位是指利用音节的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44. 词重音指出现在多音节单词中的重音,它总是落在单词的某个音节上,是这些词的语音形式的一部分。

45. 句重音指出现在句子中的重音,它通常落在句子中的某个词语上,是句子中语音形式的一部分。

46. 主重音是指单词的几个重音中最突出的重音。

47. 次重音是指单词的几个重音中比较弱的重音。

48. 从音位分析的角度看,能够区别不同意义的重音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应叫做“重位”。

49. 节拍群是指句中以停顿来划分的语音段落群。

5

第三章 语 汇

1. 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2. 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合。

3. 语汇学是研究语汇背后这种规律性和系统性以及语汇的结构关系和类别的学科。

4.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5.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6. 非常用语汇指使用频率低的语汇。

7. 科技术语即某种科学技术学科的专门用语,如“高频、放射”、“负数、开方”、“商品、资本”、“语

音、语素”等各是物理学、数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术语。

8. 行业语即某种行业和职业的专门用语,比如“贷款、呆账”、“托运、软卧”、“导演、台词”等各

是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戏剧电影业的用语。

9. 专有名词包括科技术语和特定的词或复杂词组形式表达的事物名称。如“激光”、“中国”、“The

New Yrok Times”、“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等国名、地名、书名、机构、组织等。

10. 谚语是指在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其中有的是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寓意的语句,如汉语

“瑞雪兆丰年”“众人拾柴火焰高”等;有的是反映某种客观现象,但不一定有太深刻的道理,这类谚语又称“俗语(俗话)”,比如“清官难断家务事”、“天下乌鸦一样黑”等。外语中也有许多谚语和俗语,如英语“no pains,no gains(相当于汉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日语“急がば回れ(水流急了就会拐弯,相当于汉

6

语‘欲速则不达’)”等。

11. 简缩词语是由比较长的专有名词或一般词组简缩而成的一种很像词的结构。各种语言都有大量的

简缩词语,如英语的“TOEFL(Test of English as Foreign Lauguage)、DOS (Diskette Operation System)”,汉语的“北大(北京大学)、高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等。有些简缩词久而久之成为凝固形式,就成了词。

12.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13. 成词语素是指在某些情形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即可以单用的语素。如“他走了”中的“走”就

是一个成词语素。

14. 不成词语素是指不能单独成词,即不能单用的语素。如“—子(剪子)”就是不成词语素。

15. 自由语素指的是既可以单独成词(可以单用),有时又可以单独说出来(简称“单说”)的某种语

素。如“他最近好吗?——好”,答句中的“好”就是单说形式的自由语素。

16. 能单独成词但不能单说,或者不能形成词的语素就是不自由语素,或者叫黏着语素。如“了”、“企

(企业)”、“—头(木头)”等。

17. 定位语素指在最小的合成结构(词结构或词组结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或者总是前置,或者总

是后置。如“了”只能在一个组合形式后面,不可能在前面;词缀“老—”只能在另一个语素的前面,如“老师、老鼠”等。

18. 不定位语素是在最小的合成节构中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它们既可前置,也可后置。如“笔”可以

构成“毛笔”,也可以构成“笔杆”;“体”既能构成“肌体”,也能构成“体育”。

7

19. 实义语素指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或者说本身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如“灯”、“民”等。

20. 虚义语素是指一般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的语素,或者说语素本身不直接负载意义,但与其他成

分组合成词或者更大的单位时,才能使词或者更大的单位获得某种新的意义。如“的(吃——吃的)”、“—儿(画—画儿)”等是虚义语素。

21. 虚词语素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成词语素,如英语中的“with”.

22. 词根语素是指有实在意义,既可直接形成名词、动词等实词,又可作为位置不固定的主干成分构

成别的词的成词语素。如英语中的“blue”.

23. 构词语素即在词中位置固定,不作为词的主干成分,但又参与构造不同意义新词的词缀性语素。

如英语“antibody”中的“anti—”。词缀性语素也有某种意义,但不如词根语素实在,往往是一种抽象的类义。

24. 构形语素即在词中位置固定,但既不是词的主干,也不参与构造新词,并且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

和语法类别,只改变词的语法范畴意义的词尾性语素。如英语中表时态的“—s,—ed,—ing”。

25. 直接成词就是由一个语素直接形成单纯词。当这种成分没有独立使用的时候是语素,独立使用的

时候是词。能够直接成词的语素必须是成词语素。自由不定位实义语素形成实词,黏着定位虚义语素形成虚词。

26. 转化成词就是由一个或多个语素转化为另一个语素形式再形成单纯词,大致分“变性成词”和“变

形成词”两种情况。

27. 变性成词就是语素转变词性而成另一类词。比如一个成词语素本来表示动作行为,即语法功能上

是动词性的,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却不但形成动词,也可以形成名词。如英语语素“call”可以形成动词“to

8

call”,也可以形成名词“a call”;或者一个成词语素本来是名词性的,但在成词的时候,既形成名词,也可以形成动词。

28. 逆序成词就是把原来只有合成词形式而没有单纯词形式的词,反向截取其中一个语素再形成单纯

词。如英语中的beggar→beg,beg原来并不存在,是反向截取的语素形成了单纯词,词性也发生了变化。相对于词性发生变化的逆序成词,词性不发生变化的又叫“截搭词”,如英语中的bicycle—bike。

29. 简缩成词就是把词组进行简缩并且定型为典型的单纯词。

30. 构词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而产生的一个合成词。

31. 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叫复合式成词,即“复

合词”。如英语中的“blackboard(黑板)”,汉语“火车”等。

32. 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叫附加式合成词,即“派

生词”。如英语用前缀“un—(非)”构成的词,汉语用后缀“—子”构成的词,都是派生词。按照词缀在词中的位置,派生词可分前缀式、后缀式、中缀式三种。

33. 离合词就是形式上或人们感觉上像词(因为跟一般词的长度差不多),但在结构的组合性和意义搭

配性上接近词组的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语汇单位。比如“放假(放了一个长假)”“洗澡(洗了一个热水澡)”等。

34. 词组词就是形式上或人们感觉上像词(因为跟一般词的长度差不多),但在结构的组合性和意义搭

配性上接近词组的、中间可以进行较大扩展并且插入成分后,整个组合的意义基本保持不变的语汇单位。比如“白纸(白的纸)”、 “看见(看得见)”等。

第四章 语 法

9

1. 语法是语言中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次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2. 语法规律是指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

3. 语法规则是指主观认识的语法,即语言学家对于人们组词造句时的语感或习惯进行研究后作出的

归纳和说明。

4. 组合规则是指语法成分在线性的不同位置相互搭配的规则,也就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

5. 聚合规则是指语言成分在线性的某个位置替换出现的规则, 也就是语法成分的归类规则。

6. 核心语法又称“小语法”,就是指句法结构规则。

7. 外围语法又称“大语法”,包括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8. 语法单位是指对在说话时所采用的大小不同、性质不同的语言片断进行分类后得到的不同的语言

单位,包括语素、词、词组、句子等。

9. 词组是指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10. 句子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

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书面上用句号、问号等表示)的语言单位。

11. 句组是由多个句子组合而成,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书面上表现为一组句子,一个段

落或一篇文章的语言单位。

12.

语法手段就是语法形式的类。

10

13. 词法手段就是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14. 词形变化是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15. 句法手段就是通过结构的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16. 虚词是指只有语法意义而没有词汇意义的词。

17. 语类选择是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18. 词法范畴是指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19. 体词属性范畴是指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20. 谓词属性范畴主要指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21. 句法范畴是指主要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22. 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词组。

23. 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词组。

24. 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

25. 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

26.

完全主谓句是指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

11

27. 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或者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

叫做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也叫做层次分析法。

第五章 语 义

1. 理性意义是语义中反映思想的部分,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

2. 非理性意义是语义中反映情感的部分,表现说话人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总是附加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

3. 词汇意义是由语汇形式表达的意义。

4. 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达的意义。

5. 词义是指同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以及其他附加色彩。

6. 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

7. 义素分析就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

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8. 单义词是指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对象,即只有一个义项。

9. 多义词是指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互相联系的几类对象,即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

10. 本义是指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

12

11. 基本义是指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的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

12. 派生义是指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也叫引申义。

13. 语义场是指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词语(义项)构成的聚合体。

14. 变元是述谓结构的组成部分,是与谓词有直接语义关系的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又称“题元”、

“项”等。

15. 句子中与某个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成分就是该成分的语义指向。

第六章 文 字

1.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 字符也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3. 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叫做意符。

4. 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言上有联系的字符叫做音符。

5. 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叫做记号。

6. 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叫做自源文字。

7. 单纯字符是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字符的字符。

13

8. 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

9. 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是词语文字。

10. 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语素相联系的文字是语素文字。

11. 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是音节文字。

12. 辅音文字即辅音音位文字,是指全部字符只跟辅音音位相联系的文字。

13. 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是表意文字。

14. 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是表音文字。

15. 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就是意音文字。

16. 假借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表意字符用来表音的表音字符叫做假借字。

17. 公元前4000多年前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出一种高度象形的古苏美尔文字,后来由于

他们用芦管在泥板上压印出来的字的笔道像一个个的“楔子”,因而后人把这种文字称为“楔形文字”。

18. 有些字的字形是简化了的实物的图形,传统文字学称之为象形字。

19. 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复合图形来表示属于行为动作的词语,传统文字学称这类字为会意字。

20. 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

14

第七章 语言和社会

1. 地域方言是指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2. 次方言指一个方言区内,不同地区的人所说的话仍有差异,也就是说在一个方言的内部还存在着地域方言性质的分歧,这个方言的下面就可以再分出种种“次方言”。

3. 次方言下面的再分类叫“土语”。

4. 语音对应关系是指方言之间所具有的、有规律的而非个别的语音之间互相对应的关系。

5. 语言的谱系分类是指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来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的分类。

6. 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有亲属关系的语言所形成的最大的类。

7. 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叫做社会方言。

8. 标准语即民族标准语,是指有明确规范的民族共同语。

9. 一个国家内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做国语。

10. 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11. 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去翻译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而构成的新词。

12. 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而造成的词,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

15

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13. 双语现象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14. 双言现象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15. 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这种现象就叫做语言混合。

16. 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称为语言规划。

17. 如果语言规划具有法律、法令和政令的形式,就被称做语言政策。

18. 民族语言政策主要是指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

第八章 语言和心理

1. 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性思维还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

2. 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抽象思维,也称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或者统称思维活动。

3. 发散思维是指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如感情、意志、美感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意识等。

16

4. 直观思维是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

5. 表象思维是指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

6. 语言思维是指必须使用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即抽象思维。

7. 非语言思维是指抽象思维以外的思维活动。

8. 因大脑的不同部位受到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统称为失语症。

9. “模仿说”是解释儿童语言获得原因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儿童是通过对大人语言的模仿来掌握语言的。模仿说不无道理,但过于强调外部条件。

10. “强化说”是解释儿童语言获得原因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跟模仿说有联系,但认为儿童除了模仿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受到外界的强化刺激来形成语言习惯。其理论来源是“条件反射”理论以及“刺激反应”理论。然而事实上有目的的强化刺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11. “天赋说”是建立在乔姆斯基提出的关于大脑中存在语言遗产机制这样一种假设基础上的解释。根据这种解释,人的语言知识中至少有一部分,即一些基本的类别范畴和语法原则是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得到的,然后通过后天接触的语言环境不断加以调整和补充,最后才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而在先天具备的能力和后天补充的知识两方面中,先天的语言能力起到了最主要的内因作用。

12. “认知说”认为在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既有遗传机制的作用,又有语言环境的作用,或者说二者是相互作用。这种理论是建立在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

第九章 语言学的应用

17

1. 第一语言教学是指母语教学。

2. 第二语言教学是指外语教学。

3. 中介语是指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建立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的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

4. 从外语教学的角度看,不同的人学习外语的情况不同,但中介语的发展规律是大致相同的,这一学习发展过程被称作内在大纲。

5. 语言迁移是指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的影响。

6. 语文教学就是母语的语言教学,是指完成了语言获得,即能够顺利地听和说一种语言后,进行更高层次的语言教学活动。

7. 词典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

8. 知识词典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概念知识,即所谓百科知识的词典,也叫百科词典。

9. 语言词典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用法,即词语的语言知识的词典,也叫语文词典。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